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六)

五,形意拳、心意把的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好,明白了以上内家拳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后,我们就明白了内家拳最基本的能量蓄发方式,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当我们通过习练肺部的呼吸之气(二气)习练出心力(通心之气的息)后,五行能量蓄发的启动就不需要以启动呼吸之气开始了,心力能够自己启动五行能量的蓄发和运行,这就是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论中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所以此时的呼吸之气就会若有若无、若实若虚。但由于呼吸之气与通心之气的息始终是合一的,所以在启动心力时就好像是由呼吸之气启动的一样;并且由五行能量在经络中的运行生成的下行能量而使身体获得的上行能量在体内流串、鼓涨,被身体感知为气的鼓荡,所以身体会将体内上下运行的能量与呼吸之气感知为同一个能量。所以这个由呼吸之气生成的五行能量蓄发以及在体内生成的上下运行的能量,在形意拳中被李洛能先生称之为“六脉溶下二气”,在太极拳中被称之为“真气鼓荡”。

心力启动后,在内里首先拉动头顶百会,使百会旋转,向下压缩玉枕,玉枕压缩脊柱,使得整个脊柱每个骨节都生成压缩旋转,一直到命门、尾闾。玉枕压缩百会旋转的外部表象就是虎豹头,头部微微仰起,这是内家拳的头部动作与西方格斗术的下颚回收不一样之处。心力然后继续拉动两肺,使之抱心,此时身体外部随着心力的拉动形成心胸开合,即心胸部位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具体表象就是含胸、扣肩、肩井压缩肩膀旋转,两肩相挫形成龙身。心胸部位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为什么称之为“开合”?是因为呼吸之气与息就是在心胸部位生成、进行的,当吸气时心力下行驱动周身折叠拧裹而生成下行能量,这个下行能量是形意拳化劲的主要来源,即利用自身整体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和各部位三节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旋转”能量化解敌人打来的力量,即身体开始接纳敌人的能量,此为“一吸百脉皆开”,此为心胸开合之开。自身三节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完成后,就是完成了蓄力,就开始随着呼气而发力了,此为“一呼百脉皆闭”,就是使自身能量与对手打来的能量合一,开始发力打击敌人了,此为心胸开合之合。

心胸部位是遭受敌人打击的最主要部位,也是生成开合的化敌之力和打击之力的主要部位。即心胸部位与呼吸之气有最直接的联系的,吸气则开放自身而接纳敌人之力,呼气则自身与敌人能量合一而开始打击敌人,此为心胸开合。心胸开合就形成龙身。

心力再向下压缩肝脾两肾,运行到命门,压缩尾闾旋转会阴,将心力运行到丹炉丹炉。心力会自动留存一部分在丹炉与肾力进行心肾交合,其余的心力会在会阴向前部的丹田翻转,从丹田翻转到命门再继续下行,压缩膝盖,一直到脚跟。心力从会阴向丹田到命门的翻转,为河车运行。河车运行就好比将一根拉开的皮筋中间打出一个圈,使得皮筋更加拉紧。所以河车运行上拉脊柱,下吸涌泉,将周身上下连为一体。并且河车运行还构成了两腿之间能量的虚实转换和阴阳转换,将周身左右也连成一体。心肾交合后,心力在丹炉直接抽合两肾,所以河车运行的本质就是心肾交合,心力与两肾的能量在腰部进行折叠拧裹、压缩旋转,整个腰腹部位的丹田、会阴、两肾、尾闾会形成一个闭合的能量运行回路,此为武禹襄先生在太极拳论中说的“腰为车轴,气为车轮”--------这就是内家拳的腰为什么异常重要。腰腹折叠的表象就是虎背熊腰。

心力在尾闾、会阴、丹田、命门部位做河车运行时,拉动身体外部形成腰腹折叠、拧腰坐胯,为腰腹部位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心力从命门继续下行压缩膝盖,膝盖是死的,不能活动,只能与大小腿共同进行螺旋运动的旋转,此为膝盖与腿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表象就是鸡腿。

