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10

一、

中医发展之原动力在于中医人传承创新,传承和创新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提高的关键是识证用药。识证和用药之难题的解决,重在经验之积累。目前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重辨证,疏于用药或根据现代医学检测指标对号选方,故临床疗效难于突出,疗效上不去,直接影响中医疗效的发挥。从事物状态的角度看问题,中医之辨证就是判断疾病和健康的状态。论治则是调状态。四诊合参的辨证,理法方药的论治。四诊合参要细,不可偏废,遣方用药要有的放矢。做为中医工作者要下功夫熟悉药性,正如古人告诫的那样:“若能熟知更妙,若不能熟,常常读之子能入腹。”对于中医用药前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正如医学大家岳美中先生所谓:“中医治病的巧处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

二、

做为中医人来讲,谁都能开出一张中医处方来,水平之高低关键在药物的君臣佐使的合理调配和药量大小的熟练搭配。恩师赵振兴极不赞成某些医家大兵团作战的方药,少则20味,多则30味以上,价位高的吓人,让人不免产生不是治病,而是在卖药的疑惑,来人看病只来1-2次,疗效就更不用说了。这里不是说大复方一个也不能用,临证对于病情复杂,辨证遣方因复杂的病理状态之所谓综合征,如中医常说之寒热错杂,表里同病,气虚阴火,阴虚痰浊等复杂证型的调治就需要用大复方,选用15-20味药也无可非议,关键之点在于有的放矢,精确选择方药也。

三、

中方用药常说诸药中病而效。这里之“中”就是“一石中的”“击中要害”的“中”,也就是人们习惯说的“最佳靶点”。所谓之“中病”是说医家用药恰合病情,疗效最佳。

四、

中医在辨证论治时注意“抓主症”就是在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抓住了,次要矛盾有时就会迎刃而解,此即“纲举目张”也。

五、

治疗过敏性紫癜,中医治疗原则为清热凉血,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有效中药品种有如下十多种:生地、白茅根、丹皮、黄芪、紫草、赤芍、大小蓟、大黄、丹参、女贞子、旱莲草、银花、银花藤、莲子、连翘、蝉衣、坤草、茯苓、党参等药。临证选用方药时可资参考。对提高疗效有一定帮助,前贤用药的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

六、

栀子豉汤的应用指征有四:热扰胸膈之心烦不得眠;颠倒反复,心中懊憹不宁;烦热胸中窒;身热留恋不去,胸脘滞痛。栀子豉汤应用时若痰热明显合小陷胸汤,气滞明显加调理气机之品。临证不论是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失眠症等凡属热扰胸膈者均可选之。对更年期因心火盛或心胆郁热而致失眠者效佳。

七、

临证遣方用药时对现代药理研究的结论要参考,正确的做法是不依赖,但要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选用,做到“唯效是用”。恩师赵振兴在治闭经时常用葛根熟地相伍,借鉴二药富含雌性激素的作用而提高了疗效。萹蓄、夏枯草富含钾离子而在治疗低血钾症时入应证方药中。

八、

崩漏出血期间,一般不宜当归、川芎,如用反会增加出血。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指出:“当归一药,富有脂液,气味俱厚,向来视为补血要剂,固亦未可厚非。在阳气不足之体,血行不及,得此温和流动之品,助其运行,未尝非活血益气之良药。唯其气最雄,走而不守,苟其阴不涵阳而为失血,则辛温助阳,实为大禁。”《景岳全书》说:“当归气辛而动,故欲其静者避之。”川芎性味辛温,活血行气。《景岳全书》说:“芎归俱属血药,而芎之散动,尤甚于归。”

九、

煎药法植物药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否则有效成份被高温所破坏,植物碱析出较多,味亦苦涩难服。唯药物之根块体较坚硬,以及矿物贝介类药物可先煎久煎;而芳香性药物因含有挥发油,故不宜久煎。用药煎药,都要注意因人因证因药而恰当运用,不一定药多力大,而是要恰到好处,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十、

崩漏月经过多,其区别主要在月经周期有无。周期基本正常而月经量增多为月经过多;周期紊乱而出血如崩或淋漓不断者为崩漏。崩漏的治法,古人提出“塞流,澄源,复旧。”分阶段治法符合本病治疗规律。塞流,针对病因止血;澄源,根据辨证原则从病理上控制其继续出血;复旧,从根本上调整月经周期以恢复按期排卵的生理常态。三者互相联系,塞流与澄源结合,澄源与复旧结合,才能收到更好之效果。

(0)

相关推荐

  • 陈景河小传

    李东垣的<脾胃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及叶天士.吴又可的温病学说等等为吾父所赏识,积极钻研,如入医海取宝,熟读熟记,他们的学术思想和医 ...

  • 郭志强治疗卵巢早衰不孕验案二则

    郭志强治疗卵巢早衰不孕验案二则 16 作者 李军 程曦 郭丽璇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9期852-853,共2页 郭志强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1.10

    一. <本草求真>谓:"蒲公英泻阳明胃.厥阴肝之火."本药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益肾健胃之功.临证常用于胃炎.眼科火症.泌尿系炎症之治疗,均有显效. 二. 虎杖有清利湿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10

    一. "保胃气,存津液"是清代医家陈修园从<伤寒论>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治疗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了整体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的指导均有重要意义."胃气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8

    一. 秦艽苦而不燥,为风中润剂,祛风胜湿,和血止痛.善治游走性疼痛,肢节肿疼发热,其效甚佳. 二. 紫草.紫参.茜草三药凉血.解毒.活血,治肝炎有效.三药加石菖蒲(重用)可医肝硬化腹水. 三. 生地祛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28

    一. 白术性能燥湿,其多脂,多脂则燥中有润.陈修园曰:"白术主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而除湿之功则更大焉." 二. 江西抚州中医学校陈忠章认为大黄利小便之功不可废.临床酌情用少量大黄(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7

    一. 川军久煎则泻下通腑之功不著,而清热解毒活血破瘀之效尚存. 二. 冠心病胸闷,其本在虚,故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等香窜破气之药,宜暂用而不宜久用. 三. 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属脾虚者,可用参苓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5.6

    一. 胃的病理特点突出一个滞字,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 二. 朱丹溪认为: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黄芩.黄连之类. 三. <本草经百种录>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4.29

    林佩琴<类证治裁>:"夫膀胱仅主藏尿,主出尿者,三焦之气化耳." 先贤谓:"攻伐之剂,中病而止,勿使过之,伤其正也." 学不好中药就学不好中医,重医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4.17

    一. "阳明寒(胃)不能食,阳明(胃)热善消谷." 二. "离经之血就是瘀","瘀不去则血不归经","祛瘀生新",&qu ...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3.14

    一. 睡觉时头北脚南,顺地球磁场南北方向睡觉,会产生生物磁场效应,使体内的生物电压电流增加,体内器官和机能得到调整和加强. 二. 青春期面部痤疮,每天饭前饮用新汲冷水一碗,大便稀无妨,据说效良好.此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