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杯器型大全,各种茶杯的名称,你懂多少?
杯子的名字一半是与其形状相联系的,并且多数是以青花杯的名字。当然,也可以用到其它的杯子之上。茶杯,有的叫杯,有的叫盏,有的叫碗,有时它们也被拿来作为喝酒之用。
今天小谦翁就和小伙们一起从杯子的器型开始,来了解茶杯都应该怎么叫唤!
杯子的起名规则
1
口沿
垂直没有变化的叫直口,比如直口杯。向外敞开的叫敞口,又叫侈口,比如斗笠杯。口沿外向外翻,呈喇叭型曲线的,是撇口,比如压手杯。向内收的是敛口,少见。
口沿做成花瓣形的是花口,始于宋代。台北故宫那件著名的汝窑碗就是花口,这是一只温碗,温酒用的,原来应该还有一个配套的执壶。
花口又演变出葵口、菱口和海棠口。葵口是秋葵花瓣的形状,菱口是在每个葵口花瓣中间加一个尖。海棠口一定是椭圆形的,必须四瓣,多用作水仙盆,少见于杯盏。
2
腰腹
腰腹就是杯身部位,腰和腹的意思一样的,折腰又可以叫折腹。直的叫直腹和斜直腹。向外凸的叫鼓腹,中间内收的叫弧腹,下部内收的叫曲腹,有明显转折的叫折腰,有凹槽的叫瓜棱腹。
3
底足
最常见的是圈足。看圈足可以分辨手工拉坯和模具坯,模具坯圈足矮而且直。手工坯圈足高,向外敞开,又名敞足或者八字足。
假圈足,侧面看上去有圈足,其实里面是平的,多见于宋以前,因为底部无釉,现在被淘汰了,只有仿古器还用。玉璧底是厚圈足,看上去像一块玉璧,多见于龙泉窑。底部没有足,完全是平的,叫平底,多见于仿汝器,有釉,有支钉痕。底部向内凹的叫卧足。
知道了各种部位的名称,就可以给茶杯起名了。叫出口腹足的名称,注意要从上向下说,也可以简化名称,只叫一两个特征,比如叫卧足杯或者敛口卧足杯。杯子是圈足的话,一般不用特别强调,因为大部分杯子是圈足。
各种口型杯子欣赏
常见各种器型 经典瓷器 器型之美
盏
盏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通常比碗大,比杯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
(盏作为一种盛装液体的日常器皿,通常由陶瓷、木、竹、金属等材质制成,常见的就有茶盏、灯盏、油盏。)
从宋始,盏就成为喝茶专用器皿,就此意味着喝茶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的层面。
杯
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处内收,圈足。其形体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有“压手杯”美称。而压手杯则应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为最。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属最常用和最常见的杯型之一,茶汤入口的圆润度高于压手杯,但比较真实和正常,聚香和聚味的程度也高于压手杯。
折腰杯
出自《晋书`陶潜传》之中的屈身事人的典故。高度大小适中,能较好的聚合香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 方 杯
六方形,大小适中,杯型耐看,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施以汝釉,用起来更加圆润。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喜欢汝窑口杯之人,对六方杯基本是没有免疫力的。
莲瓣杯
施以汝釉,区别于撇口杯杯型是杯口点缀的莲瓣,古朴典雅、光润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口大,底足小,如蓑翁之斗笠,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
圆融杯
肚子略外鼓,口径略内收,但也比较真实和正常,但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是最好的。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耳杯
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鸡缸杯
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上海收藏家刘益谦曾以2.8亿港元拍得一只明成化鸡缸杯)
爵杯
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
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 系明代产品,永乐时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现均有传世品。
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罗汉杯
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罗汉缸,以佛教十八罗汉为主题,粉彩工艺手法与釉下五彩工艺相结合,使之既具有粉彩细膩,粉润、柔和的画面效果,又具有釉下五彩的晶莹光亮、润泽饱满,是集观赏、收藏与实用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明成化、嘉靖、万历时期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发展到了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马蹄杯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
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
碗
高足碗
造型与高足杯相同,但比高足杯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
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孔明碗
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现在隔热杯的结构就是从这来的,不愧是驰骋古今的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