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两宋之变 —— 中国文人的一次精神转型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发生过什么,那他这毕生就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 西塞罗
* * * * *
最近读一本书,美国著名宋学家刘子健所著的《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赵冬梅译本。
之前的分享中我提到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阶级对确立传统审美体系的决定性作用。而这本书则着重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精神世界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型,—— 由开放、多元转向看似保守、内向的过程。
直播分享的读后感有两部分:内容重点摘录 + 个人感想
内 容 重 点 摘 录
· 士大夫身份的两重性:官员 + 学者,他们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
· 恐惧的根源 —— 北宋的灭亡导致南宋对北宋的改革、进取精神全盘否定,从此转向内在。
· 转型的三个阶段:1、北宋灭亡,南宋反思,保守回潮,安石背锅(蔡京);2、保守主导,皇帝集权(秦桧);3、大夫唯德,程朱翻身。
· 金灭辽,再灭北宋(1127年靖康之耻)。九子赵构逃得一劫,于杭州建立南宋(南宋基因里的先天缺陷)。
· 南宋先后两次被驱赶到海上,并最终葬送于此。大海给之后的历代士大夫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明朝兴师动众的出海之举恰与其呼应)。
· 北宋末期的政治顽疾。
·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北宋后期改革派掌权(蔡京)。这也是此后南宋诟病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此时保守派掌权。开始追求道德教化。
· 宋以后的两股力量:绝对的皇权与士大夫官僚机构(以宰相为首)。
· 秦桧的时代际遇及最终的兔死狗烹(解读秦桧的内心世界)。
· 武将叛乱导致高宗重文抑武。
· 岳飞的各种生不逢时成就了他的英烈之名。
· 皇帝集权导致士大夫只能寄希望于皇帝个人的道德。
· 保守的的理学在北宋还是异端,到南宋才得以翻身。
· 南宋道学家朱熹,1195年被宣布为伪学。1200年朱熹去世,两日后宣布取消伪学之说。
· 1234年蒙古灭金,并自封儒教帝国。南宋不得不争夺道统的合法性(有人抢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 1241年宣布理学(道学)为官学,这就是之后的宋明理学。
· 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
· 1279年崖山之战。宰相陆秀夫背皇帝赵昺沉海(其象征意义)。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就此戛然而止。
· 元朝接受理学直至清末。
· 理学特点:保守、不求革新,严谨恪守传统经典。
· 当理学成为正统之时便注定了他的僵化之路。至此内向转型完成。
个 人 感 想
· 一个叫做“士大夫”的物种 ·
· 之前总就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其实这样看问题就窄了。
他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
我之所以说这样看问题狭隘,是因为 … …
· 当我们把“士大夫”看做是一个物种,它似乎也遵循着“进化论” … …
这是一次毁灭性的迭代。
· “君臣投海”的象征意义:旧有士大夫对皇权的绝对依附性,共生共灭。此刻,这个关系的两端,就此完结。
· 说说朱熹 … …
· 此次转型,给此后的历代文人士大夫留下了哪些精神基因?
伤感的底色;精致深邃的文化底蕴;谨言慎行,辅佐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做出外向的决定(扩张、改革),士大夫往往负责内向的建议,求稳、求存(保守、奴性)
这次性格的转型才使得士大夫的基因得以流传至今。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