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肌痉挛的一针疗法
·膈肌痉挛
膈肌痉挛又称呃逆、打嗝。临床以发病突然,喉间呃呃连声不能自制为其特点。常因饮食生冷过急,过饱,或突然吸入冷空气,或情绪改变导致胃气上逆所致。中枢性呃逆:多因颅内疾患,直接、间接地影响呼吸中枢,造成呃逆,常提示预后不良。反射性呃逆:此类多为功能性的,多见于癔症。顽固性呃逆是指呃逆连续发作,持续时间长,一般不多见效。
呃逆中医认为多与食积气滞,肝郁气滞,感受寒邪有关。
一、内关穴治疗膈肌痉挛
刘某,男,41岁,1989年4月10日初诊。主诉:三天前因琐事精神受创,遂致呃逆,呃声频频,难以自主,声音洪亮,膈脘胀满,不思饮食,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给予服用维生素B6、谷维素、安定、莨菪药物未效。舌淡白,苔薄白,脉弦滑。
取穴:指压内外关穴。首次呃逆减少,第二次少有发作,第三次呃止恙除。
按:膈肌痉挛属中医学呃逆一证范畴,一般认为其起因多由寒火郁食虚等因素作用于胃,致使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谷入于胃,所故相敌,气病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而已。”此哕,即指呃逆,故治呃逆,以草刺鼻,旨在取嚏以通肺气,使肺气通而胃气降,呃逆除。由此可见,呃逆一证其病位在中焦且声出于上焦,中上二焦气机失调,肺气不通,胃气不降,逆从上出。
指压内、外关穴,为作用于手厥阴心包经而实乃反馈于手少阴心经,使得心肝协调,气机畅达,此其一;食指针压外关穴,旨在使中上二焦之逆气下降,三焦畅通,气道复常,此其二;施针时再令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可促使痉挛之膈肌得以解除,而利于肺气宣通,胃气下降,此其三。这三方面共同作用,可使脏腑调和,气机畅通,逆气下降,则呃逆消除。
(陕西省郑县中医院黄景阳)
二、素髎穴治疗膈肌痉挛
杨某,男,52岁,农民,1978年7月23日就诊。主诉:呃逆频发5天。呃声低沉有力,连续不断,伴胸胁胀胸闷,纳欠少寐,便秘,舌暗红,苔薄黄,脉弦滑。临床诊断:膈肌痉挛。拟清心解郁,除逆止呃。
取穴:素髎穴,嘱患者平卧位或坐位,身体肌肉放松,选用28号1寸毫针直刺鼻尖正中素髎穴5~8分深,用捻转提插手法行强刺激,以病人自觉鼻部酸胀尚能忍受,双眼噙泪为度。1次约3分钟许,呃逆停止。
按:按此法先后治疗呃逆患者23例,全部治愈,针刺次数最少1次,最多3次。
(河北中医学院附院王耀民袁军)
三、睛明穴治疗膈肌痉挛
史某,男,54岁,本厂职工。患者因肝硬化致轻度昏迷,出现呃逆,声短而频,呃声急促,发作欲死,于1984年5月邀余会诊,当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按压两侧睛明穴,边旋转边加压,当患者发出呻吟时呃逆即刻停止。二周后患者呃逆再次发生,再度行上述手法而缓解。
按: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大都与正气亏虚有关,或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或病深及肾,再加上恼怒抑郁等情志因素,使肝气逆乘脾胃,最终导致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睛明穴有宽膈理气,和胃降逆之作用,此穴虽属足太阳膀胱经脉的腧穴,但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二在脉之交会穴,能调节足阳明胃经之脉,起到和胃降逆之作用。
(河北省云阳一○二信箱医院赵建平)
四、翳风穴治疗膈肌痉挛
吴某,男,39岁,农民。主诉:九天前因饥饿食用发冷食物,饮用酒后发生呃逆,临床诊断为膈肌痉挛。曾注射解痉药物,口服镇静药物并针刺内关、中脘穴无效,故转我科治疗。病人呃声沉缓有力,约1分钟一次,表情痛苦,胃脘胀满,苔白润,脉迟缓,此为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调,胃气上逆动膈所致。
取穴及方法:指压翳风穴,患者取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前,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端对准穴位按压,施力由轻至重,以患者胀痛难忍为度,按压30秒左右,患者自觉上腹部似有一股气流向下腹移动,随之呃逆即止。
按: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亦为手足少阳交会穴。手少阴心经“布膻中,络心包下膈”,“足少阳经循行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肋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故按压翳风穴治疗呃逆是通过疏调三焦之气而达到治愈目的。
(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医院崔波)
五、鼻尖下点治疗膈肌痉挛
于某,女,42岁,干部,1975年5月就诊。主诉:两年前因派性打击,精神受到刺激造成癔症发作,后进餐引起腹胀而打嗝。每次精神受刺激后腹胀呃逆反复发作,内科对症治疗效果欠佳。查体:心肺正常,上中腹部轻微压痛,肝脾未扪及,食道、胃及十二指肠钡餐造影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和肝功能化验均正常。诊断为膈肌痉挛。
取穴:鼻尖下点,进针0-4cm,待局部呈酸麻胀感,即让病人做深呼吸1分钟,2分钟后腹胀与呃逆症逐渐减轻,留针15分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张才)
六、巨阙穴治疗膈肌痉挛
宋某,女,32岁,农妇,1989年1月30日就诊。主诉:呃逆20余天,劳累加重,晨起间断呃逆,继之呃逆不止,直到晚上睡着以后才停止。伴有精神疲惫,坐卧不宁,肢软纳呆,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膈肌痉挛,曾服香砂六君子丸、木香顺气丸、阿托品等药未缓解。
取穴:单取巨阙穴,嘱病者呼吸,5分钟后呃逆停止,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一次,手法强刺激。4次而愈,至今未见复发。
按:关键取穴准确,手法强刺激以调整气机,松弛膈肌,为了防止复发,愈后严禁生冷腥辣之食,要劳逸结合,保持精神舒畅。
(湖北红安中医院耿东元)
七、呃停穴治疗膈肌痉挛
李某,男,75岁,1985年2月15日就诊。患者因突发中风而住院,待病情好转出院后即出现顽固性呃逆,服用多种药物及针刺效差。
取穴:呃停穴(位于内关穴下5分,与列缺相平),持续捻转2分钟,呃逆停止,随访未再发生。
按:呃停穴分布于手厥阴心包经,其作用强于针刺内关穴,具有宽胸舒膈和胃,镇静安神之效。
(山东沂源县南麻镇陡起峪诊所齐元虎)
八、攒竹穴治疗膈肌痉挛
冯某,男,27岁,农民。患者因与家人发生口角,感胸中气闷,次日上午开始呃逆,症状持续,除入睡后终止外无间歇。在当地医院服药、针灸均无效,来我院就诊。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处方:膻中、巨阙、足三里(双)、内关(双)、太冲(双),行针20分钟余仍呃逆不止,加针攒竹(双),行针5分钟后呃逆停止。
