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64年,佛陀降生,7年前老子出生,13年后孔子诞生
这又是一桩非常巧合的事情,3位影响世界的人物在公元前564年前后相继诞生。
一、佛陀
公元前564年(一说公元前566年),悉达多·乔达摩诞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是梵文Kapilavastu的音译,又译作:迦维罗卫国(《佛国记》)、劫比罗伐窣堵国(《大唐西域记》)等;意译为:苍城、黄赤城、妙德城等。现代考古确认,迦毗罗卫城的王宫遗址在尼泊尔国中西部省迦毗罗伐斯堵(Kapilvastu)县提劳拉柯特(Tilaurakot)村,地理坐标:北纬27.5739916度,东经83.0520061度。
根据佛典记录和现代考证,印度释迦族(种)人公元前7世纪,来到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平原地带定居。国家管理采取部落共和制,释迦牟尼之父净饭王,又名首图驮那,为迦毗罗卫城推选出来的执政官,而不是世袭的国王。
相传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佛陀的母亲要返娘家待产,在侍卫护送下,行至蓝毗尼园时,看见树林苍翠、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于是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的枝叶,佛陀即于此时,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并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诸天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即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生下儿子罗睺罗。
作为刹帝利种姓的王族,王子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有一次,太子从四门出城,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
十九岁那年,太子看了最后一眼熟睡中的妻儿,偷跑出王宫,脱去衣冠遁入沙门。
遍访毗舍离和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又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
那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陪同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便离开了苦行林。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
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
当然,以上都出自佛经,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宗教的元素,佛陀的思想可以看作一种哲学,可以用来证悟宇宙万物的一种宗教。
就像老子的学说一样,相信在他写下洋洋洒洒的五千字的《道德经》的时候,他也没有要将此视为宗教,而是写下了他对宇宙的理解而已。
二、道祖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比佛陀早7年。
相传老子诞生在陈国的苦县,就是今天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当地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呢!此地后来被楚国占领,所以也有人把老子算作楚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被道家尊为道祖。
道教是张道陵创立, 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太上老君,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
老子有生之年可没那么风光,据记载: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老子去洛阳,担任周王室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在这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学习知识。
有一次,常枞病了。老子前去看望他,问道:“先生病得如此重,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
常枞望着这个好学的弟子说:“经过故乡要下车,你记住了吗?”
老子品了品,回答:“经过故乡下车,是要我们不忘旧吧?”
常枞赞许了一声,又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懂吗?”
老子又品了品,说:“这是让我们要敬老。”
常枞见孺子可教,很高兴。又张开嘴给老子看了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还在。”
常枞又问:“那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看了看说:“早没了。”
“为什么呢?”
老子思考了一下,意味深长地回答说:“舌头之所以存在,因为它是世上最柔软的东西?牙齿之所以不存在,就因为它是至刚至硬之物!”
常枞欣慰地说:“好小子,世界上的事情都包含在内了。'
这就是“舌存齿亡”这个成语的来历。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看来老子他老人家也难免职场的内卷啊!
