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哲学:再说“标准浓度”

此前,在对“标准汤感”定义的解释中提到过“标准浓度”的概念——是一个可被测量的茶汤液相密度值。

其实,此前业内已有类似的观点与概念:

一般茶汤呈味成分的含量也要达到一定的量值,才能对人的呈味器官起味觉作用。这个量值称为“味阈值”。(网络资料)

注意,这里的“味阈值”特指某种单一的呈味物质,如苦、涩、甜、厚等。而我所要关注的则是汤感的整体表现,这就意味着我不能只专注于汤感中某一项或某一指标。举个例子,我不能单纯为了茶汤的液相浓度达到某个值而以苦、涩等负面感受超标为代价。你参数再达标,汤感体验不好那也不行。

所以,我们再对“标准浓度”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思考。发现除液相密度这一参数外,我们还要考虑到“负面感受临界点”,即这个苦、涩与其他负面信息超过某个值时即被清晰明确的感知到,并将整体汤感表现定性为负面的那个临界值。苦底、涩底,乃至于甜都存在着这么一个阈值,——苦涩到产生了品饮压力,甜到呈现为了粗糙而不细腻。

这种情况下,汤感的标准浓度将取决于这个“负面感受临界点”,而非“标准液相密度”了。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一些白茶类,尤其是银针。当我们将其汤感呈现到位时,香甜醇滑、茶韵持久。一测液相密度,却远未达到我们之前所给出的那个参考值,而一旦刻意达到这个值时那茶汤往往就非常苦涩了。一些中小叶种的绿茶及一些老茶,往往都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厚度或者说浓度,不是它们的主导特点。

其实换个方式理解,一个以鲜爽为卖点的冬笋,你又何必拿它去追求肉类的肥厚呢。

可见,此前基于液相密度的逻辑而给出的“标准浓度”概念,仅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并非是最终的标准。

特此注明!!

于是,标准浓度就成为了相关内含物质中的一项或几项,在平衡有序浸出至适口浓度上限时的汤感表现,——又回到了那个以味觉感受为主导的路上来……

还是那句话,我所说的不一定对,但一定都是思考的产物,——哪怕自相矛盾,甚至推翻前论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

  • 冲泡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时,出汤的时间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出汤的时间如何把握? 这是来自新茶友的提问. 其实也是一些老茶友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只是这习惯坚持久了,便不觉得是 ...

  • 开汤哲学:“标准茶样”再思考

    今天在跟北京茶友的交流中提及当年习茶之时他有建立"标准茶样系统"的想法,--虽然后来无疾而终. 这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彼时供职普洱茶企,我也曾幻想过要建立一套普洱产区山头茶品的&qu ...

  • 开汤哲学:标准开汤的编程逻辑

    奥数老师王凯伯给我讲了编程的一些逻辑. 比如:解决同一个问题,30行的程序与300行.1300行的程序区别在哪里? 30行的程序用最抽象概况的逻辑关系实现运算过程.因为追求极简,导致背后需要掩盖大量复 ...

  • 开汤哲学:感知标准

    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在喝到那口"标准汤感"之前,大部分人对于"标准开汤理论"还是没有什么概念的,-- 任凭你用语言文字怎样去描述.而当下能喝到那口" ...

  • 开汤哲学:谈品鉴标准下汤色与叶底的次要地位

    不同于指向生产前端的"审评标准",在专注最终汤感表现的"品鉴标准"下,"汤色"与"叶底"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汤感品 ...

  • 开汤哲学:汤感标准 V3.0

    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断的发展.迭代,--正如"标准开汤理论",迭代也至少有五到六个版本了. "空山茶话"的老朋友们都知道,这个理论的最初名称叫&qu ...

  • 开汤哲学:采茶为何要保持鲜叶状态?

    这是制茶阶段的问题,早有定论,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进行阐释. 昨天给孩子削梨时手一滑掉在了地上.立刻捡起,发现着地的那块儿已经阴了.继续削好后把阴了的那块留给自己,剩下的喂给了孩子. 阴了的那块口感疏松 ...

  • 开汤哲学:自然生成论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 "--<道德经> "世间万物自然生发消亡,繁衍生息,迭代演进.遵循着物竞天择的天道自然规律 - -"这是人类给世界作出 ...

  • 开汤哲学:茶汤中的“自然生成论”

    之前聊过"自然生成论",那有些话说出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就比如 -- "每款茶的汤感呈现,是应该自然生成的 - - " 其实很多朋友觉得呈现为何种茶汤滋味是应该 ...

  • 开汤哲学:吸烟对于品感的影响

    我泡的茶总被那些有抽烟喝酒习惯的茶友评价为"过淡",但他们的浓度我也确实消受不起,只剩下了苦涩. 我在思考与寻找着其中的原因,直到我读到了亚伦·卡尔所著的<STOP SM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