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讲座】(27)形中微旨,超越时空
汉字的特点(三):记录语言又超越于语言
“汉字展示了最令人满意的通用语言特征之一,……是它建立在事物哲理之上。”
——[英]威尔金斯(John Wilkins, 1614—1672,首任皇家学会主席)
文字产生的主要目的是记录语言。但表音文字记录的是语言的音,所以与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平行关系。而汉字是以形表意,以意御音,较语言存在着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又超越于语言。具体体现在:
(一)超时空性。
语言的实时性特点,使其在传播上存在着严重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局限。而汉字的表意性特点,较好地解决了语言的这种局限,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凭借汉字,跨方言、跨语种进行交流。中国有五十多个民族、八十多种方言,互相口语不通,但对于同一“意”,人们都可以用同一文字(汉字)表达出来;亚洲汉字圈国家之间,虽然语种不同,人们却可以凭借汉字进行沟通。
这如同表意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实际是古印度发明的)一样,可以跨越一切语言障碍在全世界通行,虽然读音各不相同,但却表达同一的人们能够共同理解的意义。
而表音文字(以英语为例)因为是表音的,不但不能够跨越不同语言障碍,就是在使用同一语种的不同人群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分化,出现了法式英语、西班牙式英语、北美黑人式英语、新加坡英语、华人英语、日式英语等,已经产生了沟通交流障碍。
汉字因为造字之初即经过系统设计,精密构建,所以具有高度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能够历经四五千年的历史沧桑,一脉相承地流传至今,使汉语背景下的人哪怕只受过初等教育,对于两千多年前的经典古籍,都可以进行阅读。
而表音文字因为音是浮动的,义是外赋的,所以对于三百年前的数据(如英文),则非专家不能看懂。据《牛津英语辞典》的总编辑伯奇菲尔德说,自1776年美国人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而独立以来,这两个国家的语言文字的差别就在逐步扩大,现在已经出现交流障碍,估计再过二百年,两国人就会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了。
(二)形中微旨,言外妙意。
因为汉字的构形基础表达的是宇宙中不同层级的构成要素,所以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抽象地表达或表达抽象的相关概念。
比如“國(国)”,甲骨文(
)以口(人口)、戈(兵器)会意,戈亦声,用以武力保卫的人口表示原始的能独立生存的氏族部落之意。后发展为邦国(诸侯的封地),遂将“口”改为“囗”(ㄨㄟˊwéi,区域,范围;表封地),并在“囗”外加“一”(表疆界),即成“或”(
“國”的本字);后因“囗”、“口”难辨而诸侯国疆域渐定,遂又于其外围再加“囗”表示,即成“ (
國)”。至此,“国家”的基本要素——土地、人口、主权(武力),一体具备。
而语言,无法同时表达这样丰富的内涵。
再比如“習(习)”,以羽(鸟类展开的双翅)、白(白天)会意,义为小鸟于白日练飞,表示反复实践;因为羽在白上,故也表示最终达到在天空自由翱翔之境。这就使得“習”的意义与目的、结果联系了起来,所以所有用“习”组成的词,就都有了目的指向与结果表述,如“学习”、“演习”,目的明确,追求结果;“习以为常”与“习俗”、“习气”,则已显现结果。
而语言,无法同时表达这种含蓄的关联。
又比如“無(无)”、“没有”这类抽象的概念,汉字借用具象的同音的“
”(舞蹈)来表示,通过舞蹈动作动则显不动则隐的特点,非常传神地表达出“无”的概念。所以汉语的“无”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事物隐伏、不显露的状态,所以才能“无中生有”。舞蹈动作,正是“无中生有”——不动则无,动则有。
而语言,无法同时表达这样微妙的意味。
对于世界上千千万万的可分类的事物,汉字造字采用“属+种差”的逻辑结构予以表达。这是这类事物最科学、最合理、最高效的表达形式。如:
木——杉、松、柏、桂、梅、桃、椴、枫、桦、杨、榛、榆、架、梨、棠,等。
鱼——鱿、鲅、鲍、鲐、鲤、鲸、鲲、鲳、鳗、鳝、鲢、鲟、鲈、鳄、鲨,等。
而语言,不能直接、同时体现出形声字这种“属+种差”的逻辑关系。
因为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而系统、精密、逻辑、模块构建起的体系,所以除了记录语言外,还是对语言的补充、完善与拓展,包含着语言无法言表的意蕴。所以,一个个汉字——
或以直观显象:如连绵起伏之山(
),曲折奔流之水(
)。
或由联想达意:如“玅”,玄(单丝。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微细物)而少,少以声,微而又微,似有似无,似隐似显,极尽“玄妙、奥妙”之旨(后用表示少女曼妙之“妙”表示);如“灋(法)”,水(表水平、公正)、廌(zhìㄓˋ,能分辨善恶曲直的似牛的异兽)、去合体,以志公正、去恶的刑律(后省“廌”而成“法”)。
或观照外物:如“青(
,金文)”,生(植物初生)于井边,井以声,井边小草,得水而争绿,先入眼帘(天天打水);如“情”,初见新绿而心生欣悦,所谓“触景生情”,景变而情迁。
或虚室生白:如“悟”,自心明见;“慧”,扫除蒙尘而心思清明(“彗”为扫除)。
或志孳乳生化:如“玆(兹)”,二玄(单丝;表微细)相合,以昭万物滋生起于微观(阴阳)结合(后作“滋”,以强调得水润以滋)之机;如“化”(
),由隐(未出世的处于元初状态的人)而显,以示生化孳藩之变(化生,化育,化蝶)。
或示动隐静安:如“静”,青(井边新绿的小草)而争,争以声,小草无声萌动,外宁而内勃;如“安”,娶妻成家,游子因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