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研习社——连接上下游的“枢纽”
先推荐一本书,《枢纽:3000年的中国》,以及一个音频栏目《枢纽:中国史纲50讲》。
对,它们的作者都是一个人,—— 施展,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这两个推荐一本是实体书,一个是对本书内容的音频解读,最先听的是音频的《中国史纲》。
起初只为能有个机会再串一遍中国史,但听着听着,却发现施展老师在贯穿各个朝代的更替过程中也抽丝剥茧地梳理出来一套导致那些更替必然发生的因果关系。
并且为我们推导出一个更科学更理性的“中华民族”的概念——不论种姓,只要是认同并坐立中原推行儒家思想的朝代,都可以认为是中华民族,这里就包括了元、清两代。
最后,还为我们当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确立了他的位置,—— 世界枢纽。
一个连接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枢纽,
一个连接西方高科技、新秩序输出与亚非拉资源与人力供给,并进行市场整合的一个枢纽 … …
而当下所有的结论都是遵循着那个蔓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一脉相承的。
看到这儿,我发现施展老师跟我在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在不同领域:他在梳理中国史的过程中去探索解决当下中国发展方向问题的答案,而我则是在梳理中国茶史的过程里来明确当下国茶发展瓶颈,—— 同样,我也找到了!!
那就是在经历了茶药同源,茶食互用,化团为散,化繁为简,茶艺初成,普洱中兴之后,我们当下要树立“茶之滋味”这个核心本质,去建立基于“标准汤感”的“开汤技术理论体系”,—— 它将成为连接上游生产方与下游消费者之间的枢纽。
茶艺体系显然没有对“开汤理论”系统化进行过太多的探索。
而生产方也不可能用太多的精力去投注于钻研品饮阶段。
商家则更关注于销售,而非茶之本然滋味,往往随客人喜好嗜浓愈浓,嗜淡愈淡了。
如此这般,消费者要喝到一道茶的“标准汤感”也就变得愈加困难了,而所谓的“适口为珍”,也只能是自我安慰一下而已,—— 说白了,消费者很大比例上都是在稀里糊涂买茶,糊里糊涂喝茶。
就像菜肴的烹饪需要技术含量的一样,获得一款茶的标准汤感也同样需要相当的技术。
为此,它将衍生为一个全新的行业细分领域用以连接上下游,并进而成为茶款品鉴的标准方式,甚至于开汤竞技的标准形式。
生产方通过“标准开汤”将最佳汤感呈现给消费者,而消费者也在品评“标准汤感”后来做出自己的消费选择。
这就是“枢纽”的作用,—— “开汤研习社”的枢纽作用!!
我是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