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105岁一生,做钟书最贤的妻,做自己最才的女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时,写下的自己的心语。
杨绛先生,人称专注做好自己的中国最后一位吕先生,在她的一生中,抒写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杨绛
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无锡人,是清末民初新兴的一代知识分子,刚正耿直,年轻时留学日本和美国学习法律。
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当时称“东京专门学校”)学习时,他和留日的学生一起组建了励志会,创办杂志《译书汇编》。回国后,杨荫杭积极从事反清革命,遭到保守派的迫害,不得不再度出国。这次,杨荫杭来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法律,并且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日本商法》。他的论文被出版成书,一共三百一十九页。可见杨荫杭是一个知识渊博并具有进步思想的有为青年。
杨绛的母亲,唐嫈,也是无锡人,她是一位贤惠文静的知识女性。即接受过新兴学堂的教育,又凝聚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杨绛的父亲和母亲,关系非常的好,他们相亲相爱,相互扶持。在父母的保护下,杨绛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安稳优越的环境中,所以她对于救国救民没有太多的概念,更喜欢徜徉在脱离实际的书本的海洋。
一家三口
诉不尽的清华缘
杨绛,在家里排行第四,故原名杨季康,上面有三个姐姐。
杨绛在17岁的时候,就读苏州东吴大学,她是学校里的才女,中英文都非常好,另外还自修了法文。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杨绛便与几名同学一起北上转学。由于杨绛心里一直想报考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考大学时因为清华不招收南方女生,所以没有办法报考),所以此次北上她做了一名清华外文系的借读生。直到1933年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她才成为正式的清华人。
杨绛最爱清华的图书馆,对于她来说去图书馆借书,如同“串门儿”,这让她非常享受。杨绛在《我爱清华图书馆》中写道“清华的阅览室四壁都是工具书,各国的大字典、辞典、人物志、地方志等等,要什么有什么,可以随意翻阅。”
杨绛爱读书爱到了痴迷的份上,她不仅愿意自己读书,家人读书,她还愿意更多的人一起读书。她于2001年,将钱钟书和她自己的稿费及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
杨绛
最贤的妻 最才的女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钱钟书对杨绛的评价,这大概是世间的丈夫对妻子的最高评价吧。杨绛,能得到丈夫如此爱戴,却是实至名归。
胡河清曾赞叹:“钱钟书、杨绛伉俪,可说是当代文学中的一双名剑。钱钟书如英气流动之雄剑,常常出匣自鸣,语惊天下;杨绛则如青光含藏之雌剑,大智若愚,不显刀刃。”虽然,钱钟书的名气稍大于杨绛,但是他们的爱情是势均力敌的。
众所周知,清华不仅圆了杨绛的求学梦,还成就了她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文人大多喜欢以书信表达爱情,他们两人也写了很多封信。不同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真正算得上琴瑟和弦,连他们的情书都是那么的两情相悦。
钱钟书和杨绛恋爱时期,书信往来频繁。杨绛的回信偶尔会落到钱钟书父亲的手里,钱父实在忍不住好奇,有一次偷看了他们的通信。杨绛在信中写道:“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钱父读完,大赞:“此诚聪明人语!”
