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中华功夫厨神,弟子京港搏击赛击败梅惠志散打队员
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美食加功夫的电影模式。比如赵文桌的《金玉满堂》和周星驰的《食神》等等,当时日本也有了类似题材的动漫《中华小当家》。
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做得一手好菜,还身手敏捷,有着大侠的风范。作品可能是艺术创造,但在香港还真有这样一个神厨功夫大家,余家云掌的传人吴永皓师傅。
吴永皓师傅现在在香港经营着一家私房菜,在当地被称为“大埔霍元甲”“厨侠”。13岁时,吴师傅因家贫辍学,为了自己爱好的文学,开始跟国学大家余卓男先生学书画、平仄。因身体孱弱,余师父开始传他武艺强身,吴师傅说:“师父说秀才遇老虎,舞文弄墨无用,所以教我功夫傍身。”
余家云掌肘法和套路演示
吴师傅所学便是以肘法见长的“余家云掌”,称为“云掌八肘”。后更为完成师父勿让功夫失传的遗愿,而开设武馆。当年香港武馆生意很好,竞争比较激烈,也常有黑帮踢馆,幸好那时黑帮比较讲规矩,去的都只是砌磋武艺。
吴永皓有15名跪地斟茶的入室弟子,黄秉基是其一。他24岁首次上擂台,是吴永皓第一个打公开赛的徒弟,曾获得过五条金腰带,是当年在香港搏击擂台声名显赫的人物。
后来,拳馆的事物就交由黄秉基师傅料理,吴师傅安心从事厨艺,参考古代食谱,煮出怀旧菜式如江南百花鸡、大良野鸡卷等。并且在《今天日報》、《天下日報》撰写专栏,真正的文、武、厨三家合一。
黄秉基师傅的习武打擂之路,可以说就是香港地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史。周师父和黄师傅都认为传统武术必须经历实战的检验,但当时香港没有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竞赛规则,所以只能参加当时很成熟的香港泰拳比赛。
这里可以看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泰拳当时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打练结合,通过公开赛来推广自己。泰拳六十年代传入香港以来,八、九十年代已经十分成熟。
萌芽时期的泰拳比赛
香港泰拳王、成龙的金牌配角卢惠光
由于泰拳比赛不限制肘部,所以余家云掌的肘法能得到尽情发挥。黄师傅当年是香港的顶尖拳手之一,面对泰国顶尖高手,虽然败北但也能打出风格,获得最佳选手奖。
回忆自己的拳手生涯,他认为"第一届京港搏击杯"最有时代意义,当年梅惠志领军,刚刚成立的北京散打专业队,按泰拳规则与香港联队交锋,用实战检验自己的实力。
在香港的参赛名单中,除了余家云掌还有咏春拳馆和白眉拳馆的选手,可见当时有不少香港的传统武术馆都在用泰拳的比赛练习实战。
在比赛在中,没有肘法和膝法技术的散打运动员十分不适应规则,被黄秉基用平肘击破面部败北。真是宁挨十拳,不挨一肘。
这次对抗赛,以香港队的7:1大胜而告终,此次失利也刺激了北京散打队的改革,特别是加强身体素质,经过针对性训练,后来终于复仇成功。
赛后,黄师傅和中国武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至今武协组织的泰拳比赛,还经常邀请他担任裁判工作。据和他工作过的朋友说,黄师傅温文尔雅,丝毫看不出是拥有五条金腰带的拳王。
如今,吴永皓师傅面对,生活节奏加快,只求饱腹,不求典雅的时代,无论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国术上都在尽力传承,他觉得“愈多人放弃,就愈要坚持。”自己要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坚定的传承者。
“传武民间没有高手”,这是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是在当年香港传武擂台的黄金时代,的确就产生了一大批至少能和搏击选手抗衡的高手,这是因为他们和搏击选手一样,走上擂台,进行艰苦的训练和严酷的实战(当然,擂台绝非传武的全部内容,但绝对是不能缺失的一项内容)。因而,传武不能实战的帽子,无法扣在他们头上的。
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
全文完,喜欢的话,就点一个“赞”和“在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你有肩颈椎病,腰椎病,食欲不振,胸闷气喘,精神萎靡等等都市亚健康慢性疾病吗?注意了,健康是最大的投资
来和陈纪元老师(本文作者)一起学习八段锦吧
中医的很大优势在于预防,如果已经得了病,就算治疗效果再好,也要大量的病痛治疗折磨,大量的金钱投入,是很可怕的。
如果你能够掌握好的方法,长期坚持练习,同时保持好的心情,好的生活睡眠饮食习惯,其实可以有效的预防绝大多数的疾病发生。
所以是人生最重要,也是最具有回报性的投资。一个健康的身体,毫不夸张地讲,对自己、家人、社会都是负责的表现,只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