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异彩南宫碑
南宫碑文化
南宫碑体即张裕钊所创的书法。南宫碑刻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碑通高2.4米,宽0.89米,厚0.25米。青石质。碑额雕二龙戏珠,中间阳刻篆书“重修文庙碑记” 6字。碑文楷书13行,共650字。碑文系我国晚清著名书法家、学者、诗人张裕钊撰文并书丹。
南宫碑是张裕钊64岁时的作品,字体结构里圆外方,方中带圆,圆中见方,内藏筋骨,颇有风神;使每一个字都显得既充实而又有余韵,书法界称之“柔峻相间,融而化之”,书体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的“南宫碑体”。
南宫碑体又称张裕钊体。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其书法评论说:“湖北张裕钊,其书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意态逋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甑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吾得其书,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以圆为方;故为锐笔而必留,为涨笔而实洁,乃大悟笔法。” 章太炎也赞叹:“先生书世传宝,得此真如百斛明珠,尢与他人相绝。”
1982 年,《重修南宫县学碑》被河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南宫碑体收录河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重修南宫县学碑
《重修南宫县学碑》碑在今南宫市文化局院内。原在南宫县文庙泮池一侧,因碑额有 “重修文庙碑记”篆文题记,又称《重修文庙碑记》。
碑文为清代书法家张裕钊撰文并书丹。南宫碑不仅是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其碑文内容立论鲜明,思想创新,抨击科举制度制度上的弊端,倡导在教育上进行革新,从“天下之治在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只有废除“其弊已极”的“八股之文”,倡导“明体达用之学”,才能 “志气所动,人蹶而兴”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
南宫县文庙,在南宫古城内的东大街,据清雍正版《南宫县志》记载:“学校在东大街,至圣庙五檩,成化十七年建,东庑九檩,前有戟门,有泮池,又前为大门,庙后为尊经阁,旁有神厨、神库,宰性房。嘉靖四年知县张木建。”在文庙内还建有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进德堂、修业堂、会辅堂、孝悌堂及训导宅等建筑,除此还建有号舍二十檩。
在古代时,庙、学同时兴建,所以文庙又有“县学”、“庙学”或“学庙”等名称。
南宫文庙自明代迁建以来,经历了十二次重修。清代光绪十一年再次进行重修,此次重修经历了二年多时间,当时的乡绅纷纷募捐资助。“期年而工竣。乃走书属裕钊记其事。”请时任莲池书院主讲兼学古堂教授张裕钊撰写碑文。
张裕钊其人与书法
张裕钊(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他青少年时期,悉力研读唐宋古文和历史,16岁应县试考取秀才,24岁于湖北乡试中举人,28岁人京。官内阁中书,历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受到曾国藩的赏识,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等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对撰写南宫碑一事非常重视,他拟好初稿后首先寄给了吴挚甫(又名吴汝纶,曾任冀州州官、莲池书院院长),他在信中说:“撰得《南宫县学记》一篇,寄呈阁下,为是正。年老才竭,于此事已无能为役,请即加批,掷付送信人领下。此乃将勒石垂示后世之文,幸直言相告,万不得客气也。”当碑文书写完毕后,他又给吴挚甫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说:“其碑已与李梅生及南宫绅士宋弼臣有约,刻成,当为我拓五百纸,并嘱任事者,督令工人精刻为要。”由此可见张裕钊对其碑文的重视。
南宫碑早期传承
碑最初立于文庙内泮池一侧,并建有碑廑和木棚栏门,1927年10月红枪会攻占南宫时,碑身误中一弹,致使碑文第七行缺一“取”字,第八行缺一“之”字。文革期间,以“破四旧”为名拆掉碑廑、推倒碑石。1968年底南宫中学停办后,校址成为县革委会驻地。1969年王含祥经好友刘录仓向县领导王建明、赵安方反映此碑的价值,才使南宫碑重新竖起。1971年3月新西兰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路过南宫见到该碑,说此碑为重要文物很有价值,再度引起重视,并将碑石移至原文庙前台。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政府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为进一步保护在南宫中学中心花园东南角修建碑亭。
