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庵琴社 | 从白居易的诗中看他的古琴日常(上)
在我国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文学成就卓著而且在音乐方面兼具高深修养的不乏其人。最著名的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兼音乐家嵇康,他以演奏《广陵散》著称,并著有《琴赋》和音乐美学论文《声无哀乐论》。自古文人好琴,将古琴作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素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到唐代,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到一个高峰期,多种文化异彩纷呈,在以娱乐为主的异域文化的冲击下,古琴文化在社会中的比重有所降低,以致出现唐人少人听琴的误解,但其实古琴文化发展到唐代,艺术上和思想上相对更成熟。比如减字谱就是由唐代琴家曹柔创立的,唐代的薛易简著有《琴诀》一篇,提出了古琴的八种艺术境界以及古琴演奏的“七病”,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阐述古琴演奏美学的理论。而在唐代诗文中,有大量的作品涉及对古琴的描写,在艺术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上都有丰富的反映,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些诗作了解唐代古琴艺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琴曲的内涵。《全唐诗》四万八千多首中与古琴和琴曲有关的达一千一百多首。李白是高产诗人,他的古琴诗达四十多首,杜甫也有十六首之多,然而白居易更为惊人,据可考,他的古琴诗达到一百多首。李白的诗侧重通过琴曲感怀寄情,其中不乏一些修仙诗,写得流光溢彩,未落凡尘,然而直接写他自己弹琴的极少。但是白居易就不同了,不仅有听琴的感悟,还有弹琴的体会,我们可以从他的一些诗中,直接得到关于他弹琴的信息,并且从他和其他琴人的一些互动中考证相关史实。
涤尘忘忧入静来——
古琴的养生之道
白居易为什么对古琴情有独钟?且看他的《好听琴》: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诗人毫不吝啬对古琴的赞美,诗句开头就点明对古琴的喜爱,因为古琴可涤尘忘忧,颐情养性。《听弹<古渌水>》中:“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也表达了古琴有平和心性的作用。音乐有治愈的作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中医辅助疗法——“五音疗疾”。《黄帝内经》里将宫、商、角、徵、羽五音称之为“天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认为五音、五脏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徴,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音乐可以调和情志,“按摩”脏腑,平衡阴阳,达到“一曲终了,病退人安”的效果,其实便是运用了声波的共振原理。嵇康除善弹《广陵散》外,还有一部传世名作《养生论》,其中便提出了“清虚静泰”的养生观:“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意思是吃蒸熟的林芝,喝甘甜的泉水,吸收日月精华之气,再手挥五弦,心游万仞,达到一种无为的状态,精神进入玄妙之境,身体就通畅了。
白居易大半生宦海沉浮,其志难伸,幸而在音乐中找到了寄托,诗人一生与音乐结缘,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更是音乐史上的珍贵篇章。他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古琴更是贯彻始终。
共琴为老伴
日日相与欢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白居易将古琴看成是益友,他认为音乐可以“安慰白头翁”,到了“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病攻”的晚年,仍然庆幸有音乐的慰藉:
老慵难发遣,春病已滋生,
赖有弹琴女,时时听一声。
诗人六十八岁的时候,正是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白居易晚年困顿,但是对音乐的喜爱丝毫未减:“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合眼醉醺醺”——画面感极强,似乎可见老年的白居易闭着双目,微微摇晃着脑袋,沉醉在音乐的世界里神游八方。
白居易对音乐有着深切的感受,他不像陶渊明,仅靠一把无弦无徽的琴来脑补琴中之趣,他是将弹琴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
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
琴已摆好,诗人慵懒闲适地坐在琴旁酝酿着情绪;想弹便弹,琴弦总是会响应内心发出优美的声音的。
弹琴是白居易每日早晨的必修课,清晨打扫完庭院及诵读之后,他总要把《秋思》操弄一番,然后才开始会客:
平甃白石渠,静扫青苔院。
池上好风来,新荷大如扇。
小亭中何有,素琴对黄卷。
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
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
——《朝课》
诗中的“黄卷”和“蕊珠”是指诵读的经卷。大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力衰退,民生凋敝,白居易虽有政治抱负,无奈深陷牛李党争,抑郁难伸,出于对当时腐朽的政治环境的厌恶,他不得不过着半隐半退的生活,到经书中去寻求精神寄托,化解心中的痛苦和彷徨。诗人不分寒暑,将弹琴作为每天的开始。《朝课》讲的是夏天,接下来一首诗则是讲冬天弹琴:
水塘耀初旭,风竹飘馀霰。
幽境虽目前,不因闲不见。
晨起对炉香,道经寻两卷。
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
此外更无事,开尊时自劝。
何必东风来,一杯春上面。
——《冬日早起闲咏》
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将爱好坚持下去,变成一种习惯,那便是一生的陪伴。古琴成了诗人不可分离的挚友,白居易的出行装备常常是一乘小轿,轿中左边放琴,右边放书,轿外还吊着两个酒壶。即便在行船途中,诗人也会随身携带古琴,夜静人寂时自顾自地弹起来,完全陶醉其中: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
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船夜援琴》
夜间弹琴的好处琴人都能体会。夜晚深沉清静,人体五感最为敏锐,古琴音色悠远,此时最是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好时机。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清夜琴兴》
万籁俱静,身心内外一片澄澈,诗人的琴兴来了,一首接着一首地弹,世间万物都化于指尖,直至天地清沉。
月明星稀,清风徐来,诗人最得心应手的还是《秋思》:
小亭门向月斜开,满地凉风满地苔。
此院好弹秋思处,终须一夜抱琴来。
——《杨家南亭》
如果弹累了,不妨枕琴而眠:向夕搴帘卧枕琴,微凉入户起开襟。偶因明月清风夜,忽想迁臣逐客心。……(《闲卧有所思》)彼时琴充当了安眠利器,就像生活中的日用品那样寻常。
在《清夜琴兴》一诗中,诗人提出了“清”的观点,这不是白居易的首创。“清”代表的是阮籍、嵇康这些魏晋名士的精神和品格,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文人都需保持的精神自省,这也是白居易所推崇的品质。琴为心声,正始之音,合乎天地正气,短短几句诗,诗人便从环境、心境、琴性三方面将“清”的构成做了一番说明,即:环境要清幽寂静;心境要平和恬淡;琴则要选择木性清泠的素琴。心清则调清,在心灵虚空如明镜的状态下,观照天地万物一切皆如,人与自然方可统一融合。
请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弦戈:偏安通城一隅,简单自持,闲情偶寄文字。愿风清日闲,有琴书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