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寿先生晚年自述——考古、教学、科研回忆

“我多年考古,

对于这两件工作感到是

平生最满意的。

虽不是由我一人所做,

但通过自己对文献留意,

将其用到考古上,

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可以给来者提供依据。”

——游寿先生

考古、教学、科研回忆

游寿先生

我于1906年旧历9月13日出生在福建省霞浦县城的一个四世读书的教育家庭,汉族。1911年入地方小学,1918年小学毕业。1924年进省城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25年毕业。这时正值“五卅”惨案期间,我参加了青年学生运动,经朋 灰的介绍读了一些左翼作品。不久,反动政权在福建抓学生,我便回到老家当小学教师兼一些挂名行政职务。1927年离开 福建。1928年进南京大学当借读生,第二年正式入学,记得当时有胡小石先生讲甲骨文字。这时河南安阳发现完整的甲骨,上面刻有文字 "X X"。有人说是 "获白麟",小石先生说:“没有白麟,《史记·齐世家》:'苍兕苍兕……’当是野牛,青牛常见,白牛不常见。”后来,考古生物学家说是野牛骨(近年各地也发现野牛骨),在战国时大青牛是很多的,牛皮也用到军事上。于是我想考古必先学得扎实,尤以文字作基础。依靠多学一点常识,然后再窥研究之门。这时中央研究院正在安阳发掘。虽然有报导,却看不到什么实物。我从知道殷代甲骨文开始,就感到这是一门崭新学科,自己决心着重在文字学上下一番苦功,省得学习上出漏子。有一天在课堂上遇到曾昭燏,她在外语系一年级,先来听课,试听教授如何说。我叫她转中文系,学文字学,再学一点古文献、考古文物,这祥前途较广阔。她在第二年转到中文系。以后我们共同构写了甲骨文前后编,用蝉翼箋影写的,请胡小石先生题词。我随带身边多年,可惜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在南京失掉了。

当时在南京我有机会看到中国不少故宫文物,是要在英王加冕时,送出国展览的,先在中国展出(大概这批文物现在台湾)。我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不只是“四部”的文献流传,而物质上却更丰富。我决心从事考古是在此时定下的。一个人的学习在大学时就要定向。

旧中国考古学者不是从考古科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记得有人告诉我一个趣闻,当考古队伍初到河南发掘,遇到新石器时代墓葬,有陶罐和蜷伏的无发尸体,便叫起来,这是“和尚坟”。然而,这些人后来都在发掘中锻炼成为名家了。

我在当时也只能找到某些金石资料,用历史文献来互证。我真正踏进考古门槛,是在1943年以后。我在四川的白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曾昭燏从国外回到昆明,又辗转到四川乐山的李庄山中,她要打开“善斋”一批青铜器,便找我去。在旧中国,一个研究金石的人能看到拓片,就可满足,现在能看到许多青铜器,太好了。于是我辞掉敎学工作去参加。在这阶段,我不但参与整理“善斋”青铜器,而且还看到留在箱库中未发表的安阳青铜器。听梁思永先生口述东北昂昂溪考古工作、细石器文物等,这给我以后离开山东赴东北搞考古工作有很大的启发。在李庄山中,我认识了许多学术界人物,如李济先生,他是在国外学考古的。此外,有梁思永、夏鼐,研究人类学的凌纯声和吴定良,向达则专攻唐史及敦煌学,搞语言研究的有李方仲,董作宾独揽了甲骨。他们各搞一门,但互通消息,有时开个报告会。由于凌先生和向先生是南京学友,有时互相谈谈所学,有时也流露出依人之叹。当时的头头傅斯年却感到秀才难伺候。

在这种情况下,我进入了学术门槛,当时我虽然也看到一些甲骨,但只许看不许问。当时我有一个想法,学术门甚多,一个人为什么要往死胡同里走呢?前面有一大批墓志拓片,没有人问津。因此我便整理这些拓片。我的一些金石文章题跋就是这时写的,而《李德裕年谱》也是此时找到的,大概是三易稿了(1986年始印就)。