南宫碑体技法后继有人,传承有序。特别是南宫碑体别具一格的“内圆外方”艺术风格,受到民国至今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的喜爱。民国时南宫碑拓片被书家及金石收藏家奉为珍宝,争相购买临习、收藏,当时以建史纸,朱红拓片尤为珍贵。1930年代前后就形成了“张裕钊热”,有大名王锡三、冀州胡宗照、南宫姚雪辰等第二代张公亲传弟子;第三代姚雪辰之子姚幼辰等名噪书坛。
胡宗照(1882-1942),字峰荪,号耐翁。民国时期冀县(今冀州市)人。出生于以教书为业的诗书之家。曾祖父文魁终生事教。祖父任义学塾师。父庭麟州试、院试皆中第一名秀才,善书法、能治印,曾任教于信都书院,从王树楠撰《冀县志》 20卷著《三国志年谱》和诗文集若干卷。宗照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与熏陶,酷爱书法及绘画。初习颜、柳正楷,后习张裕钊魏碑字体,并得到张裕钊亲传口授,书法布局疏密得当,笔势凝练刚劲,视感清秀潇洒,精、气、神融为一体,余韵无穷。中国史学大师傅振伦说“其书法风行顺直、冀南。其画法远绍唐宋,近师扬州学派。善写意,即景写生,即景抒情。虽取六法,而不为所拘。所画花鸟虫鱼简练雄健,泼墨敷色,自然高雅”。齐白石誉其为"北方书画宗师"。
南宫碑现代传承
现今以南宫体的书家有很多,如北京的张书范、河北的熊基权、南宫的董毓明、邯郸的李守诚、冀州的王乃成、定兴的许兰弟、深县的田人等。
南宫碑体是日本书法的一大流派。日本称南宫碑体为张裕钊书法。1887年日本人宫岛咏士赴中国求学,师从保定莲池书院张裕钊,学得书法精义成为张裕钊的高足,1894年宫岛咏士回到日本,开设中国语塾归咏舍,后改善邻书院。在他的推动下,使张裕钊书法艺术在广为传授,并在日本形成了张氏书法流派。传人有上条信山等人,上条信山多次来中国访问莲池书院,并在书院立“张裕钊宫岛大八师生纪念碑”。上条信山之后有传人鱼住和恍等人。1984年后日本书法界先后两次结团前来拜谒瞻仰。1988年秋在南宫召开了“首届国际张裕钊书法研讨会”,日本书界参加并进行了交流。
董毓明,字旭初,号东阳村夫,守墨斋主。南宫碑书体第四代传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张裕钊书派联谊会会长。
1930年生于河北省南宫县(今南宫市),家境贫寒,且又遇战乱与灾荒年景,家中生活十分的艰难。虽然如此,家中仍将他送入私塾读书,在14岁时为生计失学到处奔走。38岁时,他在建筑队用水泥做别人写的字,触发了他埋藏心底的书法热情,立志学习书法。
当时正值文革时期,每天摹帖不辍,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没钱买纸,就利用捡来的废旧报纸书写;灯油短缺所以晚上无法习字,他就利用白天干活休息和吃饭前后时间临习书帖。南宫碑体传人姚幼辰为他的诚意和好学精神所感动,收董毓明为南宫碑书体第四代传人,不顾年迈体衰,常常为他提笔示范,指点迷津,不遗余力倾心栽培。
自董毓明拜姚幼辰为师后,潜心学习张体书法,仅楷书他就练了十年,数十年间如一日笔不离手。为了增加自己的学识修养,在学习书法之余,他加强了书法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开拓了视野,参访各地摩崖,拜访子书法前辈及同道,切磋书艺使自己所学溶百家之长。在他的努力下,书法技艺日臻成熟,声名鹊起,作品不断入选各级书法展,刊发于各级报刊并获奖。
1982年加入河北省书法家协会,1995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农民书法家。2000年3月,出版了《董毓明书展选集》一书,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为他题写书名。现在他的书法作品已传入香港、台湾、日本、英国、新加坡、美国等众多地区和国家,被广东孙中山纪念馆、河南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等20余家名馆收藏,被云南、广西、湖北、宁夏等多家碑林摩崖刻石。
董毓明的名气大了,慕名求字者日渐增多。他时时提醒自己要谦虚谨慎、热诚待人,不改农民本色,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多做奉献。他多次向社会各界义捐作品,每逢新春佳节,他都热情给街坊邻里书赠春联。作为张裕钊书法流派的第四代传人和张裕钊书派联谊会会长,他时刻牢记着将张派书法传给后人,发扬光大,有第五代传承人张自旺、鲍东升、闫建红等人。
张自旺,笔名余力,河北省南宫市人。就学湖北师院、河南省书院书法创作研究生专业,南宫碑体师承董毓明,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宫碑体》书法艺术传承人。南宫碑体书法作品被泰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收藏。作品被收入《当代书法家精品》等书籍。曾获河北省书协和北京市书协举办的张裕钊书派国际邀请展优秀作品奖。
鲍东升,河北南宫人,自诩雅号“听雨轩主”。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文革”期间,他乱中求静,潜心研习书法,从“多宝塔”入手,兼习欧阳询的“九成宫”,1990年代中期拜张裕钊第四代传人董毓明为师,专攻南宫碑体。后又参访南宫碑体书法名人赵永德、李守诚、熊基权、张书范等人,书艺渐进个性彰显。他的书法用笔苍劲,峻如刀削,锋敛而见芒,结体修瘦,严谨有制,颇具张体神韵。当代名家姚小尧先生说:“东升之书法,不拘泥于南宫碑,能把张裕钊之书体写活,唯实难能可贵。”
点个在看,传播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