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流响 | 游寿先生《题大兴安岭鲜卑石窟摩崖祝文》欣赏
-聆听音乐欣赏本文更佳-
1981年以后,
我感到自己做了两件于考古有意义的事:
一是替黑龙江、内蒙古解决了
鲜卑族古代历史地理上的疑案,
即找到了横亘在嫩江上游的
大兴安岭古代鲜卑族所在的山洞,
今叫嘎仙洞。
此洞于1980年发现。
另外是我回南方考查了日本十七次
入唐使船飘流到中国海,
所记载的唐代长溪县赤岸村
......
我多年考古,
对于这两件工作感到是平生最满意的。
虽不是由我一人所做,
但通过自己对文献留意,
将其用到考古上,
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可以给来者提供依据。
——游寿先生
游寿先生
(1906-1994)
“1979年,在黑龙江、内蒙古考古研讨会上,提出鲜卑发祥地当在嫩江流域的推想。关于鲜卑族发祥地,文献记载纷纭,长期莫衷一是。《魏书》记载:“(乌洛侯)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于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世祖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魏书·乌洛侯传》,中华书局,1974年)游寿先生推断,“难”、“嫩”同音,石室当在嫩江流域。在此推断指导下,1980年,终于在大兴安岭嘎仙洞找到了一千五百年前的那段祝文,解决了鲜卑发祥地的疑案,成为新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此后,游先生应邀亲临嘎仙洞,登山远眺,心旷神怡。展玩拓片,欣然作跋。”
——栾继生教授《游寿先生传》
游寿先生题签
1982年,游寿先生(左三)踏访嘎仙洞
题大兴安岭鲜卑石窟摩崖祝文
游寿先生
一
大兴安岭鲜卑石窟,元魏太平真君四年以乌洛侯言乃派使致祭并摩崖刻祝文。1980年考古探索发现,八一节,中央电台公开发表。笞封于崇山森林中千五百年,今重昭于世。近年有数十篇论文矣。初,1979年,黑龙江考古学会讨论鲜卑氏族发源当在嫩江,议论不决。窃以为,当探得古石室。于是,海拉尔文物站、博物馆同志以鄂伦春族兄弟为向导,凡四探得之。数月间,我系同志查校文献。以余好魏书,喜摩崖逸趣,尤以书之狂猂朴拙有汉隶之豪纵,因集以献。甲子秋,七九媪寿志。
游寿先生题字
二
大兴安岭北魏摩崖祝文,太平真君四年刻,一九八零年七月发现,公播国内外。为东北初见书刻,犷悍沉着而存汉隶朴拙笔法,以其摩崖也,取势纵逸。见北魏刻石多矣,不可不知此石窟。并转印《刘贤墓志》(辽宁博物馆)。此二种均东北拓跋魏鲜卑文献。
游寿先生跋石室祝文
三
书法之摩崖别有风趣,其远源岂原始之岩画欤?初具图形,是以物象记事。如四川宜宾、云南沧源、甘肃、内蒙均有,即福建亦有。至秦始有石鼓刻文,记游猎之事。汉开褒斜阁道鄐君摩崖题字异于中原碑碣,就崖取势,其磅礴之气未可以点划论之。
中国北魏拓跋鲜卑先祖所居石室——嘎仙洞
拓拔魏都盛乐,凿云冈造像,后迁龙门,有摩崖题字极一时之盛,均北朝书法之逸趣。尝登泰山,观石峪金刚经,宽博圆润,叹其豪纵,以为观止。时郑道昭云峰山诸刻亦称一时之俊爽逸致,一方之金刚经,则拂袖婀娜矣。一九八零年,岁在庚申,竟于大兴安岭嘎仙洞发现拓拔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书法一如当时用笔、取势,而狂悍之气、放纵之情近于嵩庙,而嵩庙严肃又各自不同。
嘎仙洞石室祝文拓片
大兴安岭荒榛丛林中蕴此文物千五百余年。我数十年玩汉魏诸刻,每以不知拓拔氏古穴为恨。到北疆亦三十年,不意老耄之人而得登山见洞穴而论此,诚大快意。又于一九八四年上云冈,留连石壑造像竟日,亦可无恨矣。
一九八九年 八四妪游寿。
哈尔滨师范大学所编
游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
《清风流响》
【游寿先生临魏碑法书欣赏】
临《张猛龙碑》
临《魏灵藏造像记》
临《张猛龙碑》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