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投降。这时,我也回到南京,到1951年我去济南。在这几年中,中国考古又有了重要发现:1.四川王建墓发掘;2.南京南唐二陵发掘;3.山东济南沂南汉墓发掘。虽然我都在这些地方,然而却未能参加,有的因 交通不方便,有的正在教学中或有其他任务。不过在济南时,如城子崖、谭城、大辛庄和千佛山下的古墓发掘,我却都看 过。城子崖断崖上仍留有黑色蛋壳陶。后来,我到泰山、曲阜,还看到周公庙的遗址。尽管发掘的人走了,那里还剩下一些陶片,和城子崖陶片造形有相同之点。

我以为,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发掘工作,但要看,要了解、综合、分析,论其异同。中国历史悠久,土地广博,发现既有这么多,不知道的更不知多少!向多方面学习,“转益多师是吾师”。我的考古学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学习中得来。

在山东学习的机会很多。在山水沟地摊上可以谋到一些名贵文物;走出校门,爬上千佛山,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当时,有一件事让我不能忘怀。一天,一位青年同志和我攀藤、批草,把我拉上千佛山的另一个山头黄石崖,那里横排几处北魏造像,雕刻精美。一个洞穴正视是个形态,侧视又是另一形态。全国各地的天女绘画是披衣、衣褶飘动,而黄石崖上的舞女却是裸体的,人体曲线、舞姿刻画细腻。两年之后,荆三林将其发表了。我对拓拔魏文化,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了了解。1963年在《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发表《拓跋魏文化史稿》一文,虽然由于未到山西大同,关于雕刻方面内容未能刊出,可是,却为我在1982年考定鲜卑人在黑龙江嫩江定居的事做了准备。

1957年,我来到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在一个星期天,到黑龙江博物馆参观,看到一些文物很珍贵,但都只是开个眉目,许多问题并没有着落。后来我认识了赵善桐同志,他借给我一些资料,是一些外国考古者在侵略者支持下所作,这些人匆匆而来,恍惚而去,并没有研究出什么问题。1960年本院历史系成立。赵善桐约我到哈市黄山看出土的大象牙。黄山又叫荒山,是冲积的黄土山。在硅瓦厂处,他送给我们一个大象牙臼骨,由于他的协助,我们了解了黄山地形。他还介绍我们踏看了由水沟分开的南北城,采集了一些肢骨制作的工具。在断崖上看到沙水冲积各断纹。我对东北地理重新读起,这可说是我野外工作的开端。

1961年,我们到牡丹江发掘了一个月,发现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十二个坑位。这些遗存,大约是渤海建国时期留下的城堡。

第二年,我又到嫩江地区考察了西边的几处细石器遗址。这些遗址说明黑龙江文化以嫩江为界,为东、西两面。古代两大区民族不同,土壤给人民带来的生活也不相同。嫩江区多游猎、牡丹江区有农耕。这里有大型磨制石器,还有打制细石器,一部分是用黑曜石,而在黑龙江黄山却有上述两种细石器,既有嫩江区细石器,同时还有牡丹江区黑曜石细石器。

1981年以后,我感到自己做了两件于考古有意义的事:一是替黑龙江、内蒙古解决了鲜卑族古代历史地理上的疑案, 即找到了横亘在嫩江上游的大兴安岭古代鲜卑族所在的山洞,今叫嘎仙洞。此洞于1980年发现。另外是我回南方考查了日本十七次入唐使船飘流到中国海,所记载的唐代长溪县赤岸村。近年日本真言宗空海法师代致贺能上长溪县看到赤岸表:“惟八月初日,乍见云峰,欣悦极,过赤子之得母,越旱苗之遇霖。”这是空海在海上看到赤岸的描述。1984年以后,日本真言宗信徒四次到赤岸朝拜。我考察了赤岸之后,回到北国。

我多年考古,对于这两件工作感到是平生最满意的。虽不是由我一人所做,但通过自己对文献留意,将其用到考古上,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可以给来者提供依据。

我现在已是80岁以上的人了。考古和文献分不开,过去自己经常是有了发现就待到十年、廿年,看到国内走得差不多,不能解决了,这时才发表。如寿县蔡侯墓,我在《左传》上,对蔡国事是熟悉的,但由于发掘者、研究者对该墓文物一开头就错,于是全国很多研究者跟着错,只一字之差,把时代、语言、人物、都搞乱了(注:见《南京大学学报》1980.1期),许多争论问题不了了之。直到1980年我的旧作才得以问世。我有感于此,便志在扶植新生力量,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文章原载《书法赏评》2001.4)


(0)

相关推荐

  • 邢台酒文化博物馆为什么要复制邢侯簋?

