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 经 王成荣
中医有关痛经的确切记载宜以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最早:“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或伤手太阳、手少阴二经,用温经汤加桂枝、桃仁。若忧思气郁而血滞,用桂枝桃仁汤、地黄通经丸。若血结成块,用万病丸。”西医妇产科学将其分为两类: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前者起病于初潮两年以内,多属功能性痛经;后者为初潮两年后始见,常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
一、病证结合
由于疾病性质不同,临床须结合必要的检查以判别系功能性抑或器质性。如属后者,则应进一步明确西医诊断。治疗则根据患者痛经性质、年龄、婚否、有无孕育需求等因素,分别选用中医药施治,或西医药治疗,或中西医药尽可能合理的联合运用。
二、审证求因
首辨寒热虚实,次辨经络脏腑。疼痛产生皆因局部脉络气血不足或阻滞所致,即所谓“不荣则痛”“不通则痛”,痛经亦然。胞宫和冲任经脉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一旦发生阴平阳秘失常之寒热虚实病态,便可导致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而发生痛经。《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有滞无滞,于此可察。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当于形气禀质兼而辨之,当以察意,言不能悉也。”此言不仅较为详细地归纳了痛经的常见病因,且提出了根据疼痛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的见解,对后世临证多有启迪。对于痛经的辨证重在问诊,重点了解疼痛发生的时间、程度、性质以及有无后重感:痛在经前或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多属虚;隐痛、喜揉喜按者多属虚,绞痛、剧痛拒按者多属实;得热痛减多属寒,得热痛增多属热;绞痛、冷痛者多属寒,灼痛者多属热。此为辨“寒热虚实”之大要,但临证常须结合月经的期、量、色、质,以及伴随症状、舌脉、婚孕产育史等综合分析。
痛经为胞宫冲任脉络的气血阴阳虚实寒热偏颇失常。实证热证多在肝,虚证寒证多在肾。实者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导致冲任胞络的气血运行不畅,皆“不通则痛”;虚者则由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子宫失于温养,即“不荣则痛”。对于继发性痛经,王老则认为更多由于火热瘀结所致。
三、辨证论治
1.胞宫虚寒证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也。手太阳小肠之经、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下为月水。其经血虚则受风冷,故月水将行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辨证要点:以经行腹痛,痛时喜温喜按为主要临床表现,多见于原发性痛经。但常见其痛在经期,据之又可辨为实证。此乃胞宫虚寒,经血失温,血行不畅致瘀血内生,故胞宫虚寒证为本虚标实证。
治法:扶阳散寒,调经暖宫。
方药: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附遗》)加减。艾叶10g,吴茱萸10g,当归10g,川芎15g,熟地黄10g,白芍30g,香附15g,桂枝10g,黄芪30g,续断15g。
方解:据“寒者温之”“虚者补之”理论,方中以艾叶、吴茱萸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四物汤养血和血调经;香附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而达行气止痛之功;桂枝温经通阳,配黄芪则补气扶阳,消阴寒而助气血化生;续断补肝肾,强腰膝而止痛;全方扶阳散寒、调经暖宫而达止痛之功。本方主要针对胞宫虚寒之本,并无活血化瘀治标之药。临证处方亦未加化瘀之品,只温宫养血。以寒散瘀自去,治本标亦消之故。
方中常重用白芍30g,配合甘草旨在酸甘化阴、柔肝缓急止痛;伴恶心呕吐者,加辛温之半夏12g和温散脾胃寒邪之高良姜10g,以降逆止呕止痛,亦可加小茴香10g以理气和胃、散寒止痛。
2.宫寒瘀滞证
《景岳全书·妇人规》云:“若寒滞于经,或因外寒所逆,或素日不慎寒凉,以致凝结不行,则留聚为痛。”
辨证要点:经前或经期小腹痛而喜温,或自觉畏寒、小腹发凉,经行不畅,既畅则痛减或消,或块出痛止为主症。
治法:温经活血。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桂枝10g,高良姜10g,小茴香10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延胡索15g,细辛10g。
方解:方中桂枝、高良姜、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白芍养营活血,延胡索之化瘀伍细辛之温通脉络而止痛。重用白芍旨在柔肝、缓急。诸药合用则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可加附片10g;经血块多加川牛膝30g。
减去原方之失笑散与没药是因五灵脂为复齿鼯鼠粪便,199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再收录;蒲黄更长于涩敛止血;没药水煮不易溶解;加细辛则因其辛温散寒、通络止痛功效显著。芍药在《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中未分赤白,而后世如《本草经集注》则有“赤泻白补”之分。“泻”在凉血活血,“补”在柔肝止痛。但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者所含药效之主要成分皆为芍药苷。痛经当以止痛为先,故仍重用白芍易原方之赤芍。细辛有小毒,有“辛不过钱(3g)”之说。但“辛不过钱”乃指散剂内服而非汤剂。据现代药理研究,细辛之主要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沸点高于其所含之有毒成分黄樟醚,只要免盖敞开煮沸30分钟左右,后者便被蒸发去掉而有效之前者仍溶于汤剂之中。王老常用10~12g于煎剂颇效。
