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岛第74期活动纪要:自然就在你的脚下
文澜读书岛2021年第4期
(总第74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浙江理工大学教师 杨小峰
分享时间:2021年3月20日(周六)下午14:00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集体视听室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何水燕
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我们的活动在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六下午定期举行,分享讨论有趣的好书。为了方便更多的书友参与,我们的活动采取线下分享和线上钉钉群视频直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欢迎大家积极关注和参加!
今天是2021年文澜读书岛第4期活动,总第74期。今天我们继续自然主题阅读。两周前,我们在杭州植物园里分享了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今天我们来分享一本关于动物的好书《追随昆虫》。
3个月前,文澜读书岛2020年终阅读分享会上,浙江理工大学教师杨小峰用了10分钟时间分享他的《追随昆虫》,引起书友的强烈兴趣。我和书友们都意犹未尽,于是,我们约定,来年开春,我们再来专题分享和讨论这本有趣的好书。今天,我们给翅膀老师一个小时时间来详细地分享他写作这本书和从事自然摄影的体会!请掌声欢迎!
杨小峰:今天我分享的题目是《我的昆虫世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这本书。
一、影响文风的几本书
能够写成这一本书,我觉得跟习惯写日记有很大关系。我从高二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大学四年级,每天400字,算下来可能有70万字。未必对我的文笔有影响,但它让我觉得写东西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影响我的第一本书是李子玉的《水怪》,讲的是一个护林员跟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我上小学时学校里摊派让买的,但确实非常好,影响到了我后来的人生。建议小朋友可以去读一下。
第二本书是法布尔的《昆虫记》,推荐读10册装的全译本。其实读任何一个版本的《昆虫记》,你都会喜欢上法布尔的文笔,然后喜欢上昆虫世界。但只有读了全译本,你才会被法布尔的人格力量所打动,成为他的忠实粉丝。我的公众号名为“法布尔的扇子”,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情。
第三本是动物文学之父塞顿的《动物记》(现在把它翻译成西顿了)。他讲述了很多动物与自然抗争,与人类抗争的故事,展现一种不屈的精神。读完后,你会觉得,这些动物都具有高贵的灵魂,对我的影响很大。
第四本书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文学类书籍。它的结构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前面20多万字读起来比较平直,但最后的高潮(最后那几行)给我的冲击非常大。这也是我在写采风推送时,想刻意模仿的。
第五本是《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劳伦斯,动物行为学之父。这是他专门为一般读者和大众介绍动物行为的一本通俗自然科学著作,流传最久,也最为脍炙人口。我的文风也受到他的影响。
最后一本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1996年读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托马斯是一个美国的医生,他的文笔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美的,比《昆虫记》还要美。读一章你就会爱上这本书。
