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中药古今研究: 茵陈
点击加载图片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配栀子、大黄治阳黄;配附子、干姜治阴黄。”
2、《神农本草经》:“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
3、《名医别录》:“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4、《本草拾遗》:“通关节,去滞热,伤寒用之。”
5、《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头旋,风眼痛,瘴疟,女人症瘕,并内损乏绝。”
6、《本草蒙筌》:“专治疸证发黄,入剂使为君主。佐栀子、附子,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加栀子大黄汤服,燥黄加栀子橘皮汤煎。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须加附子,共剂成功。解伤寒大热,仍除退瘴疟。风热悉逐,行滞止痛,宽膈化痰。”
7、《医学入门》:“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通身发黄,小便不利,以此为君,随证寒热,用他药为佐。治伤寒大热头热,头风目痛瘴疟,去 瘕伏结,化痰利膈行滞气,兼消遍身疮疥。”
8、《医林纂要》:“坚肾,燥脾湿,去郁,解热。”
9、《本草再新》:“泻火,平肝,化痰,止咳发汗,利湿,消肿,疗疮火诸毒。”
10、《本草经疏》:“其味苦平,微寒无毒。故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疽,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11、《本草经集注》:“主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12、《本草择要纲目》:“风湿结热,通关节,去伏瘕。”
13、《得配本草》:“利水燥湿。治瘴疟,疗疝瘕。得附子、干姜,治阴黄。得白藓皮,治痫黄如金。”
点击加载图片
14、《雷公炮制药性解》:“主伤寒大热,黄胆便赤。治眼目,行滞气,能发汗,去风湿。去根用,犯火无功。”
15、《新修本草》:“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16、《药性切用》:“专利湿热,为黄胆君药。”
17、《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去伏瘕。”
18、《证类本草》:“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19、《中药学》:“清热利湿,退黄疸。用于湿热黄疸”
20、《千金翼方》:“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21、《长沙药解》:“味苦,微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22、《饮片新参》:“色淡青,如艾绒。辛香苦平。化湿热,主治黄疸。”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滨蒿内酯、东茛菪素、茵陈黄酮、异茵陈黄酮、绿原酸、水杨酸、香豆酸等,还含有挥发油、三萜、甾体。
2、作用:本品有抗肝损伤、利胆、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改善微循环、降压、降脂、抗凝血、利尿、解热、平喘、抗菌、消炎、驱除蛔虫及抑制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与细菌等作用。
3、药理:(1)煎剂及醇浸剂均能促进胆汁分泌;(2)对肝脏有保护作用;(3)浸剂有强力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作用较弱;(4)其水和醇浸剂有降压作用和利尿作用;(5)煎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β腊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点击加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