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苍穹,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装饰,它就是藻井!

藻井,是天花的一种形式,利用传统的榫卯、斗拱堆叠而成,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装饰技术。

层层叠叠,如伞如盖,雕花的缸沿上,相隔均匀的昂头组成一道道优美的圆弧,呈螺旋形上升聚于上凸的顶部中心,色泽灿烂的贴金配上暗色的朱漆,搭配出堂皇大气的美丽。

唐代莫高窟320窟藻井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精室不见椽瓦,或以板覆,或用纸糊,以掩屋上之丑态,名为顶格。”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内部有交叉纵横的梁架,为了遮盖这些暴露出来的不甚美观的梁架,便出现了早期的方格藻井,类似现代建筑中的吊顶设计。

藻井仿若苍穹

南京博物院藻井

藻井的产生和发展蕴含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

古时人们对天有着天然的敬畏和向往。他们掘穴而居,穴顶开口用于采光通风,即便后来从地穴搬到地上,仍保留了这种天窗的形式。

抬头仰望藻井,仿若苍穹。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提到:藻井“唯宫室祠观为之”,正是因为对天的崇敬,藻井也成为了中国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之一。现今我们在寺庙的佛主像上方或宫殿中帝王宝座的上方所见到的藻井便是信仰者和被统治者对自己所敬畏之人、神的虔诚供奉。

藻井内也蕴含了朴素的中国哲学思维

东汉《风俗通义》中提到:“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象也,藻者,水中之物。皆取以厌火灾也。”

因为中国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所以取“藻”的水生植物之意,希望藻井可以庇护建筑不受火灾之扰。

藻井的历史演变

最初的藻井是指装饰成方格状的天花板,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向上凹进去的似穹窿状的结构。

早期藻井的样式大致为“圆渊方井”,即方形井口中转45°内接方形两次,中央雕刻或绘有倒垂的莲花。这种基本结构,成为后来各种藻井结构变化的基础。

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就有关于藻井的详细描写:“圆渊方井,反植河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绿房紫,咤垂珠。”

敦煌石窟壁画中就可以形象的看到这样的藻井图案。中央的倒垂莲花这一代表性的图案经历南北朝、隋直到唐初才逐渐衰弱,逐渐被集中式宝盖图案取代。

龙门石窟伊阙洞藻井 (图片 | 河南文化旅游网)

隋唐时期藻井的变化,与当时佛教大盛,其建筑布局从以塔为中心转向以佛殿为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白化文先生在《汉化法器服饰略说》中提到:在汉化佛教寺院中,“于佛、菩萨所在到天顶施用天盖,特称宝盖”。

宝盖在室内常用的形式之一就是把天花板造成宝盖状。宝盖,是帝王贵族出游或举行典礼时,所乘车驾上的顶盖。宝盖除了遮阳、避尘的实用功能外,还是神圣和权力的象征。宝盖悬于佛像的上方是佛出行的象征,佛行即行,佛止即止,所以宝盖式的藻井成为了佛殿中必备的用品之一。

至此,藻井拥有了双重的身份:作为建筑中的藻井,是为了拓展室内建筑上方的空间的实用构件;作为宝盖,是彰显华贵和尊严的华丽的建筑装饰。

天后宫八卦藻井(图片 | 漫舞的枫叶·新浪博客)

宋代,由皇家主持编撰的《营造法式》,将房屋上方的天花分为了三类:平阁、平基和藻井。并对藻井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规范,分为了“斗八藻井”和“小斗八”藻井,“斗八”即将藻井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段,最下端为方形,多数由斗拱承托,中间呈八角,最中间为圆顶,适用于室内中央部位或重要部位;“小斗八”则适用于比较不重要的地方,结构也较为简单。宋、辽、金三朝的藻井多为斗八造型,结构简单但是已经出现复杂化的趋势。

故宫养心殿藻井(图片 | 拙子·豆瓣)

明代之后,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藻井由简至繁,从实用结构逐渐演变为装饰性结构。明清时期的藻井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征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后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藻井也有了另一个名称为“龙井”。这时的藻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

道山亭螺旋形藻井(图片 | 茶香飘万里·360图书馆)

杏坛方形藻井(图片 | 定鼎网)

鹿港龙山寺八卦藻井(图片 | 飘舞的枫叶·新浪博客)

古人对藻井制作大为讲究。

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亘雄虹之长梁,结棼镣以相接,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饰华榱与壁当,流景曜之桦晔。”

利用榫卯、斗拱堆叠而形成的藻井,运用椽、梁的变化,采用排列方式形成不同的井心,再根据不同的造型,饰以不同的花卉组织图案,可谓匠心独具一格。几乎所有的藻井都采用中轴对称结构,所以无论装饰多么繁复,藻井始终保持着繁而不乱,复而不杂的独特美感。藻井通常为圆形、方形、八角形等简洁的几何图形组合变换而成,使整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节奏韵律感,错落有致,把建筑空间显得高大宽敞、精巧别致。

藻井中的艺术孤品

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是最基本的斗八结构。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藻井

北京福隆寺正觉殿的藻井是中国藻井中难得一见的艺术孤品。

隆福寺坐落在北京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是明代宗朱祁钰敕建的寺庙。经过大火和地震的摧残被搬离旧址,而后重新修复后现藏于北京古建博物馆(先农坛)的太岁殿内。正觉殿藻井不同于其他雕刻水生植物或皇家常用的龙纹的藻井,而是雕刻了天上的1427个星宿。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图片 | 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局部(图片 | 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藻井由下至上分为六层:矩形主框架上细雕云纹,并有四天王支撑藻井主体。主体最底层也就是第一层圆形云纹托架两侧为斗拱,上面承托着三十二座建筑,建筑是三座一组,中间以亭子隔开。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局部(图片 | 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第二层圆形云纹托架上的建筑十六座,其中八座是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八座是重檐圆攒尖顶的亭子,相互之间也有游廊连接。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局部(图片 | 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第三层圆形云纹托架上也是有建筑十六座,其中有八座三开间前出抱厦的重檐歇山建筑,八座一开间单眼歇山建筑,之间有廊子相互连接。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局部(图片 | 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第四层正方形云纹托架上面有四座建筑,每边一座,为三开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四座建筑之间有八间拐角游廊相连接,顶部是一幅星象图。虽有些构件因灾祸遗失损毁,但是从修复好的藻井也能窥探当时藻井的精美。

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局部(图片 | 颐和吴老·新浪博客)

中国古代匠人们将对自然的祈盼,对掌权者威严的敬畏,都凝结在了藻井——这如穹顶的木制构件中。

如果有幸探访古迹,不妨仰头看看,从藻井中探寻它的故事,那里灿若繁星,是中国古建中最美的苍穹。

撰文:木子李

编辑:戚彧卿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