二、昆虫知识的来源
1、文章、书籍和视频:公共知识 随时获取
前期我是通过公共领域获取一些知识,主要是读书,还有各种科普视频。国外科普作者的知识量是极其丰富的,而且涵盖范围很广,他们会转换成一些很容易理解的语言去反馈给大家。这是做一个前期积淀。知道了这些知识以后,进入相关爱好者的圈子。再知道得多一点,就去进入稍微专业一点的圈子。
2、与前辈面对面交流:他人经验 互动性好 机会宝贵
进入专业圈子,你就有跟前辈、老师、教授直接交流的机会。我很看重跟长辈聊天的过程。人家看似不经意的几句话,都是他的人生经验,学术浓缩。老师讲的时候,我就在边上竖着耳朵听,一小时下来能得到非常多知识。我现在带学生,也告诉他们,想要得到提高,就要多听老师讲话。
3、个人观察和推理:个人专属 乐于分享 勇于纠错
前面两点你做得再好,也只是做了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是二三手知识。如果想讲给别人听,说服力就不是很高。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观察。通过观察,把自己的推理作为自己第一手的知识。
推理的过程本身很快乐,但它有局限性,容易出错。出错没关系,因为我们还有后期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纠正自己。比如,以前写推送,我就很痛苦。每个推送要用几十个小时,因为我一定要保证它正确。后来发现,你是无法保证它的正确的,因为你不一定找得到正确的专家。现在就稍微轻松一点,觉得差不多,我就推出来。真正的专家看到以后,就会给我留言,指出我错在哪里。这样,反而像我在钓鱼一样。
关于第一手的知识,我有一次经历感触比较深。我经常去杭州植物园采风,有时候就会去手动拉粉。一次,偶遇一对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夫妇,就跟老夫人聊,随便甩了几个二手的知识。老夫人准备要关注我的公众号了,只听老先生说,你这些东西虽然很厉害,但那是人家的东西,你有自己的东西吗?刚好那几天我在关注一种特别的蜘蛛——长纺蛛,于是就跟老先生谈了一些个人见解。老先生很佩服,便关注了我的公众号。
三、昆虫常见生存策略
1.保护色
长纺蛛,是很原始的一种蜘蛛。它的肚子类似树干的颜色,是非常好的保护色,平时很难发现它。当时它正好在吃白蚁,我从侧面首先看到白蚁,然后才发现蜘蛛。以前我从来没见过它,见过一次后,认识这个图案,下次就可以从相同的环境里把它分辨提取出来。现在我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树上的长纺蛛。
又过了几年,我突然发现,在白墙上有白色的长纺蛛,他们长得很相似。经过DNA鉴定,它俩确实是同一物种。所以,我猜测,早先它们一定什么颜色都有,到处生长。随着时间的流逝,白墙上的绿蜘蛛和绿色树干上的白蜘蛛,都被天敌发现叼走了,剩下的只有这种具有保护色的蜘蛛。就像英国工业革命时,伦敦郊区既有白蛾子,也有很少的黑蛾子。工业革命的烟囱熏黑了树干,在黑树干上的白蛾子容易被天敌发现,基本上就不见了,剩下的都是黑蛾子。
其实,所有的动物都要隐藏自己。不是在食物链顶端,就必须隐藏自己,防备天敌的侵犯。哪怕你在顶端,也要隐藏自己。因为你太明显了,猎物就全都吓跑了。
动物乃至昆虫的生存策略非常多,我们最常提的就是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这是一个很粗略的提法,它们之间不是平等的关系。一般说来,保护色也可以认为是拟态的一种。前两个都是要隐藏自己,而警戒色是要跳出来,警告天敌。
我们平时出来很难找到虫子。因为它们的大多数都拥有保护色和拟态,你看不见它。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有警戒色的虫子,你还不敢碰它。
所谓保护色,就是它的颜色跟环境非常协调,如果不仔细看或者它不动的话,你是发现不了它的。我给保护色的一个定义是,你只要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可以了。它需要的技术手段比较低。但我后来从疣蝗发现,也有跟环境浑然一体的非常高级的保护色。