于是,老子出游鲁国。在鲁国主持友人葬礼的时候,孔子是助葬。当时孔子17岁,非常诚恳地向老子问礼。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也许是老子在图书管理上确实有一套,又被召回继续担任守藏室史。有些人往往就是这样,在位的时候不觉得,一旦离开了,又让人忘不了。也许老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吧。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26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了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老子因所管典籍被王子朝携至楚国,从而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
王子朝(?-前505年),姬姓,名朝,周景王的庶长子,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匄(gài)之兄。
周景王死后,周悼王继位。姬朝便在贵族尹国等支持下,联合失去职位的百官和百工,举兵攻走周悼王,占据都城洛邑。晋国攻打王子朝拥立周敬王。尹氏立王子朝为王。王子朝立五年而败,携周室典籍出奔楚国。
由此可见,老子这次丢差事也很冤枉,这些典籍分明是被当权的王暴力抢夺的嘛!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51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专程向老子问学。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也有人说去“化胡为佛”,看看地图琢磨一下老爷子的年龄,只能对此说呵呵了。
函谷关的守将尹喜既敬佩老子,又为他西去惋惜,非要老子留下“买路才”,要他留下一部著作。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留下了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潇洒地扬长而去了。这篇著作就是后来被道教当作经典的——《道德经》。
三、至圣
当老子还在常枞那里讨论舌存齿亡的时候,当佛陀还在享受王子的幸福生活的时候,孔丘诞生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是殷商的后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官职为陬邑大夫。
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虽然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可惜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失望,于是纳颜氏女为妾。颜氏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成婚于礼不合,夫妻便在尼山居住并生下孔子,故谓之“野合”。
孔子生下来头顶有凹陷,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时叔梁纥便病逝了。叔梁纥死后,颜氏被正妻所逐,带着孔子和庶兄孟皮至曲阜阙里居住,过着清贫的生活。
但是孔子从小立志向学,十九岁时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不但经常进行思考,还常发表一些见解。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为孔子诞下一子。据传那天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给孔子,故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
这个儿子给孔子带来了好运气,这一年孔子开始被委任为管理仓库的小吏。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时,已有些名气,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一度要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却说自己老了,没用了,保护不了孔子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鲁国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认为为家臣掌政,是为无礼。所以孔子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随他学习这些经书。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应该是法家。其实后世的儒家和法家同出一源,就是——孔夫子。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都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坠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从公元前496年至484年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经历了弟子的去世、围困、绝粮、遇隐、战乱、妻死等事情,终于再一次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自知自己时日无多,叹息地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
孔子死后,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们还将孔子的言传身教编成书,是为——《论语》。
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四、如是我闻
其实佛陀和孔子一样,都只称自己是教主,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先觉悟的人。
孔子经历了战乱,佛陀的故乡也经历了战乱。
佛陀有一个邻国,国王叫波斯匿王(梵名 Prasenajit),相传他与佛陀同日出生,他有个儿子叫琉璃王,当年波斯匿王欲娶迦毗罗卫国释种之女,迦毗罗卫的国王摩诃男拿婢女所生之女骗他,婢女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琉璃王。
琉璃王还是太子时,奉父命至迦毗罗卫城学射箭。曾被当地贵族耻笑是“丫头生的”,并将其逐出门外。琉璃王于是怀恨在心,誓志复仇。
琉璃王趁父亲波斯匿王巡狩的时候,发动篡位,将波斯匿王流放。
即位后,琉璃王果然领兵大举进攻迦毗罗卫城。
途中,遇到佛陀,佛陀劝告他说:“亲族之荫故胜外人”(血浓于水啊),琉璃王第一次听劝撤兵了。
后来又受人蛊惑,再度举兵入侵。弟子告知佛陀,但是佛陀知道这次劝不了了,认为这是宿缘,实不可免,便没再出面劝解。
于是,琉璃王杀入城中,屠杀了九千九百九十万人,血流成河。又选五百释种贵族女子为妾,这些女子誓死不从,残忍的琉璃王便悉数切断她们的手足埋在深坑中。
佛陀见此惨状,率诸比丘至迦毗罗卫城,为五百释女说法,让她们得以升天。并预言琉璃王及其兵众将于七日后灭尽。
至第七日,果然半夜里骤起狂风暴雨,琉璃王和他的兵勇们都为大水所淹没。
迦毗罗卫城经此一劫,再不复当年的盛迹,公元406年,当东晋的法显和尚来迦毗罗卫城朝圣时,“已城址荒芜,民家仅数十”了。
654年,玄奘到此,看到“空城十数,荒芜已甚。王城颓圮,周量不详,其内宫城周十四、五里,垒砖而成,基迹峻固,空荒久远,人里稀旷”,不免为之唏嘘。
同样,当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听说其他国家出动大军进攻鲁国的时候,他也会派弟子前去救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就曾率领鲁师与齐决战,终获胜利。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5年前,佛陀也在度化了最后一个人后,说出最后一个“空”字后涅槃寂静了。
公元前564年前后,3位伟大的哲学家以他们的思想照亮了夜空,为人类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一个说“道法自然”,一个说“四大皆空”,一个说“仁”讲“礼”。
曾有一个游方者问佛陀:“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我是有的吗?”(所谓神我就是一切物质运动和生命现象的精神本体。)
佛陀缄口不答。
“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我是没有的吗?”
佛陀还是保持沉默。
这个沉默也许就是“道”吧!
文 | 云间大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