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菊花
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甘,平,无毒。主治风头,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治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甘微苦,性平无毒,入肺、脾、肝、肾四经。能补阴气,明目聪耳,清头风及胸中烦热,肌肤湿痹。
丹溪曰:菊花属金,而有土于水,大能补阴。宜入肺肝等经,盖烦热诸证,皆由水不足而火炎,得此补阴,则水盛而火自息矣。须用味甘者佳。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清风止眩,明目去翳。
菊花清利头目,治头目疼痛、眩晕之证。
《药性本草》:“治头目风热,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一切游风,令消散利血脉。”
《本草经解》叶天士:气平,味苦,无毒。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甘菊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味苦清火,火抑金胜,发花于秋,其禀秋金之气独全,故为制风木之上药也。诸风皆属于肝,肝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肝风炽则火炎上攻头脑而眩,火盛则肿而痛;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火,气平可以制木也。
肝开窍于目,风炽火炎,则目胀欲脱;其主之者,制肝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 ,心为火,火甚则心系急而泪出;其主之者,苦平可以降火也。
皮肤乃肺之合,肌肉乃脾之合,木火刑肺金脾土,则皮肤肌肉皆死;甘菊禀金气,具火味,故平木清火而主皮肤死肌也。其主恶风湿痹者,风湿成痹,风于肝;甘菊气平,有平肝之功,味苦有燥湿之力也。
久服利血气者,肺主气,气平益肺,所以有利于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所以有利于血。利于气,气充身自轻;利于血,血旺自耐老。气血皆利,其延年也必矣。
《本草便读》:“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热,治目祛风,益阴滋肾。
《本草衍义》:“专治头目风热,今多收之作枕。”
《本草蒙筌》:“驱头风止头痛晕眩,清头脑第一;养眼血收眼泪翳膜,明眼目无双。”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木犀草苷、刺槐苷、绿原酸、3,5-0-二咖啡酰基至宁酸等。《中国药典》规定:含绿原酸不得少于0.20%,含草苷不得少于0.080%,含3,5-0-二咖啡酰基奎宁酸不得少于0.70%。
2、作用:本品有抗炎、降压、免疫调节、抗病原微生物、降血脂、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
3、药理:杭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β一溶血性链球菌、宋內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白菊对堇色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y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4、临床报导:治疗冠心病,白菊花煎剂内服,观察61例,对心绞痛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