2、拟态
拟态的一般定义是,一种生物模仿另外一种生物或者环境里的其它物体,从而获得好处。
如螽斯掉在枫香叶上,很像一个花苞或者嫩芽。我们走近看一下,才会发现它身体的各个部分,还有蓝色的眼睛。
拟态系的虫子自信心是很强的,而保护色的稍微心虚一点。比如说蝗虫,我站远一点,它觉得我看不见它,就不会动。我如果走近,它就开始想,是不是看见我了,立马可能就跳走了。你到草丛里去,本来没想干什么,蝗虫就噼里啪啦往外跳,是因为它没有自信,觉得你要去踩它,就都跑了。
但大多数拟态的虫子就很有自信。你靠它很近,它也不会逃。当然也有不自信的,就像这一只。因为我的意图太明显了,拿着镜头一直对准它。它就准备要逃了。它会悄悄地起来,变成一只虫子的样子。然后有两个动作,第一个它的后腿会悄悄地收起,因为只有收得紧,才能蹬得远。另外一个就是它的触须会指向它认为危险可能来的方向。螽斯的触须有体长的三倍以上,弥补它的视力不足。你要进攻它,会首先碰到它的触须,这时候它就逃掉了。
3、警戒色
警戒色的配色基本上就是两三种,最主要的是黑黄对比或者红白对比。它主要代表一种警告,我是有毒的,我有强大的攻击能力。这些都是百万年来被天敌证明的。
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警示牌,用的都是黄黑相间或者是红白相间的颜色。这个就是警戒色。昆虫和人类都有这种本能,看到黄黑相间或者是红白相间的东西就躲开,敬而远之。
所以很多本来没有攻击能力的物种会模仿一些厉害的物种,比如这种管蚜蝇就最喜欢模仿蜜蜂。春暖花开后,有花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这种黑黄相间的虫子飞来飞去,里面有一半是各种苍蝇,另一半才是各种真的蜜蜂。我来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识别方法。蜜蜂有4片翅膀,苍蝇只有两片,因为它的后翅退化成一个小的平衡棒。所以当你看到有4片翅膀的,3片也行,肯定就是蜜蜂。然后,蜜蜂的后腿有个花粉筐,因为它要把那些花粉都挤到上面,苍蝇的后腿跟前腿一样细。最主要的区别是看它的头,苍蝇的眼睛非常大,它的头一半以上的面积都是眼睛,而蜜蜂眼睛是细长的。在野外,你看到一个黑黄相间的虫子时,就盯着它的头看,可以一下辨认出来是蜜蜂还是苍蝇。
四、细节之美
接下来展示一下昆虫的细节的美。
这是我的第一张比较得意的超微距作品——一只甲虫。它的眼睛像个高尔夫球一样,扁椭球形的,中间有很多这种小眼。虫子的体长可能是一公分,眼睛的直径可能不到两毫米。它基本上已经到了微米级别了。
还有一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它身上有很多毛。如果把甲虫拿在手里,它就是一个光滑的甲虫。只有放大了以后,我们才会看到有毛。为什么要有毛?我们知道,人类骨骼在里面,皮肤在外面,昆虫是骨骼在外面。乍一看骨骼在外面好,我们的皮肤很容易受伤,一擦一碰就出血了。外骨骼可以做结构支撑,又可以保护自己。但它有一个弱点,没有任何触觉,碰到什么也不知道,不像皮肤那么敏感。所以,有利必有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就从体内长出很多这种刚毛。在骨骼碰到东西之前,刚毛就已经碰到了。
再看一只小虫子。这是我换了几次装备拍下来的。先是手机拍,它体长就是半公分的样子。就像我们肉眼看到的感觉。接下来我用的是入门级(1:1放大率)的微距镜头,可以看到它的眼睛是彩色的。然后再用5:1的镜头拍摄,更加漂亮。再换上显微镜的物镜,它等效放大率是10:1,是不是很像个话筒?
五、昆虫拍摄方式和目的
第一条标准是物候记录:关于摄影,最基础的就是做一个物候记录(时间、地点、物种、拍摄人),说明你在某个时间地点拍到了什么物种。可能拍得很差,但是只要能认出来,就证明了它在什么季节出现了,这是很重要的信息。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做物候记录,深圳已经很好了,成都也在做,这是早晚大家都要跟上的事情。
第二条就叫标准照(背面标准照、侧面标准照、局部细节)。要进行物种鉴定,需要拍摄垂直于它身体所在的平面,像右边这个叫褐缘原螳,就是一个背面标准照。我们拍蝴蝶通常拍的是侧面标准照。
