怎样把文化涵养写进书法作品当中?文化加技法就是书法大家了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意思就是写出来的字看似是写字,其实是在写人,写人的什么?就是写人的格调、修养、学养、阅历、情操及情感等,一个字或是一幅作品所要表现出来的境界,其实就是书写者的内在的东西。

这么说吧,一个书法家纵使有再好的技法能力,如果缺乏文化涵养,他写出来的只是字,必然会缺少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境界;相反,一个有文化涵养的人,如果没有书法技法能力的培养,写出来的字或作品也就缺少了书法所要求的技法能力。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是文化加技法的综合能力了,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受到历史的认可。

文化是什么?书法中为什么需要文化的支撑?简单来说,文化就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生阅历、学养、境界、气质、情操及格调等,上述这些人生涵养就是文化所反映出来的气度。书法中的文化虽然是不能直接看到的,但它却能从字的“背后”感受得到,这些感受包括书法中的雅气、俗气、士气、乡气、兵气,以及丈夫气、妇人气、孩童气等,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其主要原因就是书写者把自己的修养写进了作品这中,从而使观赏者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感受了。

古人很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他们从小就接受“四书五经”及人生信条的教育,为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古人把书法一直都当作“余事”来做,是学习之后的一种“消遣”方式,从书法中找到一些书写的乐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的一种爱好。但是,随着书法的不断发展,他们也从书写中感受到了书法的魅力,把文化与书法作为同等重要的事情来做。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非常重视文化与书法的,他既是一位文学家、画家、美食家、治水家,更是一位书法家,他在书法中把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悟都尽力地表现于其中,使自己的作品更“像自己”,他常言,书法家必须加强自身修养,要多读书、多走动、多修身,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书法的艺术境界。虽然欧阳修不擅长书法,但他对书法的关注却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文人。在进行历史考古时,欧阳修发掘和整理了《集古录》,为后世书法的学习和对北宋以前遗留下来的刻字文字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代书法发展可以说是进入到了一个历史高峰,人们为了提升书法爱好者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在书法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培养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文化兴趣,一些高等院校也相继设立了书法专业,让考入进来的学生,既能学到文化知识、人格培养,也能系统地学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法专业知识,可谓是多管齐下,齐头并进,从而使书法文化的发展进一步走向繁荣。

除了技法能力的练习和增进外,书法想要表现出更高境界的艺术气象,就必须加强对人的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使这些“软”指标在书写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如何将文化的素养写进书法作品中?一方面,要多读书。读书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提升人的认知能力,书法由是许多个要素共同参与而成的,人们的眼界提升了,看待事物的态度、观点就会不同,同样,表现在书法中也会有自己的认知程度,而不是平平淡淡了,是有思想和境界共同组成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了。

另一方面,还要多思考、多体悟。人生也是一样,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想如何应对,如何找到一个更合适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盲目地对应对事物。书法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如何在作品中布局,就好像是处理一件件矛盾一样,处理得好,事情就解决得好,反映在书法作品中,就经得起推敲,就可能会是一件好作品。解决矛盾时要运用思考、体悟的办法,在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把书写看成是一个硬件的话,那么,书法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境界感受就是一个软件,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既离不开硬件,更离不文化修养这个软件。光有硬件没有软件的机器只能是一个摆设,只有软件没有硬件,也就缺少了躯体,都是不可能完整地存在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