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那些曾经的岁月(六)
《一个身背草筐的少年》
清晨,浅夏的风,让人舒爽着。
夏花,百看不厌,让心情愉悦起来。
我按预想,在田间的土路上,一直走下去。
映入眼帘的野花,不再是行道间的花儿人为修饰的样子,闲散在沟渠道边,一簇簇,一丛丛,双着的,孤独一只的草花,遍及乡野。
我用眼睛扫视着,并没有刻意的去找,那些我要寻踪的夏草,就成洼连片的出现在视野中,被它们驱动的心灵,一下子扩展开来的思绪……
——引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小学时期,是一个轻松而有节奏的学习环境,记忆里,每周都安排有半天的劳动课,春夏时节,劳动课就是去地里打草,这对于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再简单不过了。因为,那时的我们,入学前,六七岁的样子,就跟着大一些的哥哥姐姐们去打草了。我们已经对乡野里的每一种草,每一株花,都是那么熟悉了,哪些是人可吃的野菜,哪些是牛羊爱吃的青草,在小小年纪就一清二楚了。打一筐草,剜一篮菜,是我们自小就学会的本事。
记得,我们把打来的草交给学校,老师给每个学生过秤,记斤数。然后卖给生产队。像春天的“茅草”“芦草”生产队鲜着就可以收,夏天的各种野草要晾干后,生产队才会买。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国家要求学校,培养孩子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是勤工俭学的办学方针,即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减轻了家长们供应众多子女上学的负担。
我清楚的记得,学生的书本费除了国家负担一部分外,学生自己的勤工俭学所得,是完全不用让家庭负担的,包括一些学习用具,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勤工俭学积累的钱数,发放铅笔,橡皮之类的用品,不论什么样的家庭条件,孩子们都能上的起学。
记得,那时候老师也留作业,可是,绝对不会在晴天白日的时候做作业,放学后,放下书包,背起草筐就去给家里的羊打草了,我们的作业,都是在晚饭后的煤油灯下做完的。
打草,是很苦很累的活,特别是年龄还小,我依稀记得,母亲给我卖的第一个背筐,是用红荆条编制而成的,弯弯的筐系,半圆的筐兜,兜前一个人字形的筐嘴,是即可装草,又可拾粪,两用草粪筐。虽然母亲买的是最小号的背筐,还是差不多和我一样高,背起来走路,还嗑脚后跟呢。
母亲在筐底系上一根旧布条拧成的绳子,和筐系连在一起,等把背筐装满草后,人坐在地上,背对着草筐,伸出一条胳膊,穿过那条布条绳,随后另一只胳膊做同样的动作,布绳就到了肩胛骨上,最后起身的时候,要努力前探着身子,才能背起一筐沉重的草,到了长大些后,知道了把背筐放在斜坡上,起来时,就容易的多了。
那时虽然小,家里喂的羊,学校的勤工俭学,都是我们用一副稚嫩的双肩把一筐又一筐的草背回家,背到学校。
那个年代的草,可不是好找的。每到春天,孩子们就奔向了乡野洼地,打草的脚步也是越走越远。因为,近处的寻不到了,只好往更远的地方去找,今天南洼,明天北地的换着地方。
夏季,草多的时候,不管是深深的高梁地,还是稠密的玉米田,只要能找到草,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钻进去,真的是一身汗水,一身泥,尤其是如刀的庄稼叶,划着裸露的胳膊,扫着还嫩的脸,那时的我们,可是全然不顾的,从来不知道娇惯自己。
随着身量增高,背筐越来越大,背绳越系越粗,嵌进肉的绳印越来越深。
是在一天天的早晨,是在一个个的黄昏,那个背草的少年,佝偻着腰身,迈着吃力的步子,奔向学校的路,走上家宅的坡。
每当母亲帮他卸下草筐的时候,他总爱看向她,是母亲的眼睛里流露出的爱怜和无奈,是那双扫遍他全身的眼睛,停在了那道被勒出的印痕上,她还是忍不住伸出双手轻轻抚摸着,母亲的手就是那么神奇,痛疼消失了,疲惫没有了,一脸傻傻的笑,满满的幸福感觉。
人在成长着,草筐增高着,日子前行着,岁月叠加着………
浅夏的风,轻轻吹过,一滴泪挂在了腮边,慢慢地,悄无声息的,落在脚下的草上,滚进了乡土。
这片沃野呀,有我少年时的足迹。
如今,那些我熟悉的乡草,已经无人问津,没人再去理会,今天,我来看它们,真的是特意……特意的来寻踪觅迹。
我站在乡野的风里,敞开心扉,打开了记忆。
眼前,一片片夏草的茂密,远远望去,在乡野深处,仿佛有一个身背草筐的影子。
…………
二零二一年五月十八日
辛丑年四月初七(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