第三条是,我所定义的生态照:没有干扰,信息正确丰富,具有美感。拍生态照其实很难。你要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把它拍摄出来,而且还要能够提供最多的信息。这个美感就很难。我们通常看到那些昆虫摄影作品就是一个主体背景,甚至是黑屏,那只能说是一个照片,不能说是生态照。
这就是一张典型的生态照。这只天牛在吃桑叶,里面蕴含了非常多的信息:首先,从它背上的花纹,可以判断它是桑黄星天牛。其次它是雄性,因为雄性天牛的触角是体长的2.5倍,雌性是体长的1.8倍,这个角度判断它的触角在体长两倍以上,所以是雄性。然后他的寄主植物是桑,它只吃桑叶的中脉,不吃叶子,因为天牛很重,牙那么大,吃叶片边缘很不方便。同时它还有一个特别的进食姿势,是从叶柄的根部倒着吃,把根部咬断以后,植物的防御性就被截断了。
所以,生态照的意义,就是一定要提供足够多的信息。
还有一种拍摄叫上手拍摄。它的作用是提供尺寸参照,角度转动灵活。上手照要遵循的原则是:昆虫安全、手指整洁、温柔对待、放归原处。大家如果拍这种上手照发到网上去,还要记得给指纹打码,这是很容易泄露个人信息的。
还有一类手指照,是昆虫主动来找你的,飞到你手上怎么都赶不走。
六、糖宝的拍摄花絮
最后讲到糖宝了。这是比较经典的一张照片。我到处都放这张照片,它很治愈,很多讨厌毛毛虫的人,看到后马上观点就改变了。那么这张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一开始,我把它叫做仿生态照。我拍摄了它的环境,把它打在显示器上。然后在家里找了一根小枯枝,让它爬在上面。这时候它已经准备作俑了,就拍了这么一张。
我们再回去看一下它的后脑勺位置,有一个圆形的光斑。这是鼠标的光标,因为它离得比较远,虚化成光斑了。整张照片我模拟了它的原生环境,所以叫做仿生态照。
但是,后来有人告诉我,其中还有错的地方。有一个对蝴蝶比较了解的朋友问,你是怎么做到让青凤蝶幼虫在一根树枝上化蛹的?我说,它总是要跑,我用一根枯枝跟它对付了两个小时,它才放弃。他认为,青凤蝶一定是在一个平面上化蛹的,不会在树枝上。所以,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现在我不敢说这是一张仿生态照了,它只能是伪生态照。真正的专家一眼就看出破绽来了。
最后给大家说一个词,“破茧成蝶”这个词。茧是蛾子做的事情,蝴蝶是不做茧的。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破蛹成蝶”。希望在座的朋友记住,下次遇到这种场合要用“破蛹成蝶”。因为好看的蝴蝶它不会做茧。
今天就先分享到这里,最后还是这句话:自然并非仅存于远在天边的高山和雨林,自然就在脚下。谢谢大家!
劳月:非常精彩。杨老师的《追随昆虫》在去年底刚获得首届坪山自然博物图书奖的青年原创大奖。它确实非常精彩。正如翅膀老师在他的微信公众号中所说,这本书首先属于文学,其次属于科普,最后属于摄影。
属于文学,是因为《追随昆虫》的文风灵动,充满想象力。这在科普类图书中是非常稀缺的。尤其是书中从人的视角和虫的视角对昆虫的描写非常有趣,别开生面。
属于科学,是因为书中有着大量昆虫分类学的硬核知识,令读者学到很多。尤其是关于寄生,关于拟态,让我们感悟到自然的博大精深。
属于摄影,是书中的图片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是真正的图文并茂。每一个人看完以后,恐怕都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接下来是互动讨论时间。有请现场书友发言。
书友: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以后,对生态开始破坏,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大量原始物种灭绝,是不是这样?
杨小峰:我刚来杭州的时候,有一种蓝色的蝴蝶叫翠蓝眼蛱蝶,非常漂亮,大街小巷都有。还有一种叫美眼蛱蝶,是棕色的蝴蝶,也很漂亮。但几年以后,翠蓝眼蛱蝶不见了。现在华东地区基本上拍不到翠蓝眼蛱蝶,都被美眼蛱蝶取代了。我理解是美眼蛱蝶的抗药性更强。城市绿化肯定要打药,翠蓝眼蛱蝶受不了,而美眼蛱蝶就可以活下来。
书友:蝗虫为什么消灭不了?
