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品新解 | 沉着】寤寐求之,道阻且长,时有默会,宛在水中央
沉着(沈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鸿雁”,在古代为书信的代称。李清照有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子远行”,曹植有诗“之子在万里,江湖迥且深。”“所思”,张衡有诗“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说远方之人音信杳绝,以致耿耿不寐,但因神契既深,又觉得所思之人的音容笑貌宛然如在,从未远离,《世说新语》上记载刘真长说“清风朗月,辄思玄度。”即是此意。
而从沉着一品的主旨来考察,此两句诗又皆为譬喻之言,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沉着是深沉冷静的思索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加以艺术化的表达。“鸿雁不来,之子远行。”其实就是比喻于实物实理思而不得,又思绪难禁,时刻萦绕于怀。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所思不远,若为平生。”因为万事万物之间的道理,是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至深的道理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之中,须臾未曾远离,故能时常引发人们的思索。但当人们想要静下心来去把握表述,一时却又如捕风捉影,不知从何说起,而见仁见智者即是在某个层次、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对于“道”有所心得。
不思固难有所得,思亦未必定能有所“真得”。因为如果一人的认识不够深刻,表达不够新颖,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外表述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沉着终究是思想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厚积薄发,真正的沉着必然是见人所未曾见,悟人所未曾悟,发人所未曾发,言人所未曾言……
艺术上的沉着相对来说则有着更大的宽松度和灵活性,因为对于同一种思想、情感、意识,在艺术上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就如书画中的虚实相生,其理论内容是一定的,其表现形式却可以说是无穷的,但整体来说,其对于言之有物和创新变化的本质要求却是一致的。
我们也可以借助《诗经▪蒹葭》来加深对于这两句诗的理解:事物之实理就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寤寐求之,则“道阻且长”,远在天边;时有默会,则又“宛在水中央”,仿佛触手可得。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二十四品新解之冲淡」临风静默,周遍十方,冲淡中的虚实动静
「二十四品新解」孔子问志,冲淡之极即雄浑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