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后 芜湖城就在鸡毛山
芜湖历史上的古城有四种说法,鸠兹城(楚王城)、三国城、宋城和明城。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后面三座古城的城址均在鸡毛山。可能有人会说,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芜湖鸡毛山古城”之说。但是文献中没有这种说法,并不代表没有这个自然地理实体的存在。如果研究历史仅以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为唯一根据的话,那作为历史研究重要方面的“历史地理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它研究出来的成果都是历史文献中没有说的。如果没有历史地理的研究,杭州的“良渚遗址”永远只是良渚遗址,也永远成不了“良渚古城遗址”,更入不了世界遗产名录。
芜湖古城迁址的原因
东汉以后,孙吴崛起于长江中下游,与魏蜀鼎足而三,争霸中原。由于三国时期战争频繁,芜湖首先作为一个军事要地为人所注目。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堑,西拒刘备,北抗曹操,而长江水道在芜湖附近急转而北,直趋建业,芜湖县境的青弋江口,便成为内陆水运联系长江航道的咽喉。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刘备前往京县(今镇江)拜访孙权。据《三国志·张紘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记载,其中有刘备与孙权这样一段话:“刘备至京(今镇江),谓孙权曰:‘吴去此数百里,即有紧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屯京乎?’权曰:‘秣陵(南京)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备曰:‘芜湖近濡须,亦佳也。’权曰:‘吾欲图徐州,宜近下也。’”由此可见,当时刘备一劝孙权建都镇江,二劝孙权定都芜湖。即如裴松之也说:芜湖与秣陵“道差无几”,定都秣陵还是芜湖,并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段对话中,芜湖与秣陵并提,足见当时芜湖地位之重要确实可以比肩秣陵。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还记载:“先主(刘备)尝谓权曰‘江东形势,先有建业,次有芜湖。’”这也可见芜湖地位之重要。由于芜湖地位很重要,吴将陆逊就曾“部精卒数万人”,屯驻芜湖,一方面镇压南部山区“山越”的反叛,一方面防范江北曹魏的进攻。为了加强芜湖的防守,孙权又在大江对岸开辟濡须水口,夹水立坞,筑城防守。在吴魏交战中,芜湖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芜湖城在三国时代的地位确实很重要。但在这个时期,战争形势的发展对城市的设置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孙吴的主要城镇本不是沿长江设置的,是在长江以东、以南距江岸较远的地方,芜湖城(鸠兹城)就距长江也有四十多里。城市远离江岸的布局,与长江一线战争频仍的形势很不适应,正如刘备对孙权所说的“即有惊急,赴救为难。”为了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孙权决定在长江沿岸设立重镇,以应赴救之急。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迁都建业(今南京),吴黄武初年又把芜湖县治由鸠兹故地迁移到了青弋江口附近的高地上。至此,起源于古鸠兹的第一座芜湖城便结束了作为县治的历史。随着县治的转移,一座新的芜湖县城,在新的城址上开始发展起来。这座新城的出现,虽然最初是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符合了这一带经济发展重心东移的历史趋势,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以后的几座芜湖古城均是在此城的基础上,不是扩展就是重建的。
三国时的芜湖古城在鸡毛山
三国黄武二年(223),孙权迁芜湖县治于青弋江口附近的高地,以拱卫都城。此城即为“芜湖鸡毛山古城”。其因为是:
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芜湖城……吴黄武初,徒县于今治。”由于《读史方舆纪要》是由明末清初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创作。书指的今治应该为芜湖明代古城,明代芜湖古城内唯一明显的体量较大的自然地理实体只有鸡毛山,为了明确三国时芜湖古城的具体地理位置故称三国时的芜湖古城为“芜湖鸡毛山古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时芜湖城之所以要迁址,是因为迁址前的芜湖城,距长江三十多公里。城市远离江岸的布局,与长江一线战争频仍的形势很不适应。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直接迁至青弋江的入江口?这与当时芜湖附近的地理环境有关。当时的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处,还是古长江和古芜湖(湖名)的一部分(此时江湖不分)。从历史自然地理的角度来看,古代的长江芜湖段是发育在扬子准地台的挤压断裂破碎带上,此段长江流向几乎完全和挤压断裂破碎带一致。由于挤压断裂破碎带是由一系列断裂组成,宽度达几十千米,此时的长江和古代的“丹阳湖”(“芜湖”是其组成的一部分)在汛期是连成一片的,仅在低水位时由天然堤(沿河两岸由河流沉积而成微见高起的长堤,又称自然堤)隔开。当时的古丹阳湖远比后来当涂县的丹阳湖大得多,地跨安徽、江苏两省,今天的江苏高淳、溧水和安徽当涂、芜湖、宣城、南陵诸县之交的圩区即为古丹阳湖区。
三国时期,现在的青弋江口处,也就是现在中江塔的位置还没有完全成为陆地。明代万历年间,青弋江口虽然已经成陆,但因成陆时间较短,地基不牢,因此出现中江塔的建塔工期长达51年,塔高不得不由七层改为五层的情况。2007年因建设滨江公园的需要,对中江塔的基础型式,采用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对静力触探试验成果进行分析。最后推测中江塔之所以历经51年才建成,是在等地基土固结至满足沉降要求,原塔准备建7层,后来只建5层,“折损二层”,这可能是当时的地基土的承载力,达不到7层塔的要求。
三国之后的芜湖古城均在鸡毛山
三国时的芜湖古城在鸡毛山,我们可以根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再加上对古城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古城在鸡毛山。宋代的芜湖城在哪里?我们可以根据民国版的《芜湖县志》的记载来分析。县志记载:“观林和靖《过芜湖咏》诗云:‘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则其位置与今无甚出入。今北门外高城坂,东门外鼓楼冈等处皆为故城遗址。明初筑域,收缩甚多,则宋城之大亦可想见。”据推测,宋代的芜湖城东至今东门外鼓楼岗,北至北门外高城坂,南至南门外的南门湾,西至西门外大城墙根。今存的兴隆街、仓前铺、笆斗街、打铜巷、米市街、薪市街、鱼市街、花街、油坊巷、铁锁巷、 南正街、西内街等都属宋城内商业区,是昔日当地各行各业的集中场所。宋城毁于南宋建炎年间的战乱,淳熙七年(1180年)又一次重建城垣。到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又被兵火所毁。从上面记载资料推测的范围来看鸡毛山也在宋代芜湖城内,在此范围内鸡毛山也是唯一明显的自然地理实体。明代的芜湖城虽然在宋城的基础上有所收缩,但是我们从原城墙拆除后所建的环城路所围成的城区范围来看,鸡毛山也是其范围内唯一的自然地理实体。所以我们说,三国以后的芜湖古城都在鸡毛山。
三国时的芜湖古城遗址在以后的宋、明两代沿用下来,也为明代芜湖城打下了基础。芜湖古城的鸡毛山遗址之所以千年不变,是它符合了建城的原则。
一般来说城市的选址主要是受到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条件、政治因素、旅游因素等)的影响。鸡毛山遗址位于古代青弋江与长江的交汇处,在此建城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可以沿河流呈扇形分布,青弋江和长江能为芜湖城市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水运交通和充足的水源。正如《中国城池史》中所说:“沿江河湖海建设的城池,要建城就要选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城池必须要靠近水……以临水作为原则。试观我国古代城池,没有一个城池不是临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