攒竹位于眉头的凹陷中,属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教科书中记载可治疗头痛、眉棱骨痛及多种眼部疾患。近年来我们发现其治疗呃逆有特殊疗效,尤其是对比较顽固的呃逆症。有时在针刺膻中,内关、巨阙、足三里等经验穴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加针攒竹穴可以治愈。
遇到几例患肩胛骨周围疼痛的患者。
在临床上常采用以下方法治疗:
1、取俯卧位,推背15分钟(建议用亚麻籽油,既可润滑皮肤,又能清洁毛孔的油脂!),重点在督脉、夹脊穴和膀胱经上推拿,然后在大椎、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等穴位上刮痧或拔罐。
2、取仰卧位,烤神阙、气海、关元15分钟。
3、针刺穴位:
重子穴、重仙穴;腕顺一、腕顺二;肺心穴;肾关穴。
治疗2~3次,均取得显著疗效!
我们把针灸针刺方法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针刺前准备
二、进针
三、行针
四、留针
五、出针
所以,对针刺方法的研究,无外乎是对上面五点的研究。都是成细节方法入手,不要把它想象的太高深。比如无痛针法,就是在进针和行针手法上下功夫。我们一一来说下这五个方面。
一、针刺前准备
包含3个方面:1、针具的选择;2、体位的选择;3、消毒。
1、针具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肥瘦、体质、病情、病位及所取腧穴,选取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如男性,体壮、形肥、且病位较深者,可选取稍粗稍长的毫针。反之若为女性,体弱、形瘦、而病位较浅者,则应选用较短、较细的针具,临床上选针常以将针刺入腧穴应至之深度,而针身还应露在皮肤上稍许为宜。
补充一点,针具的选择不只是说针长度和粗细的选择,还包含针种类的选择,即用什么针,比如三棱针。哪怕就是毫针,选择也很多。
2、选择体位
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适而又能耐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当留针,因此在针刺时必须选择好体位。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对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昼取卧位,以避免发生晕针等意外事故。
有的教材中,把这点说的太复杂。其实就一句话:病人怎么待的舒服(包含持久),你怎么好扎针,就选取什么样的姿势。不要太局限于教材上说的姿势,比如你可以借助物品垫一垫都是可以的。
常见体位有:
1、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2、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3、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4、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3、消毒
消毒不要仅仅想到是针灸针的消毒,其实包含三方面:针具的消毒、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
针具的消毒:常用的消毒方法是酒精浸泡消毒,有条件的可用高压消毒法。
操作者双手的消毒:酒精擦拭就可以。但注意擦拭的方法(单向,向心)。
针刺穴位所在部位的消毒:一般酒精棉球消毒即可。
二、进针
进针时需要两手密切配合,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常见进针方法:
1、单手进针。只用刺手,大部分是短针的操作,比如1寸以下的针。
2、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3、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穴位。
5、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扎印堂常用此法。
进针后要注意两点,一是针刺的角度,二是深度。
角度: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根据针刺部位是否肌肉丰厚和是否适宜深处而定。
深度:要看病情、体质、年龄、部位等来选择,而不是单一选择,比如不见得身体强壮、结实就可以深刺,还要根据病情等判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行针
《黄帝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的是针刺要得气才能效果好。那得气已否,主要看行针手法。
基本行针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辅助行针手法: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腧穴的四击或沿经脉的循行部位,进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摄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气时用之可通气活血,有行气、催气之功,若针下过于沉紧时,用之可宜散气血,使针下徐和。
2、刮柄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此法在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促使得气。
3、弹针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后,以手指轻轻弹针柄,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动,而使经气速行。
4 、搓柄法:是将针刺入后,以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单向捻转,如搓线状,每次搓2-3周或3-5周,但搓时应与提插法同时配合使用,以免针身缠绕肌肉纤维。此法有行气、催气和补虚泻实的作用。
5、摇柄法:是将针刺入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檐或摇辘轳之状,可起行气作用。
6、震颤法:针刺入后,左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度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以促使得气或增强祛邪、扶正的作用。
四、留针
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的长短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后即可出针或酌留10-20分钟。但对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在留针中间间歇行针,以增强疗效。留针还可起到候气的作用。
五、出针
出针时,是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