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留给广丰多少遗产?

文学顾事——一个会讲故事的平台
推平民作家  读大众文学

顾家有字改名为文学顾事啦!

故事精选

孔儒南宗与广丰渊源
陈卫春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著名《三国演义》开场白。事实也正是如此,少林有南少林和北少林,道分南宗和北派,儒家孔子也有南宗和北宗之别。

有读者疑惑,儒家不是讲“和”的吗?孔儒宗分南北,是由于特定历史原因所造成的。

靖康之难后,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宋高宗赵构于扬州行宫举行继统后首次祀天大典。衍圣公孔端友与堂叔孔传奉诏陪位。孔端友返回曲阜后,因金兵大举入侵,遂恭负传家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据传为子贡亲手雕刻)、“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等,与部分族人南迁,便在浙江衢州安家。其子孙孔玠、孔搢、孔文远、孔万春、孔洙依次承袭衍圣公,史称南宗。

南宗孔端友是掌门人,而孔传是端友堂叔,按辈分比掌门人还高,所以称孔传是南宗始祖。

就是这位南宗始祖,与咱广丰渊源颇深。

孔传,原名若古,字世文,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孙。精易学,操行介洁。绍兴二年除知邠州,移知陕州,改知抚州,官至右朝议大夫。晚号杉溪,卒年七十五,封仙源县开国男。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这是《宋史》对孔传的概括叙述。看出门道来了,晚号杉溪,著作也叫《杉溪集》。巧合吗??

东鲁孔传,字圣传,先圣之裔,而中丞道辅之孙也。为人博学多闻。取唐以来至于吾宋,诗、颂、铭、赞、奇编奥录,穷力讨论,纤芥不遗,撮其枢要,区分汇聚有益于世者,续唐白居易六帖,谓之六帖新书。成书于清乾隆时《钦定四库全书》《白孔六帖提要》也极度赞誉先生。孔传续唐《白居易六帖》,取自盛唐至宋的诗颂铭赞,官史稗史,严谨治学,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取精华去糟粕,创作了《六帖新书》。最后评价说:“则宋人已颇重其书矣”。孔传回到衢州时,这时正是原任知州宋伯友和新任知州常同交接的时候。他们都来拜会孔传这位老前辈。很 牛,一个退休回家老干部,当地前后两任地委书记都来探访。

回到二线的孔传,自号“杉溪”,开始了他的著书、授徒的生涯,继续发光发热。自己给自己取号“杉溪”,又为自己的新著取名为《杉溪集》,原因何在?

良有以也,需要回顾一下孔传以前的生活轨迹。孔传从衢州到抚州上任,从抚州卸任回衢州,都要经过杉溪驿(今江西广丰杉溪),并小住一段时间。驿站依牯岭山傍杉溪水,风景绝胜。
有位喜爱旅游品古,不喜欢往上爬的同时代诗人危昂霄有《眼儿媚》写此处之景: 
晴云十丈跨杉溪。偏称夜凉时。我来正值,一滩月朗、万木霜飞。
谪仙不住人间世,此恨有谁知。何人画我,依栏得句,听水忘归。

云雾缭绕,夜凉似水,明月当空照耀那层层叠叠的丛林,就算李白到这里,面对这大好风景。也会象我一样倚着桥栏听那潺潺流水,为灵感偶得的佳句而忘了归途。其实还有另一位大腕蔡襄也为此驿作了二首名句传世,此处按下不表。

然而最不能使孔传忘怀的还是署名鲍娘所作的杉溪驿站题壁诗。其诗云:

溪驿旧名杉,

烟光满翠峦; 
须知今夜好,

宿处是江南。

孔传吟咏玩味,诗中淡淡的愁怨和微微的喜悦,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再细看,字体亦十分熟悉。有似曾相识之感,孔传一拍脑袋忽然想起了匆匆而过衢州的李格非之女李清照,易安居士。因为与李格非同是朝廷命官,又是山东乡党,孔传和李格非早有相交,又和李清照之婿赵明诚相识。早些时侯,因族中事去过青州,在赵明诚那里,一起喝过茶,饮过酒,还读过李清照的词稿。因为受家庭熏陶,李氏词写的好,字亦甚佳。所以当时十分赞赏这位奇女子,看来,这鲍娘可能就是李氏的化名,不然,字迹怎么会那么熟悉呢。孔传找驿丞一打听,果然,题诗者是南渡湖州知州、未到任而病死的赵明诚赵大人的夫人。

孔传这才知道,鲍娘确是李清照的化名。原来,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在往洪州(今江西南昌)投奔其妹婿权兵部侍郎李擢时,曾路过杉溪驿站。淡淡的雾霭笼罩着江南的山山水水 ,暂时的宁静带来一丝喜悦,又想起兵荒马乱的故乡山东和曾经生活过的帝都东京。此情此景,那种有家难回的寂寞无助;此时此地,那种百无聊赖的无可奈何。孔传自是深切体会,回衢州后,这位南宗始祖有感于对杉溪驿的热切怀念和对故人的深深想念,遂自号“杉溪”,以致于著作也取名《杉溪集》,自然而然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近有中科院士,“广丰之子”俞鸿儒先生派员回杉溪故里探访,我想鸿儒这个名字可能是人们怀念孔传这位南宗始祖,抑或是始祖严谨治学风范影响了院士。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内容与平台无关)

微信号:gcb616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