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徐建华老师2017屯昌中考备考《力的复习》课心得
屯昌中学 蒲文笔
那天上课的班级,是只有二十多人(大约一半)带课本的乡镇中学普通班级,学生基础薄弱。但是整个课堂学生状态兴奋度高,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思维过程活跃,说明了老师的引导、教学设计起到了成效,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教学方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老师的热情洋溢与对学生的赞许激发了学生的潜质,恰到好处的设疑与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前学情到课时学情观察与了解,就能看出这是一节能让人兴奋的好课。
老师对学生的关照非常细致。整节课的创设都重视课本资源的应用,老师预设到学生可能没有课本资源(这在普通初中普通班是常见的现象),通过图片呈现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读到“课本”。老师和蔼可亲的笑脸,和学生眼神的交流、语言的鼓励,即使纠错也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在这样的互动中,师生建立起浓浓的情感,获得信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围绕三个问题进行1本章有哪些知识?2这些知识是怎样被认识的3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那些问题。在解决三个问题的同时,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不仅为了学生成长、还为了辐射使全县教师,让学生受益,让老师得到借鉴。
课堂开始,老师设计活动让学生思考力、弹力、重力关系,这就不仅是让学生知道这章要学什么,还要知道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建构到了学科的本质问题,为学生后面学习排除障碍、捋清思路。
对力概念的建立从具体到抽象,从人推车、双手拉弹簧、推土机推土、磁铁吸引铁钉等例子,循序渐渐提炼出力是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关键的“作用”两字上,通过学生思考提炼,这就是经历科学家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看起来想新课,但是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来说,这样的教法恰到好处弥补了他们新课学习时的不足,妙哉!反思自己的课, 也想过科学家得出力概念的过程,但常常为了省事,只讲到表面的东西,现在想想真的应该剖析力的本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
课本资源的有机利用是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利用资源如何过度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复习则是本节课的亮点。“这些是什么情景?橡皮泥与弹簧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用课本图片资源从橡皮泥和弹簧形变引申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从磁铁吸引小球加速到改变方向引申到改变运动状态的五种情况。考虑到学情记忆困难,师提供指导,通过逆向思维从平衡状态中判断运动状态是否改变。“这是课本中的一个门,我们来看看它能带我们到哪去?”经典的语言过度后,还是课本上图片——开门为基点创设情景进入了力三要素建构的学习。根据力的三要素在人拉车情境中作力的示意图。“这是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通过穿溜冰鞋的人推墙和同名磁极的两辆小车由静止到反向运动回忆力的相互作用。
妙语不断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特点。如“这是现阶段我们对力比较全面的认识”。这些话我平时就不会说,现在想想说出来有用,第一能鼓励学生,让学生知道他已经对力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又能提醒学生学海无涯,认识还要发展,这只是现阶段的认识。让刚吃饱的人兴奋,激发早已吃饱的人存疑(以后会是怎样呢)滋生求知欲。还有提问“重力和压力大小是否相等”时,学生抢着回答是,老师说:“先想以下再说。”这句话很妙,妙在重视学生独立深思过程,更妙在表明师尊重学生的回答,我平时就没有想到这样的妙语。
注重复习方法的总结与课堂生成的利用。从力的产生、单位符号、作用效果、三要素、相互作用中,总结抽象出以后要研究相关力的共性问题1.产生条件2.符号单位3.三要素。
板书:
对于乡镇中学基础班,学生对力的认识多处于感性阶段,怎么认识一种力呢?在第一节当中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符号、三要素、图示或示意图,那么第二第三节学习到弹力和重力时有感如何进行学习呢?学生是不清楚的,甚至不清楚学习里是有方法的,所以师得引导板书就具有启发作用,让学生知道在第一节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产生条件、符号、三要素、并且形成复习的思路,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方法,相信在听课的教师也习得了一种好的复习方法,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之于渔吧。
板书能呈现整节课的知识框架,复习方法,还有能帮助学生梳理困难的认知。
如:
这个板书就很好的帮助学生梳理情境中对不同受力物的认识,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思、听老师的解释、再看板书梳理,基本上已经经历了多感官刺激学习。
在习题讲解中力部分第3题:
这道题的讲解中生成资源,生有困惑,捋不清楚研究对象,哪个是施力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师通过板书简单的罗列关系导图学生对研究对象中的施力与受力物的逻辑关系很快捋清了。
从弹簧测力计学习迁移到任何测量工具的复习套路:构造及表面信息,原理,使用,读数,记录。这也给学生和教师提供很好的学习方法,有一个授之于渔。重力复习结束后有一个小结“你可以这样自主复习”这样又为学生建立了一条复习的渠道,让学生能真正当起“复习”的主人。
总之,整节课课堂氛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问答,彰显学生主体,以课本图片的形式呈现,很实在,接地气,使本身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能很快进入状态。观察直观的图片情景即使是面对厌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师循序渐进的创设情境逐步勾起回忆,建构知识框架。
商榷之处:
1.反馈。也许是想给全县教师传递复习方法的念头太强,赶着把弹力和重力讲完,少了一些学生学习得的馈。比如一问齐答改成一问一答会不会好一点。再如,让学生上黑板作图反馈情况。如果早一些把学案给学生练,或许可节省课堂练习时间。(不过我觉得对于基础这么差的普通班级能发挥到这个程度已经很好了。)
2.讲解。
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以下几对力中属于相互作用力的是:
D车的重力和小车对水平面的压力
分析完后有一句话好像不合适:“地球表面和地球是同一概念吗?所以他们是不是相互作用力。”思维跳跃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