    在邢台酒文化博物馆的陈展中,有一件青铜器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与邢国历史紧密相联的邢侯簋,虽然说这件国宝级的器物是复制品,但这是至今邢台市民能够看到的与实物一致的唯一展品. □ 古顺复制邢侯簋 为了更好 ...

  • 远古文明的完美绝唱-红山文化

    卢江良 王源源 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方向2千米处的英金河畔,坐落着一座褐红色的山峦,蒙古语中称它为"乌兰哈达",意为"红色的山峰",汉语称为"红山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1)

    本篇目录: *************************************** 101.白口城址 汉至南北朝                     江西省泰和县 102.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

  • 《吉金类系》后记

    笔者对青铜器的兴趣,始于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转入管理工作之后.因为不再有时间下田野,每天冗杂的事务性工作之后,也没有心境静下来搞专业,翻看青铜器图录就成为笔者最接近商周考古专业的消遣.现在看来,这种 ...

  • 考古专家打开一座大墓后激动道:困扰已久的历史古国方位确定了

    对于新的历史爱好者学习历史来说,会不可避免的面对一个尴尬的问题,只要是历史事件,就会涉及到一些地理名词,而这些地区的方位概念会让很多新人感到迷茫. 其实这种感觉对于专家来说也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史书上记 ...

  • ​秋风落叶,与您道别

    2021年9月26日0时43分,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因病辞世. 刘公谦谨一生,真诚善良,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尊师爱道,深受学院师生爱戴和全国同仁尊重,是考古学界公认的& ...

  • 探寻 | 游寿先生《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一)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 诞生100周年之际 平台特辑刊 游寿先生于1962年所著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以表庆贺 1962年1月16日<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游寿先生 ...

  • 探寻 | 游寿先生《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二)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 诞生100周年之际 平台特辑刊 游寿先生于1962年所著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以表庆贺 1962年1月16日<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游寿先生 ...

  • 探寻 | 游寿先生《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三)

    在中国现代考古学 诞生100周年之际 平台特辑刊 游寿先生于1962年所著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以表庆贺 1962年1月16日<黑龙江日报> 黑龙江考古文物初探 游寿先生 ...

  • 江水长流 | 游寿先生:关于胡小石先生的回忆点滴

    "胡先生的书法具有诗人的气质, 有人以为"犷悍", 我感到这两个字安在 胡先生的书法上并不妥当. 他一生的字是沉雄豪放, 是经过锻炼后 加入文学修养烧铸出来的." ...

  • 史海钩沉 | 游寿先生在家乡福建的重大考古发现

    空海入唐之地--福建霞浦赤岸的滩涂景色 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高僧空海乘船来我国求法,途遇台风,在海上漂流了34天后在赤岸登陆获救.后来,空海在西安青龙寺拜高僧惠果为师,学真言密教,并习中 ...

  • 探寻 | 游寿先生关于嫩江和牡丹江的考古调查

          1957年,游先生到黑龙江,任教于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转历史系,主讲考古学.古文字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等多门课程.游先生虽壮游南北,但乡音无改,闽东方言十分难懂,教学中,游 ...

  • 张四海: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的边界正在消失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当AI可以自主实现需求分析.业务构建.环境优化和故障恢复时,传统的建设.运维.服务角色都将被取代,信息化建设与教学科研的边界逐渐消失,我们将真正回归 ...

  •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赴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南京讯     5月18日,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白马基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王栋.钱学森学院联合党委书记孙元鹏.钱学森学院院长张琨.钱学森学院 ...

  • 更名大学必备条件之教学科研水平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大学设置标准的第四项是教学与科研水平.教学方面的要求是:在教育部组织的教学水平评估中,评估结论应达到"良好"以上.在近两届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