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10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
中医发展之原动力在于中医人之传承和创新,传承和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提高的关键是识证用药。识证和用药之难题的解决,重在经验之积累。目前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重辨证,疏于用药或根据现代医学检测指标对号选方,故临床疗效难于突出,疗效上不去,直接影响中医疗效的发挥。从事物状态的角度看问题,中医之辨证就是判断疾病和健康的状态。论治则是调状态。四诊合参的辨证,理法方药的论治。四诊合参要细,不可偏废,遣方用药要有的放矢。做为中医工作者要下功夫熟悉药性,正如古人告诫的那样:“若能熟知更妙,若不能熟,常常读之子能入腹。”对于中医用药前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正如医学大家岳美中先生所谓:“中医治病的巧处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
二、
做为中医人来讲,谁都能开出一张中医处方来,水平之高低关键在药物的君臣佐使的合理调配和药量大小的熟练搭配。恩师赵振兴极不赞成某些医家大兵团作战的方药,少则20味,多则30味以上,价位高的吓人,让人不免产生不是治病,而是在卖药的疑惑,来人看病只来1-2次,疗效就更不用说了。这里不是说大复方一个也不能用,临证对于病情复杂,辨证遣方因复杂的病理状态之所谓综合征,如中医常说之寒热错杂,表里同病,气虚阴火,阴虚痰浊等复杂证型的调治就需要用大复方,选用15-20味药也无可非议,关键之点在于有的放矢,精确选择方药也。
三、
中方用药常说诸药中病而效。这里之“中”就是“一石中的”“击中要害”的“中”,也就是人们习惯说的“最佳靶点”。所谓之“中病”是说医家用药恰合病情,疗效最佳。
四、
中医在辨证论治时注意“抓主症”就是在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了,次要矛盾有时就会迎刃而解,此即“纲举目张”也。
五、
治疗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原则为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有效中药品种有如下十多种:生地、白茅根、丹皮、黄芪、紫草、赤芍、大小蓟、大黄、丹参、女贞子、旱莲草、银花、银花藤、莲子、连翘、蝉衣、坤草、茯苓、党参等药。临证选用方药时可资参考。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前贤用药的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
六、
栀子豉汤的应用指征有四:热扰胸膈之心烦不得眠;颠倒反复,心中懊憹不宁;烦热胸中窒;身热留恋不去,胸脘滞痛。栀子豉汤应用时若痰热明显合小陷胸汤,气滞明显加调理气机之品。临证不论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失眠症等凡属热扰胸膈者均可选之。对更年期因心火盛或心胆郁热而致失眠者效佳。
七、
临证遣方用药时对现代药理研究的结论要参考,正确的做法是不依赖,但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选用,做到“唯效是用”。恩师赵振兴在治闭经时常用葛根与熟地相伍,借鉴二药富含雌性激素的作用而提高了疗效。萹蓄、夏枯草富含钾离子而在治疗低血钾症时入应证方药中。
八、
治崩漏出血期间,一般不宜用当归、川芎,如用反会增加出血。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指出:“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流动之品,助其运行,未尝非活血益气之良药。唯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阳,实为大禁。”《景岳全书》说:“当归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避之。”川芎性味辛温,活血行气。《景岳全书》说:“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
九、
煎药法:植物药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否则有效成份被高温所破坏,植物碱析出较多,味亦苦涩难服。唯药物之根块体较坚硬,以及矿物贝介类药物可先煎久煎;而芳香性药物因含有挥发油,故不宜久煎。用药煎药,都要注意因人因证因药而恰当运用,不一定药多力大,而是要恰到好处,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十、
崩漏与月经过多,其区别主要在月经周期有无。周期基本正常而月经量增多为月经过多;周期紊乱而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断者为崩漏。崩漏的治法,古人提出“塞流,澄源,复旧。”分阶段治法符合本病治疗规律。塞流,针对病因止血;澄源,根据辨证原则从病理上控制其继续出血;复旧,从根本上调整月经周期以恢复按期排卵的生理常态。三者互相联系,塞流与澄源结合,澄源与复旧结合,才能收到更好之效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