对于形意拳的鸡腿大家不是很理解。大家看到鸡腿是怎么走路的吗?鸡总是先把腿抽起来之后再向前迈步-------形意拳和内家拳的腿就是先被心力由心肾交合、河车运行抽合起来后再向前迈步的,所以形意拳的腿叫鸡腿。同样,太极拳“迈步如猫行”,猫行也是先把腿抽起来再前迈的,这都是内家拳特有的以心行气的结果。

鸡腿与猫行就是内家拳内外合一的能量蓄发的具体表象,整个身体的运动不是由肌肉紧张发力完成的,而是由内里五行能量(心力)驱动周身整体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完成的。同样,上肢的运动也是由心力抽合出来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完成的,具体表象就是沉肩坠肘、大小臂折叠拧裹,就是鹰捉手。鹰的爪子也是先回抽而后伸展的。综合内家拳这种以心行气的能量蓄发的整体外形表象,就像一只猴子。

心力继续下行压缩脚跟,实现呼吸以踵,即五行能量下行到脚,同时周身三节也被心力驱动生成折叠拧裹、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此为内外合一。将周身整体内外合一的能量运行到地面,形成内家拳周身整体脚蹬地的下行能量,这就使得地面给予身体一个巨大的上行反作用力,这个上行反作用力旋转脚踝脚面,将上行能量拧裹上来。周身整体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不但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也同时传递上行能量,身体哪个部位能够生成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上行能量就能够运行到哪个部位。由于内家拳的压缩旋转是从头顶百会开始生成的,所以上行能量就自然而然地运行到头顶百会,形成虚领顶劲。以上这个过程,由呼吸之气与通心之气引起的上行能量传递到百会的过程,即为一气之起。从外形表象来看,一气之起是由吸气生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上行能量传递到命门,会与下行的心力、经过心肾交合后上行的肾力合一,形成真气,真气会向上鼓荡到周身四梢。

当上行能量运行到头顶形成虚领顶劲后,心力抽合河车运行使得身体生成反方向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身体被伸展开来,在一条腿上生成的内外合一的能量被身体反方向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转换到另一条腿之上(虚实转换),将上行于头部的能量下落到前腿之上,身体如同旋转的车轮一般将体内蓄积起来的内外合一的能量从体内发出而形成打击力量,此时身体同时呼气,形成一气之落。

以上这个在身体内外共同生成的上下运行的能量蓄发过程,就是内家拳最基本的能量蓄发,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

我为了给大家详细介绍内家拳的原理,所以将以上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过程讲得很繁琐,实际上以上过程经过不断的习练后,是一气呵成的--------一气呵成,现在大家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了吗!

换句话说,习练内家拳的艰辛过程,就是在习练这个一气呵成的过程!

大家看看李洛能先生的形意拳论,其中的内容就是习练各种“合一”,而将各种“合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一气呵成”。从明劲的外三合习练手足膝肘肩胯合,到暗劲的心意气相合,最终到化劲的内外合一,习练形意拳-----或者说习练整个内家拳的过程,就是将以上各个身体上下内外的组织器官合一的过程。

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从根本上改变了肌肉紧张发力的各种弊端,形成了一个在体内统一上下运行的能量流。五行能量在周身经络中的运行以及周身三节折叠拧裹的运行,就在体内将周身整体各个部位的能量蓄发本质地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实现了周身整体内外上下共同完成能量蓄发的目的。这就改变了肌肉紧张发力由于每块肌肉排列方向不同而使得每块肌肉只能向不同方向进行能量蓄发而不能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蓄发出极致的能量和力量的弊端;改变了肌肉紧张发力中每块肌肉的能量蓄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相互牵制、抵消的各自为战的弊端,改变了肌肉紧张发力只有腿脚能够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的弊端,而是从头顶就开始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从而能够获得比肌肉紧张发力更加强大的上行能量和打击力量!