杨小峰:这是一个自然规律,千百万年来的规律。在正常情况下,蝗虫长得比较大,当很罕见的条件凑齐以后,它产的卵会成为这种很瘦但很能飞的蝗虫。它是比较特殊的物种,但它很难凑这个条件。站在蝗虫的角度来讲,它一直在等这个条件,这个条件早晚会凑起来的。
劳月:我们曾经分享过《人类简史》,书里讲到,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生物都在互相影响。随着人类的出现、发展、进化,事实上很多生物已经消失了。不管有没有工业化,几十亿人的存在,对其他的生物物种,肯定是一种巨大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最基本的观点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进化就是把适合生存的那部分遗传下来,而不适合生存的就淘汰掉。这是自然规律。一方面人类应该考虑到生态问题,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其他的生物应该有一种友善的方式,而不是竭泽而渔。另一方面,几十亿人的生存,肯定要侵占其他生物的空间,我们不可能倒退回山顶洞人的时代。山顶洞人时代是一种平衡,现代文明社会也是一种平衡,平衡永远在变化。变到最后会怎么样?现在很难说。所以,就辩证法来讲,我们既要保护自然,又要生存下去,不可能让位给其他生物。
杨小峰:人类刚发明杀虫剂的时候,口号非常嚣张,“让我们来消灭你家里的害虫”。过了几十年,发现做不到,就修改成“让我们来控制你家里的害虫”。还是做不到,最后只好改成“让我们来管理你家里的害虫”。
书友:我是2015年认识杨老师的,那时孩子读幼儿园,我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了很多瓢虫,就去网上查,记录昆虫,之后看到老师说的鳃金龟大爆发,但是我怎么都找不着。后来再进一步了解,昆虫都有它的习性,鳃金龟傍晚出来比较多一些,而我晚上不出门,所以都看不到。杨老师的书,我实际上买了4次,第一次就买了十几本。我向别人推荐杨老师的书总说,“如果你喜欢昆虫,这本书是一定要拥有的,因为它图文并茂,非常精彩。如果你还不了解昆虫,那么也请你看看这本书,因为你看过之后可能就会爱上昆虫。”非常感谢杨老师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了解了更多,谢谢!
书友:我女儿特别喜欢看你这本书。我想代她请教一个问题。书上最后一只姬小蜂,是不是叫赖床君?它最后有没有成功钻出来?
杨小峰:没有成功。
书友:书上写的是你美好的想象吗?
杨小峰:对。最后想升华一下。
书友:我对后记这段话感触特别深。是这么写的:也正因为不受器材的诱惑,我才能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观察。就像现在我们去看一场精彩的演出,同时又想拍照甚至录像留念,那么对演出本身的感受就逊色了很多。自然爱好者如果沦为身边一堆器材的摄影师,他就失去了真正融于自然的机会。我深有感触,而且特别赞同。
杨小峰:必要的拍摄还是要有的。
书友:我更喜欢观察。拍摄的话,可以留给真正的摄影爱好者。我们可以欣赏爱好者拍出来的照片。我们负责观察就可以。
劳月:我很佩服杨老师,不仅拍出了那么多的照片,还能用很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多摄影者可以拍出很好的照片,但是他写不出那么好的故事。
书友:杨老师应该是当天的日记当天写出来的吧?特别详细。
杨小峰:不是。我曾经尝试过当天拍当天写,可能就成功了一两次。因为照片处理就要几个小时,有时候处理到第二天。然后还得去打听这是什么虫子,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最后再写。出去采风的时候,我会评估一下今天的内容值不值得写。这样已经经过筛选的内容,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劳月:我要谈一个观点,其实杨老师在这本书里,对昆虫界是美化了的。自然界非常残酷,就像赖床君一样,最后没有钻出来,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拟态、寄生,也是非常残酷的自然现象。它们是被大自然逼着进化出这种保护自己的拟态现象的,不然这类昆虫就生存不下去,会灭绝。所以,自然界有美丽童话的一面,也有非常残酷的一面,这才是自然界的真实面目。
书友:我想问一下:我们发现春花红色的花很少见,主要还是白色、黄色和紫色,这是为什么?