在杨绛正式成为清华人的那年,他们结婚了。从此风风雨雨60载,相濡以沫,那一句“从此,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道尽了多么深的情愫。
钱钟书写《围城》的时候,杨绛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不仅包揽了家里家外的所有大小事务,还暂搁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围城》里那句家喻户晓的名句“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它出自杨绛之手。
杨绛不仅成就了钱钟书,还温暖了钱钟书。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大多的人都疯狂了,有些疯了,有些自杀了,有些心灰意冷了。当然杨绛和钱钟书也没能逃过此劫,他们都被下放到干校,一个种菜,一个取信,两人一有机会就在“菜园相会”。如果没有彼此的相守相伴,相互鼓励,那整日被批斗的日子估计是熬不下去的。谁也没有想到,那特殊的年代一熬就是八年,但她们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生活,没有放弃爱情,没有放弃家人,没有放弃文学,没有放弃理想。在此期间,钱钟书仍写出了宏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管锥篇》,杨绛也完成了译著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八卷本《唐·吉诃德》。
八年后从干校回来,杨绛动笔写了《干校六记》,记录了干校日常生活的点滴。有人评价这本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这其实就是杨绛的品格,如同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
钱钟书爱的就是这样的杨绛,这样的妻,这样的才女。
一家三口
杨绛心中唯一的杰作
因为《我们仨》,钱钟书和杨绛的爱女阿圆为大家所知。阿圆刚出生的时候,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可见,杨绛对女儿的爱不亚于对钱钟书的爱。而钱瑗也深深爱着杨绛,她是这样评价自己父母的作品:“妈妈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还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浓烈、刺激,喝完就完了。”
钱瑗在父母的熏陶下,非常喜欢读书。她常常跟父亲游戏,学着观察周围的生活,跟母亲学习照顾家人。所以钱瑗不仅是一个认真仔细的人,还是一个体贴温柔的人。在杨绛看来,自己和钱钟书更依赖钱瑗。
这一家三口在一起相守相伴,朴素温馨地度过了60年。1997年,女儿钱瑗患脊椎癌去世,1998年丈夫钱钟书去世。从此,这世上只留下一位坚强而淡然的老人——杨绛。
“我们仨”也从此散了……
但杨绛先生没有放弃坚韧的步伐……
杨绛
胸藏文墨怀若谷
众所周知,杨绛先生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当然她的才华不局限于此,可以说在文学和语言造诣上,杨绛丝毫不输于钱钟书。
杨绛先生的翻译事业,开始于她在清华读研时,那时她已经是钱钟书的未婚妻。钱钟书的老师,叶公超让她翻译一篇政治论文,在那之前杨绛并没有翻译过任何作品,但老师让翻译,杨绛如何能推脱呢?没想到,这处女作却得到了叶老师的赞赏,并且推荐到了《新月》杂志。从此杨绛发现了自己的这一才能,并且爱上了它。
即使像杨绛这样的翻译天才,也有对自己不满意的时候,她随时都在进行着自我提升。
47岁时,杨绛才开始自学西班牙语,用了20年时间,她翻译的《唐·吉诃德》才出版。这部作品的翻译,得到了西班牙国王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除了翻译,杨绛先生的文学作品也很多,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六十多年;93岁出版了散文随笔《我们仨》,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对于杨绛先生来说,生命不止,写作不断。无论何时何事,也没有办法让她停止读书,停止写作,停止思考,停止对生活的洞悉和进取。
这就是杨绛,就是杨绛的文字,就是杨绛的精神,锲而不舍,积极进取。
杨绛
视生死为团圆
100岁时,杨绛先生说:“我的人生已经走到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杨绛视去世为回家,那时她、钱钟书、钱瑗在另一个世界就可以团圆了。
是啊,多么超然的生死态度才能让杨绛先生,这么从容,这么坦荡的“回家”。
不过老天爷舍不得让中国这最后的女先生早早离开我们,因为还有很多事情必须由她去完成,才得以影响世人。百岁老人杨绛深居简出,开始悉心整理钱钟书的手稿。她把丈夫钱钟书7万多页的笔记,整理成了178册英文笔记和20卷中文笔记。同时她自己也写了两本书。她也时刻关注着青年人的思想成长,关注着“好读书”奖学金的使用情况。
2016年,杨绛105岁,完成了在这个世间所有的事情,淡然而宁静地离开了我们。
杨绛先生的离开,正如她翻译的那首诗: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
治愈你:
翻译家叶延芳曾说,在那段苦难的日子里,杨绛白天利用看管菜园的时间,坐在小马扎上,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者写东西。
那时,她身边的同伴看不出杨绛是忧郁还是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固然令人叹服和羡慕,但是,让很多人汗颜的,是她对人生的态度——多谢苦难,让自己磨砺心智,屈迎有度、甚少抱怨、积极应对、用心经营。
这样的女子,不枉一世优雅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