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是所有内家拳最基础最根本的能量蓄发,所有内家拳的能量蓄发都是建立在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基础之上的。

民间的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少林寺的心意把,以及陈氏太极拳的前身炮锤,都是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的代表拳种。太极拳、八卦掌则是在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中加入阴阳转换而形成的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蓄发。

之所以要把在体内上下运行的能量称之为一气之起落,是因为能量下行时肺部吸气,能量上行时呼气,即肺部的呼吸之气与通心之气的息(心力)是合一的,即气息合一;同时周身外部三节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也是与内里的气息合一的,这样就好像上下运行的能量是与呼吸之气的起落形成的。六脉溶下二气,就是周身整体之一气分为呼吸的起落二气。

形意拳的运动方式就是屈伸束展。心力下行抽合周身三节在一条腿上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就形成了屈伸的屈、束展的束;心力抽合周身三节反向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将一条腿上蓄积的能量虚实转换到另一条腿上,就形成了屈伸的伸、束展的展。即形意拳的屈伸、束展是由周身三节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在两条腿上的虚实转换形成的。这个过程就如同将身体拧螺丝,向一个方向拧就生成下行能量,再反向拧就发出上行能量而形成打击力量。

屈伸束展,在太极拳中就是杨露禅先生说的“收身中定、往开里打”。收身就是屈、束,往开就是伸、展。中定就是心肾交合、以心行气。

所以,形意拳、心意把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就相当于人的走路,而太极拳、八卦掌就相当于人的跑跳;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就相当于人的能量蓄发的本体,而太极拳、八卦掌不过是在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本体能量蓄发之上穿上了一件阴阳转换的衣服而已!

所以,想要习练出纯正的内家功夫,必须要从形意拳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开始练起,先习练会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再进一步习练一气之循环起落的能量蓄发。否则,如果仅仅去习练太极拳、八卦掌,是无法习练出功夫的。人不能还没会走就学跑跳。

大家不要以为内家拳的前辈大师只习练一门功夫。陈氏太极拳的前身是炮锤,而炮锤就是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武氏太极拳的武禹襄先生在跟陈长兴、陈清平先生习练太极拳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形意拳的高手了。孙氏太极拳的孙禄堂先生是形意拳的郭云深先生的弟子,后跟武氏太极拳的郝为真先生习练的太极拳。这些出名的武学大家,无不是从一气之起落的能量蓄发开始习练出最基本的内家功夫的!

杨露禅先生偷拳十八年,偷的不是陈长兴先生在明面打的太极拳,偷的是陈长兴先生闭门练的炮锤,进而才明白太极拳之妙的。

不能练出形意拳的化劲,就永远不能明白太极拳之妙!

形意拳的明劲,练的是外三合,易骨。暗劲,练的是六脉溶下二气,易筋。化劲,练的是无形无式,不思而得、不显而彰、无形中而生,这实际上就是蓄发合一、无蓄无发,从容中道,已经将形意拳在明劲和暗劲阶段的蓄发拳发展成为蓄发合一的状态拳了。

形意拳在明劲和暗劲阶段,能量蓄发是有蓄、发两个阶段的,想发力必须先蓄力,一蓄一发一行气,发完力就得重新蓄力,所以只有虚实转换,即蓄力之腿为实,将实腿上蓄积的能量通过反向的折叠拧裹、压缩旋转向虚腿上转换而形成屈伸、束展而发力。此为虚实转换。

而通过不断的习练就能够将每一个虚实转换合一为阴阳转换,而阴阳转换就是太极拳的精髓。阴阳转换就是将虚实转换连接起来而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能量蓄发状态,由蓄发拳发展到状态拳,即形意拳的化劲就是太极拳的基础。

但可惜的是形意拳并没有发展其化劲,而是继续延续了其硬打硬进无遮拦的打法--------直到有一个人发现并且改变了形意拳的打法,不再硬打硬进无遮拦,而是利用化劲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因为硬打硬进无遮拦这种打法总是会受伤害的-------这就成为了太极拳。换句话说,太极拳无法单独成为一个拳种,其必须要具备形意拳的化劲才能够达到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程度。

别的不说,单说内家拳的“意”,就无法用太极拳的套路动作习练出来。意,要让身体无数次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才能够形成,比如形意拳的五行拳。打太极拳的套路动作是一辈子也无法习练出意的。

至于“意”的正确概念,在以后介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