杨小峰:昆虫纲有30多个目,不同目的昆虫能看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昆虫对紫外光更加敏感。人类眼里的颜色跟昆虫眼里的不一样。比如我们看到一朵白花,而昆虫其实能看到它的一些紫外线。
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路灯下面都是虫子,现在路灯下面很干净,为什么?因为小的时候都是白炽灯,它的光谱是全的,从可见光到紫外光、红外光全都有,吸引昆虫的就是紫外光波段。现在的路灯都是LED的,它没有这个波段,所以虫子不会来。
书友:我是幼儿园小朋友的妈妈。没有孩子之前,我对昆虫植物一点兴趣都没有。有了孩子之后,慢慢开始关注昆虫和植物。然后看一些书,基本看不懂,直到看到杨老师的书,才让我有兴趣。杨老师把昆虫写活了,书中观察角度写得非常仔细,所以特别喜欢。今年孩子在幼儿园开学前承诺老师要找小蝌蚪,但是我把植物园、西溪湿地、余杭塘河等全翻个遍都找不到。后来朋友说,小区的荷塘里可能会有。我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子?
杨小峰:我只能猜。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有一个不太好的举措,叫做河岸硬化。硬化以后就阻隔了从河到岸的一个过渡。我见过我们学校图书馆前面的水池,周边的岸很高。里面有很多蝌蚪,变成青蛙和蟾蜍后,跳不出来,就饿死在里面,非常惨。其次是在自然水体里,蝌蚪的天敌是蜻蜓的稚虫,非常凶猛,它小时候主要吃蝌蚪。在稍微大型的水体里,蜻蜓的稚虫会控制蝌蚪的数量。小区的水池太小了,蜻蜓看不上,但是青蛙看上了,就可能会有比较多的蝌蚪。这只是猜测。
书友:我再补充一点,蝌蚪有它生育的物候时间,跟昆虫一样,它有爆发的时间。另外,大的水体可能比较干净,不适合它生存。
杨小峰:还有大小年的区别很重要。大年的时候遍地都是,小年就很难见到它。
书友:我想问一下,昆虫是怎么知道自己生下来,想干什么事的?昆虫的行为是偏重于基因,还是环境的影响力?
杨小峰:我稍微扩展一下,不仅仅是昆虫,所有动物出生之后,它的知识就是两个来源,一个是本能,另一个是后天学习。后天学习能力越强,代表物种智商越高。
本能分为两种,一种是贯穿一生的,还有一种是有时间限制的。比如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有3个本能:第一个是吮吸本能,碰到类似于乳头的物体他就会吸。第二个是抓握本能,婴儿的力气特别大,甚至可以把自己吊起来。第三个本能是潜水反射,当婴儿的头完全没入水中时,他会把喉部结构闭合起来。我们看到很多宣传片,婴儿在水里游非常开心,因为这是他的本能,刚从子宫羊水的液体环境到我们的空气中,他不适应,更喜欢回到水的环境中。但这些本能以后都会逐渐消失,可能两周岁以后的小孩就会被呛死了,这是有时间限制的本能。
还有比如人工饲养后放归自然的野生肉食动物,就分成两种,一种把它放在野外,你没有对它进行过任何培训,它就会捕猎,这是写在基因里的本能,另一种你就必须教它。
书友:想问一下杨老师,在文字输出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建议,从写作理论的角度。
杨小峰:我提一个建议,就是用意念写日记。一个笔记本,一页写满就是400字。出去采风,我当然希望回来就可以写一篇推送,但并不都是这样的。我出去会喜欢某些时刻,然后等待这个时刻的到来。我感觉这个时刻要来了,这时我的文字已经开始流淌,我已经在酝酿做铺垫了。如果那个时刻没来,那也没关系,我的文字练习已经得到了。如果那个时刻来了,那非常爽。
如果每天写比较难,比方已经很晚了,要睡觉了,没时间写,那你也可以躺在床上,想想怎么写。最主要还是当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你就要想,我用文字应该怎么把它记录下来?用书面语怎样组织?我觉得这个练习还是比较好的。
劳月:我觉得还是不要太刻意,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顺其自然,能写进去,形成一种习惯,觉得喜欢文字那就好。
