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2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执笔得一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从前面对九宫格得研究可以发现,如果书写要能又黄金分割得效果,就是画圆,然后以方均分。我们知道画圆需要一个圆心和一个半径,那写字用毛笔做半径是很明显得,那又以哪里做圆心为好,应该是以手腕比较合适。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请得于钟华先生讲得《书法档案》中曾经提出说古人是手腕定点书写,定点即圆心,画圆就是得一,合天道。
那我们再看看古人是怎么论述,上面提到张旭的笔法内容,颜真卿的记录“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没有提怎么执笔,只提了两个要求,韩方明五执笔,在他的《授笔要说》中有记载:“夫把笔有五种,大凡管长不过五六寸,贵用易便也。
第一执管。夫书之妙在于执管,既以双指苞管,亦当五指共 执,其要实指虚掌,钩擫讦送,亦曰抵送,以备口传手授之说也。 世俗皆以单指苞之,则力不足而无神气,每作一点画,虽有解法, 亦当使用不成。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妙无所加也。
第二<扌族>管,亦名拙管。谓五指共扌族其管末,吊笔急疾, 无体之书,或起藁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扌族管中,则全无筋 骨,慎不可效也。
第三撮管。谓以五指撮其管末,惟大草书或书图幛用之,亦与拙管同也。
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或云起 自诸葛诞,倚柱书时,雷霹柱裂,书亦不辍。当用壮气,率以此 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 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此笑也。
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 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 以承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虽然说是执笔易便,但五种执笔他说正确的只有第一种,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家都在用的五指双包法,似乎有些绝对,任何情况下只此一种执笔,而且我们知道,画圆和笔的位置关系不是很大。
传晋代卫夫人《笔阵图》是较早的一部指导初学者的著作, 《笔阵图》:“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孙过庭《书谱》说《笔阵图》“中画执笔三手”执笔,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但这里提到初学大书不得从小,大小应该指同样半径下最大来写字,以便能最大限度的练习手腕。执笔的长度与书写的范围有关,真书一字或数字,行草可从数字到数行,所谓一笔书。
虞世南《笔髓论 释真》:“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这里执笔提到长度和《笔阵图》差不多,不同是提出指实掌虚和韩方明的提法一样。虞世南《笔髓论》还记录了王羲之一段话:“(王羲之)又云:'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掉的意思,《说文解字》说“摇也”,就是摇动笔管,把笔锋拉开,也说明写字时以一个点来摇笔来书写。
孙过庭《书谱》:“ 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张怀瓘:“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馀矣;若执笔深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故何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笔居半则掌实,如枢不转,掣岂自由?运转旋回,乃成棱角,笔既死矣,宁望字之生动!”长短前面已经有了,深浅从张怀瓘的论述看,应该是指笔的位置从掌心到指端,在掌为深,指端为浅。孙过庭没说哪个好,张怀瓘只提浅而坚,未提双包单包的问题。
关于执笔的论述很多,这里主要摘取宋以前的几段书论,宋以后的书论因已不知笔法,所以很多论述不一定贴切。从这些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分析,《笔阵图》论述中只有长短的问题,没有深浅之说,《书谱》说长短深浅,没有好坏之分,《笔髓论》《六体书论》主张指实掌虚,以浅为胜,到了《授笔要说》就只有五指双包为好了,有意思的是,据说日本的空海和尚是跟韩方明学的书法,但他传到日本的执笔法却是韩方明一再批评的三指单包法,日本人现在还大都这么执笔。还有五执笔第四握管,率以此 握管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但王僧虔是王羲之的后代,又是很有名的书家用此法,看来从韩方明笔法传承已经开始出现问题,也从中可以看出,中唐以后所谓的执笔已经与笔法传承的执笔不是一回事了。贴近历史现实的情况可能是,苏轼所说的:“把笔无定法。”重要的是,令其圆畅,勿使拘挛。
庄天明先生有本《执笔的流变》,主要是介绍历史各个时代的执笔的姿势,历史上有很多种,也说唐韩方明《授笔要说》后似乎主要介绍的握笔的姿势只确定一种为正确,似与历史不符,可以参考,执笔之说,从中唐也许是一个分水岭,与笔法的传承也许有关系。

(0)

相关推荐

  •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四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这篇文章是从<佩文斋书画谱>录出的,经过多次传抄转刻,讹误在所不免,又无别本校勘,文字有难通处,只好阙疑;间有误字,可以测知者,即以己意订正之,取便读者 ...

  •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6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四面停均 关于执笔基本上就这几点,因为这些我们都是从九宫分割图来讲,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均分的问题,这里简单说明一下.从九宫中的黄金分割可以看出间隔匀称书写,可以自 ...

  •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5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提得笔起 执笔是掌控毛笔的第一步,如何掌控好毛笔,直接影响到使用笔锋的效果,我们前面就执笔几个问题做了介绍,下面就是如何落笔来写字,从九宫黄静分割图来看,画圆半径要固定 ...

  •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4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掣笔王献之 既然称二王,说了大王,就在说说小王,他们都对书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 ...

  •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3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3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王羲之的鹅 谈书法,有一个人是绕不过的,那就是作为书圣王羲之是怎么说的,我们先说说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 ...

  •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妙在执笔1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千古不易 关于书法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做了很多的论述,现在开始进入笔法的探讨.有关笔法的论述,估计书论有很多,可以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们都知道赵孟頫认为书法中最重要的是 ...

  • 《书法口诀》完整版:要想书法写的妙,口诀牢记真重要!

    一.笔墨性情 书法布白讲技巧 皆以其人情为本 喜怒哀乐造诣深 喜气和气而字舒 怒则气粗而字险 哀者气郁而字敛 乐者气平而字丽 情有轻重字险丽 深浅变化在用笔 运笔使墨看造型 笔性墨情掌握好 个性艺术自 ...

  • 憨山行书书法,字妙论高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

  • 南宋高宗赵构临《兰亭集序》,书法无不造妙

    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原康王,北宋时到金国当过人质,靖康耻之后,在杭州登基建立南宋王朝,在本职工作当帝王还是和他老爸差不多,不过书法造诣颇深,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