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局外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应物兄》:冰火两极背后的启示
初闻《应物兄》,以为是人物传记,但是又很奇怪,谁人起名字起个什么风雅的不好,叫个“应物”。等书拿到手,才知道确实是人名,但书不是人物传记,而是一部浩瀚的时代世相图,全书除了“应物”,还有70多个人物,领域涉及学术圈、商场、官场;故事场景几经转换,从济州到北京、上海、香港、纽约等多个国家和城市;小说情节囊括几代人的科研学术、日常生活、婚姻情感、人际往来,隐秘内心等。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应物兄》
作者李洱,作为中国先锋文学之后的代表性作家,写出《应物兄》花费了13年光阴,他如同缜密的绣娘,以笔代针,密密麻麻“绣”出这部90万字的巨幅“画卷”。由于前期场景铺陈过于庞大,不少读者,特别是80、90、00后在读过前几章之后,果断弃书。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碎片化阅读,文化快餐,年轻人已经不适应细嚼慢咽,反绉阅读。加之,小说中人物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40岁以上中老年男女,叙事风格朴实平淡,没有年轻人感兴趣的那些“爆点、燃点”,所以不被年轻人喜爱,豆瓣评分6.8,实属正常。
可是,就是这本豆瓣6.8分的书,却荣登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榜首,第十五届《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18年度最佳作品、《扬子江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第一名,新浪网2018年度排行榜第一名,《南方周末》2018年虚构作品第一名。作者也因《应物兄》荣获“第十七届华语文学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9年8月,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如同冰与火的两极,“赞誉极高”与“果断弃书”同时存在。难道,这本奇怪的书,真的不适合年轻人阅读吗?当然不是。多个“第一”、获得大奖证明了其文学、思想、艺术价值。那么,作为年轻人,我们能从这些价值中读出些什么呢?
《应物兄》作者李洱
一、创新与守旧
《应物兄》的“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的叙述方式;二是时代变迁。全书围绕济州大学拟引进海外儒学大师程济世,筹建儒学研究院而展开,叙述借鉴经史子集的方式,即各篇章撷取首句二三字为标题,其后或叙或议、或歌或哭,娓娓道来。这种看似散漫随意的方式,其实正是呼应着本书的中心思想之一:虚己应物,恕而后行。放空自己,十分谦虚的对待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在时代变迁方面,深受传统知识分子尊崇的“儒学思想”正在新时代发展中,面临断裂、断层的尴尬境遇,传统价值观在现代官场、商场利益纷争中,发生激烈碰撞,产生一系列矛盾。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治大国若烹小鲜。”“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这些句子由现代人口中说出,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其实,所有“新”的元素是为了表达作者的立场:儒家经典别样魅力任何时代都不应抹杀,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对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传承还是必须坚持。作为写作者,如何在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创造出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价值观,道德观”是最重要,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守旧的基础上必须创新,创新的过程中不否决“旧”,这是《应物兄》和李洱带给我们的启发。
《应物兄》荣登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榜首
二、辨证与思考
“应物兄”既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又是冷眼旁观的“局外人”,每一件事,他有一套接纳方法,同时内心又说着那些只有自己能听到的“腹语”,比起外在待人接物的温吞柔和,他的内在更显得犀利直接。从第一章开始,故事犹如一张大网漫不经心张开,应物兄就不断把一个个相对的问题抛给读者。自从他的岳父,国学泰斗乔木先生教育他: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不要多说话之后,他就习惯了这种“心口不一”的“正常生活”。
和应物兄一样,程济世、葛道宏、费鸣、乔木先生、甚至电台女主持人清风朗月,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世相”和“私像”两种面目,坚守与舍弃、真实与虚妄、忠贞与背叛、高尚与鄙俗,在作者笔下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书中语言朴素平淡,文字架构松散,但是细读,还是能感觉到充斥着浓浓的讽刺意味。儒学大师的回归,初起会让人感动于家国情怀,但是随后剥丝抽茧,才会发现其实理由不过满足个人幼年的回忆与成年想拥有一座私宅的念想。费鸣与乔木先生的最亲密连接,表现于照顾一只“串儿”小狗,而不是学术。最后被双规的副省长栾庭玉嘴上说着“仁义礼智”,却同时在于年轻女子金彧暗渡陈仓。费鸣费尽心思对应物兄的打击与对付,和乔珊珊爱的死去活来的郏象愚喜欢的竟是男人。
书中每个人都有“世相”和“私像”两种面目
这一切都在启发读者,透过人物幽微的人性,去发现并思考,面对丑恶和美好、虚伪和真实、高尚和鄙俗时该怎样抉择。“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简单的道理,不仅适应于事物,也适用于做人和学术研究。我们不应迷惑于表象,不是身处高处的就一定意味着高贵,也不是身处低洼就是卑俗。
三、生死无常,去伪求真:是生命永恒的真相
在小说的最后,应物兄遭遇一场车祸,结局是生是死,作者并没有写明,只是留给读者思考。同时开放式结局也体现于小说的整体架构,那位从一开始就被各色人马轰轰烈烈“恭迎”的儒学大师程济世最后依然没出现。一场大雪,不禁让人想到《红楼梦》中:“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最真实人性,最真实利益,尖锐斗争、倾轧累积的却只是一场虚空幻境,应物兄的生死也很好诠释了'生命无常”。
书中学者、官员、商人虽然诸多道貌岸然,但是也不乏真正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比如“核专家'双林院士,在这些人身上寄托着李洱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原乡,也表达了他对当代学术圈与官场、商场搅混一起,鱼龙混杂的深深焦虑。
有些人身上寄托着李洱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原乡
其实,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其他人,作为社会一份子,能够明白生命与生活的“虚”,能够掌控个人思想行动的“实”,能够始终在各种“伪命题”中检识到“真理”,能够懂得如何在复杂的世相中保留清醒自洽的内心,这就是生命最值得的意义,也是《应物兄》带来的永恒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