杨小峰:再补充一点,通过这些练习,你观察一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其实我是个兴趣非常广泛的人。从研究生开始,我在很多领域都到了二流的水平。但这个很痛苦,因为你是二流的。有好胜心的人,就一定要到达一流,但我并没有天赋,只能靠努力得到二流。我觉得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前途。最终,我找到了一个点,就是目前这个领域,我可以做到一流,然后全力以赴来做这件事情。
劳月:我非常欣赏杨老师的状态。刚才他谈到知识如何积累,谈到怎么去前辈那里吸取知识。老师在聊天、喝酒、喝茶时,他都认真去听,一个晚上听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会很有收获。他觉得,这些前辈无意中的聊天对话里有很多的知识量。这点我觉得非常可贵。
杨老师能够进理工大学建筑系当老师,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学历和成就,但他还是那么谦虚学习,非常难得。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都自视甚高,谈得最多的是凭什么我的能力和我的收入不匹配,总觉得在这个岗位上发挥不了我的才华,然后跳槽。跳槽的前提一定要对自己的能力看得很清楚。我觉得,刚才杨老师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状态,包括他讲的不满足于在很多方面做到二流,还是想找一个自己最合适的领域,努力争取做到一流,值得我们学习。这和我们做读书岛一样的道理,你学得越多,越知道自己不够。这种不断学习的状态,是文澜读书岛要提倡的。不光我们自己的专业,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很多知识可以学习,所以这种状态很珍贵。
书友:杨老师既研究建筑学又研究昆虫,可以借助仿生学来提升你的建筑学,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世界顶尖的建筑大师。另外,如果用一只昆虫来表达你自己,你会是什么昆虫?
杨小峰:我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的就是仿生建筑学。当时觉得挺难,大多数的仿生就停留在形式上。毕业以后,我想曲线救国,去加强我的生物学知识。等到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我王者归来,再绕回到建筑学。目前好像是沿着生物学直线走下去了,能不能转回来还要看后面。毕竟,研究昆虫只是一个爱好。现在有一点名堂出来,学校比较认可。在此之前,学校也不是很认可。
年轻的时候经常想,下辈子会做什么昆虫?不同的阶段,我想过很多昆虫。一开始是蜻蜓,太帅了!它的稚虫在水里是顶级捕食者,会吃所有的鱼和蝌蚪。成虫到了空中又是顶级捕食者,捕食各种飞虫。它健康时,鸟也很难捕食它。但是,过了几年就变了,想变盗虻(一种食虫虻)。它是冷兵器,爱偷袭。在这里等着,有其他虫子经过的时候,就飞扑过去用自己的嘴扎死它。它的捕食看它的心情。今天状态不好,一个蚜虫过来也可以去抓它填饱肚子。今天活力四射,一只蜻蜓过去也要去试一下。我觉得,它活得非常潇洒。
总之,在不同的时期,我都有这种不同的转世欲望。现在40多岁了,就觉得这个东西好像有点幼稚,也不再去想它了。
书友:今天我代我的孩子提一个问题:去年国庆节,他观察黑蚂蚁。我们抓了几只黑蚂蚁放在塑料罐子里,下面放一些沙子和饼干。刚开始蚂蚁活得还好,晚上给它包了一层黑布。第二天早上打开看时,蚂蚁全死了。我不知道哪里操作不对。
杨小峰:蚂蚁属于社会性昆虫,你不能单只来看,要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智商。其中有一个阈值(临界值)是外激素浓度。1只蚂蚁会乱跑,10只也是,假设阈值是50只,你往一个小瓶里扔到49只还是在乱跑,但第50只扔进去,阈值到了,马上它们就具有50只的智商,会出现一些分工协调。这是蚂蚁的本能。你从野外带回去的蚂蚁,因为它脱离了自己的集体,精神支柱(蚁后散发的外激素)不在了,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书友:蚂蚁中有一种婚飞蚁,想进一步了解一下。
