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把握住一个好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努力,就可以呈现好的结果
读了《易经》就要懂得用,否则,即使你背熟整本书,就像你拥有一辆车,自己却不会开,用处不大。
运用的原则,是太极转换:难的事情,简单入手;容易的事情,要慎重对待;积极的事情,要理性地看;消极的事情,要积极面对。
在《易经》中,矛盾的事情,即对立,又统一,物极必反,循环转化,我们永远要有“变”的意识,才可以变通万象。
在这里,分享一条《易经》的运用:一个人要保持放松,同时机敏,才能看见时机发生。
1、机会因为看见,才能出现。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思想:“我啥都好,就是缺少一个机会。”
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是,机会是瞬时变化的,大多数人,对机会视而不见,缺少发现的眼睛。
《易经》乾卦说:“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表面意思是说,龙在深渊,要飞跃腾空,还是继续待在原地,这是一个选择。
引申出来,有一个时机,你要冒点风险去干,还是保持在原地?这是一个选择。
举个真实案例:
90年代初,有一个生意人,在内陆开工厂,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当时,他去深圳考察,跑了一圈,并不是很动心,因为当时的深圳刚发展起步,关外的地方还很荒芜,并不繁华。
于是,他没有投资,继续待在内陆,做自己的生意。
二三十年后,深圳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这位生意人,在内陆的事业,因为环境和客源的限制,逐渐下滑,最终工厂倒闭。
他非常后悔,经常说,可惜呀,当初没把握住机会。当时深圳的房价才一两千一平米,自己手上又有钱,啥都不干,只是买下几套房,现在都是亿万富翁了。
我读《易经》,彻底转变自己的观念:机会不偏爱谁,机会和时间一样,对每个人都平等。只有你看见,伸手去抓住,才是你的机会。
2、改变自己的认知,才能识别机会。
如果机会不眷顾自己,根本原因,还是在自己身上。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你的言行处事,常有不顺,求而不得,那就要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易经》是一门通达的学问,你读通了《易》,自然可以理解其它诸多学问。
比如,《阴符经》说:“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我们的眼睛,是择取时机的重要门户,洞察到这一点,就可以打开我们意识的局限。
见之则有,不见则无。
有和无之间的界限,是见,或者不见。
这个看见,并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看见,还包括视觉神经,传递到你的大脑,经过中枢神经处理,转化成你大脑能解读的信息,并做出反应。
如果大脑没解读,并做出反应,那只是视而不见。
上文中的案例,那个生意人去深圳考察了一圈,他的大脑没解读到机会,反应给他的信息是:不值得做。
从根本上说,大脑的认知和反应,导致他视而不见,从而错失良机。
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才能识别机会。
认识的形成,是阅历和经验。改变认知,就要改变阅历和经验。方法有千万种,自己去把握。
3、保持放松,同时机敏,才能看见时机发生。
人们存在一个通病,认准的事情,就死死抓住不放。这种执着,恰恰是一种阻碍。
因为,机会,不是你以想要的方式出现。
机会,永远以规律的方式,随机出现。而规律,本身是变化的。所以,机会本身,是无法定义,无法确定的。
我们应对的方法,是保持放松,同时保持大脑的机敏。
保持放松,不执着,规律会以它自然律动的方式呈现。你只需要观察它,耐心等待它的呈现。
保持机敏,是让你的大脑,保持一种待机状态,随时可以一激而活。
如果你的大脑,长期开机,大脑会劳累,亢奋而疲倦。如果你的大脑,长期关机,昏昏沉沉,机会来了,也接收不到。
最好的状态,是保持机敏。看似无意,其实有心;看似无心,其实有觉。
一个人要保持放松,同时机敏,才能看见时机发生。
机会,是成事的关键。
把握住一个好的机会,只需要循序渐进地努力,就可以呈现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