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轶事| 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
读书、做学问,意义究竟何在?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给出了明确答案:“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在此,“放心”是两个词,“放”是指放逸、迷失,“心”则是指本心、本性。孟子将这个“心”命名为“良心”。具体而言,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与这“四心”相对应的是“四德”:“仁、义、礼、智”。这“四德”是“四心”的外在表现,换言之,“心”为体,“德”为用。
孟子认为,这“四心”“四德”不仅是“人皆有之”,而且“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它并非是外在强加于我们的,而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只是后来逐渐放逸、迷失了。孟子举了“牛山之木”来比喻我们的“心”是如何迷失的:“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但由于它在大都市的郊外,人们经常用斧子去砍伐它,这些树木怎么可能长久保持茂盛呢?类似的说法在佛教中也有,释迦牟尼佛在《八十华严》中也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是由于在生活当中妄想执着,愚痴迷惑,这个本来就有的智慧便逐渐迷失了。
孟子笃行“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认为读书、做学问,就是要把那个迷失的本心本性给找回来,如此而已。孟子还举例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世人倘若有鸡或者狗丢失了,都知道满大街去找,而自己的良心丢失了、本性迷失了,却不懂得将它找回来,真是不知轻重(“不之类也”)、令人迷惑(“惑矣”)。原因何在?因为鸡或者狗等家禽家畜,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那个本心本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看重那些具有实体形状的事物,而轻视那些看上去虚无缥缈的东西。
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也是缺乏智慧的表现。实际上,读书人能够贡献给这个社会的,恰恰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智力或者智慧。所以,我们要通过研读学习,通过写有温度的文章、做有良知的学问,将那个本心本性给找回来。而一旦找回来了,智慧自然会显现,因为智慧不是外来的,它就是我们内在本来就有的,是本心本性的流露或者显现。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指的就是内在的本心本性,“活水”则是智慧的流显。
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对于我们今天的学者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一方面,知行合一,学行并重。在中国古人看来,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知的真切笃实就是行,行的明察精觉就是知,因此“知行不可分作两事”。反观今天有个别学者,将读书、学术当作纯粹工具性、技术性的事情,甚至将知与行完全割裂开来。这意味着,他所读之书、所作之学问只是“借来”的,本质上只是收集信息、贩卖信息,而他所写所说,也只能是道听途说。终有一天,他会发现,原来自己做的学问、写的文章,对自己的人生彻底无益,对社会、对国家自然也毫无价值。
我们读书、做学问,首先要保持真诚。一个人对经典真诚、对学问真诚,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真诚。作为学者,真诚就意味着要懂得知行合一,要做到学行并重,把做学问与做人结合起来。如此,一个人的人格层面才是整合的,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极为重视道德教育的原因所在。事实上,只有一个人格完整的人,才能做出真诚的学问,也只有在人格整合的前提下,那个内在的智慧才有可能生起。
另一方面,反躬自省,向内求取。孟子有一句名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当我们做事情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或者人际关系出现了矛盾和危机,不要一味怨天尤人、苛责他人,而是要懂得自我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转向,因为,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总是习惯于向外寻找原因,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孟子就是教导我们,要打破这个思维惯性,一旦出现问题,遇到困难,要学会向内看、向内求,这是有德行的表现,也是智慧的表现。
庄子说:“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世俗之人看重财利,廉洁之人注重名节,贤德之人崇尚志节,圣明之人追求道德修养的精粹纯一。在庄子看来,前两种人,或“重名”或“重利”,都是向外看、向外求的表现,而后两种人,或“尚志”或“贵精”,则是向内看、向内求的表现。孟子说,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那个“心”到底在哪里?显然,它不在外面,而是在里面。所以,我们读书、做学问,要懂得反躬自省,向内求取。最终的结果是,“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这个“心”,在王阳明那里,叫作“良知”;在老子那里,叫作“道”;在慧能那里,叫作“自性”。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诸家经典都在论述这个“心”,历代的诸多智者也都在尝试寻找这个“心”,只是表述不同而已。就此而言,“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文化诸家学派的一个共通智慧。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意味着回到“我固有之”的本心,展现自己“本来具足”的智慧。换言之,就是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回到自己,这是我们读书、做学问的根本意义所在。同时,“求其放心”意味着“向内”看、“向内”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