3.气滞血瘀证
中医理论认为,气滞血瘀证多系情志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则血郁而瘀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正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经前腹痛,无非厥阴气滞,络脉不疏。”临证虽常见患者并无明显情志诱因,但因素体差异,也会导致“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拂其气而痛生”。
辨证要点:气滞血瘀证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经前乳房胀痛,经血有块,血块排出则胀痛减为主要表现。临证时尤须明察细究气滞、血瘀之所偏盛:胀满为剧者,当偏于气滞;疼痛为甚者,则偏于血瘀。并据以指导处方用药比例及用量。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方药:香附15g,台乌10g,小茴香10g,当归10g,川芎。
方解:针对气滞,常用已故前辈中医妇科名家卓雨农老师习用药组(香附、台乌、盐小茴)达温散行气止痛之功。鉴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食盐应限量摄入以利健康的建议而改盐小茴为小茴香。针对血瘀,则常用佛手散,因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善止痛,而川芎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前人称其为血中之气药,实具通达气血的功效。两药配伍可增强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
临证见偏于气滞者常加广木香10g,枳壳12g,青皮10g;偏于血瘀者常加川牛膝30g,桃仁10g,川红花10g;经期亦常伍入金铃子散(延胡索10g,川楝子10g)以加强行气活血止痛。
4.火热瘀结证
火热瘀结证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子宫腺肌病(ADM)等所致的继发性痛经。EMT患者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中医称之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及异位内膜不能排出体外或不能及时被吸收,即为瘀血。瘀血是产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键。冲任脉络之所以损伤致经血内溢留瘀皆因内生火热所致。瘀热互结是本病缠绵难愈的根源。
病因病机:火热内生来源最广。冲气过旺,气有余便是火;六淫、七情郁久皆可生热化火;瘀久不去亦能化火。火热致“阴络伤,血内溢”难去,积瘀于冲任脉络所荣之下焦为其本。初始因热伤冲任孙络致血溢脉外及火热煎血成瘀,即《血证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之谓。其后瘀血蕴久,生热化火而因瘀致热。且随血海周期性盈亏及阴阳消长变化,造成反复伤络溢血留瘀。出血每骤,瘀自散迟而瘀久不去再生热化火,以致热瘀互为因果,胶结难消。即所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
辨证要点:本证多见于EMT、ADM所致继发性痛经。典型表现为经行腹痛,进行性加重,痛时拒按,温之不减;月经量多,色红,有块;多伴肛门坠胀、不孕等。此类痛经临证常见并无明显热象,偶有喜温喜按者,但治用温宫散寒法却难获效。这是由于EMT、ADM所致经行腹痛的喜温按多系温按可暂时减轻瘀阻之故。因此传统的“腹痛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喜温属寒”的辨证观并不完全适合EMT、ADM所致的痛经。对此宜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以辨病为主,从“火热瘀结”论治。
治法:清热化瘀散结。
方药:白莲散结汤(自拟)。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莪术15g,皂角刺10g,土鳖虫12g,仙茅15g,淫羊藿15g,猪苓20g。
方解:王老认为火热伤络留瘀,瘀久生热化火,致火热瘀结互为根源,故对EMT与ADM的治疗应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予以清热化瘀散结。“清”可使血之未离经者安其宅;“化”可使血已离经者消其瘀;瘀久不去,便可致积结难化,故又当消“散”。依法制方自拟“白莲散结汤”:针对火热病因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君;针对“阴络伤则血内溢”致瘀血积结、留滞体内,以皂角刺、莪术、土鳖虫化瘀散结为臣;更因下焦瘀血的消散,有赖肾气之健旺和水道的通调而伍入仙茅、仙灵脾辛温壮肾阳助气化为佐,猪苓利水渗湿为使。全方收清热化瘀散结之功。因痛经乃周期性发生,且为渐进性加重,故多患病已久,非原发性痛经只需经前经期用药便可收效者。是以本方不在治标止痛,而在去因治本,渐收无痛之功。
伴恶心呕吐或腹泻者加半夏12g,陈皮10g;伴月经量多者加马齿苋或蚤休30g,枳壳12g;大便干结加决明子15g;痛甚加白芍30g,延胡索15g。
由于方中仙茅有毒、土鳖虫有小毒,肝肾功异常者禁用。欲孕者服药期间监测基础体温(BBT),如体温升高0.3℃~0.5℃连续达11天应停药观察,确定未孕方可续服。
四、用药时机
原发性痛经见于青春期,多属功能性。一般于经前2~3天及经期服药数剂。继发性痛经多因EMT、ADM等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常伴不孕、盆腔包块、月经不调等兼症,为妇科常见疑难顽症。治疗需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及“标本同治”原则,循月经周期灵活辨治:经前、经后主要针对病因力求治本。针对患者急欲无痛者,也可于经前经期改用随症治之的和血止痛方。若同时兼为不孕或欲孕者,亦可于经间期据冲任经气处于阴阳转化之时,因势利导而加行气活血药物;经前期(排卵后)改用益肾固冲之寿胎丸加减,以不影响可能之妊娠为上策。总之,继发性痛经常为器质性病变所致,必须在确诊西医病种后,辨证施治并坚持多个月经周期。疗效不佳者,仍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目的行进一步诊治。因此,不排除改用西医疗法。
(严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