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还是守旧

 发布于2014-08-20 08:20   

创新还是守旧

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世纪之交,中华诗词学会对中华诗词发展作出规划,这是合于情理的。然而仔细读来,这篇《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不但空泛冗长,而且对许多事含糊其辞,实在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相反,看了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同志《走向大众与改革创新》一文,倒让人明白许多。

从总体上讲,中华诗词学会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诗词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华诗词学会存在明显的守旧倾向是不用质疑的。这与中华诗词学会领导层一些人思想僵化有很大关系。人们应当记得,1994年至1998年出版的《中华诗词》杂志,在中国图书出版普遍采用横排的时代竟用竖排出版,就是很好的证明。

1998年,笔者给《中华诗词》编辑部写了一封信,指出该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建议:1、刊名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以免给人一种守旧之感。2、杂志内容一律使用横排,不用竖排,以符合现代出版刊物通常使用的排版方法。3、倡导广大诗词创作者使用现代诗词语言进行创作。在既没对此作出回应,又未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的情况下,1999年第一期《中华诗词》杂志悄悄换了封面,竖排改成了横排,刊发的作品语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进步。

最近,孙会长在《走向大众与改革创新》一文中说“有人指出中华诗词学会搞格律诗词的一统天下,这是误解,或是说过了头,应给予必要的解释。”然而,中华诗词学会搞格律一统天下是人所共知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语道破了中华诗词学会存在的主要病疾所在。对此孙会长作了这样的解释:“中国诗体,包括乐府,古风,律绝,词,曲…..”接下来又说:“我们较为看重格律诗体。这是因为格律体诗更符合汉语的规律和特点,使诗词具有更高的凝练性、音乐性和艺术魅力。”请问,孙会长既然承认中国诗体的多样性,又何必特别看重其中的那一种呢?选择那一种诗体是诗人进行诗词创作时,根据所反映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确定的,而不是看重那种诗体才用之。孙会长故意夸大格律诗体的作用,不外乎就是要让人们都去按律作诗罢了。难道说中国历史上没有按孙会长说的格律创作的诗歌就缺乏凝练性、音乐性和艺术魅力。

孙会长不但在诗词理论上大肆鼓吹诗律从严,夸大格律对提高诗词艺术的作用,而且还在实践中误导当代诗词创作者进行格律诗词创作,以达到用格律一统天下的目的。只要我们看一看前些年在孙会长掌管下出版的《中华诗词》杂志,不难发现所刊发的作品几乎都是格律体诗,道难中国当代诗词创作者创作的诗词就没有乐府、古风一类的作品吗?在《中华诗词》杂志的征稿通知中,明明白白地写着诗必合律、词必依谱之类的要求。随愿意自讨没趣送上不合孙会长口味的作品呢?既然自己搞了格律一统天下,不但不承认,还说别人“误解”,“说过了头”,岂有这样的道理。因此,笔者劝孙会长将《中华诗词》改为《格律诗词》,这样不但名符其实,也免得旁人说三道四。

在音韵方面,以前《中华诗词》杂志征稿,要求必须符合古韵。后来又放宽到可以使用新韵,实行所谓的古韵新韵并行,不得交叉使用。如果说前者具有进步意义的话,后者就是守旧的东西,因为前者承认了新韵的合法性。我们知到,语言作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一种基本工具,要统一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1956年国务院颁发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通知以来已有45年的时间,但在许多地方,方言乃是当地交流信息的主要语言。因此,实行所谓的古韵新韵并行,势必否定用方言音韵创作的诗词,何况孙会长提倡的古韵新韵并行,是在恰守格律的前提下实行的音韵放宽呢?

在中国传统诗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种新的诗体的产生,并不排拆旧的诗体形式的存在,也正是这种不断的创新与并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形式。在诗词的平仄音韵方面,尽管唐以后的封建科举取仕,对诗词平仄用韵作了严格规定,但在日常创作实践中,突破平仄音韵规定创作的诗歌还是很多的。因此,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承的。中国传统诗词正是通过这种继承和创新,不断走向多样化,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诗词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诗词思想内容的意境及其表达的艺术手法。因此,我们讲传统诗词继承,主要是学习古人认知事物方法,驾御语言的艺术技巧,而不是生吞活剥地去学习中国封建社会遗存下来的那些束缚人们创作的平仄音韵。中华诗词学会一些人把中国传统诗词平仄音韵这种外在形式,上升到诗词本质的高度加以提倡的错误作法,不但不利于当代中华诗词的发展,而且会把当代诗词创作导入泥古守旧的误区。因此我们在用稿时,不能以是否合律就韵而把大量优秀的诗词拒之门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健康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