杨小峰:婚飞蚁是带翅膀的蚂蚁。它们要在空中求偶交配,所以叫婚飞蚁。这是个很优美的词。它必须要经过空中这一段。
书友:杨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们家每年夏天都受蟑螂的困扰,小强生命力实在非常强。每年我都会买一些蟑螂药来,但每次内心都很纠结,觉得它就是自然界的小昆虫,生命力怎么这么顽强?我是很佩服它的,但又特别讨厌,到处拉一颗颗小黑点屎。有没有什么比较人性化一点的方式驱赶它?看着它们一个个被杀灭,我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
杨小峰:你是我见过的对蟑螂最友好的人。驱赶它是不可能的。让它离开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家里住不下了。根除也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控制。
蟑螂是怎么来的?你家里的第一只蟑螂,大概率是从你的旅行箱里带回来的。小部分是邻居家蟑螂太多,从你家门缝里进来的。
蟑螂的卵鞘非常强大,可以说是昆虫界技术的一个巅峰。以前美国科学家做过实验,用毒气对付蟑螂卵鞘,能够杀死里面的小蟑螂了,就说明这个配方是最致命的。现在网上有诱杀蟑螂的饵剂,也还不错,在一段时间内能够控制得挺好。
我觉得大多数人跟蟑螂相处,只要相互不影响到彼此的生活就可以了。蟑螂是夜行性昆虫,如果你白天看见它,那就已经是不得了的多了,因为它是被挤出来的。看见1只就代表有100只,至少50只是有的。因为你家里有一个蟑螂的生态位,它一定会被吸过去的,你无法消除生态位,但可以把生态位控制到最小,它能够得到的食物残渣最少,然后缝隙又最少,那么它会始终保持在一个很小的群体,就是它半夜出来,你不要出来,大家就都相安无事。
国外曾有人研究蟑螂最怕什么东西,特意为蟑螂建造了一座别墅,里面全都是各种探头,然后观察它的日常生活,发现它最怕的就是流动的空气,因为它的皮肤非常容易失水,一失水它就死掉了。所以说,经常通风对蟑螂的伤害是最大的。
书友:杨老师,你在仔细观察这些昆虫时,有没有想到它里面的一些结构,可以把它运用到你的建筑学上来?
杨小峰:这个我时刻在想,但是它中间的联系是很难的。打算将来要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但现在水平还不够。
书友:蚂蚁也会咬人。有一次,我去旅行,突然间蚂蚁咬到我了,浑身都过敏。
杨小峰:应该是婚飞蚁。蚂蚁种类很多,它有咬和蛰两种伤害。咬一般没关系,纯物理的。如果过敏的话,肯定是蛰你了。
有一些蚂蚁会先咬一个伤口出来,往里面注射它的蚁酸。它是一种强酸,可能会附带一些其他的物质。但是一般情况下,蚂蚁过敏是不太常见的。过敏还是要去医院。
书友:想知道蠹虫与衣蛾的区别是什么?
杨小峰:户枢不蠹指的是另外一种蠹虫,衣蛾主要吃毛皮和纸张。吃木头的叫蠹虫,它是一种甲虫。
劳月: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4月份我们的阅读主题是“宋文化”,继续带大家穿越回宋朝。因为4月初有清明假期,很多书友要回乡探亲扫墓,所以读书岛的下一次活动安排在4月10日下午,分享陈华胜的《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分享嘉宾是这本书的作者,杭州网总经理陈华胜老师。分享活动的地点是鼓楼边的南宋书房。去年的10月,我们在那里分享过《风雅宋》。
按照陈华胜老师在书里的说法,这一次,我们来一场360°全方位无死角的南宋深度游!而且,这次分享活动无需报名,不限名额。欢迎书友尽快阅读《一起去看宋朝的活色生香》,然后我们一起穿越回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