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听专业演员谈什么是好行头?

周晓盟老师

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小生演员

剧装对我们演员来说很重要,可说是息息相关。剧装的发展是经过了几代人的摸索,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制。过去的剧装,除了少数大班社和名角儿的私房行头十分精美外,一般演员的行头普遍较为粗糙,这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过去演出的任务较为繁重,剧装的淘汰率比较高。而且一般演员也没有经济能力,去置办精细的行头,所以大多较为粗糙。
梅兰芳《贵妃醉酒》剧照
等到了新中国,国家把很多过去私人的戏衣庄都并为国有的剧装厂后,才使得剧装的整体水平有了一个显著提高,当时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傅都积极的献计献策,制定出了面料、画法、绣法、纹样、配色等一系列流程的制作规范,又有国家出资支持,解决了资金问题,从整体看,那一批剧装都是很规矩精良的。

“三蓝”

咱们剧装的绣法,一般分两种。一种是京绣,一种是苏绣。京绣就是咱们北方,以北京、河北为代表。苏绣是人家南方的,南北行头在剧装制式方面大体相同,不过是在纹样风格、配色、绣法等方面略有区别。戏曲行头为了方便观众远距离观赏,讲究使用三种深浅不同的同类颜色,组成渐变色,造成一种立体的视觉效果。行话谓之:“三蓝”、“三灰”、“三红”等。比如都用蓝色,一件蟒袍上绣十个团龙,南方用色就稍微淡雅一些,三蓝的颜色选用的更为贴近,北方相对来说三蓝选用的稍远,看起来更为厚重。
梅兰芳 马连良《汾河湾》剧照

同样是三蓝,这里讲究也很多,比如三洋蓝,洋蓝是四个色儿,用“一二三”色儿,还是“四三一”色儿,这都很考验演员的审美能力,像审美能力高的演员,做出来的剧装就是好看。比如马连良先生的一件改良马褂,三个色儿配的就很好,马先生选用的是,三灰、三绿、三蓝的素三彩,素三彩就是三种冷色调,绣看出来很协调统一,解放后马先生演出《汾河湾》,还穿过这件马褂。

明、清画像
咱们京剧剧装,是以明朝服装的形制为主,并结合清代与传统的纹饰,像蟒袍,他的服装形制圆领儿,直裉,带摆叉子,这都是明代官服的形制,但是上面的龙和水却都是清代的纹样。
“剧装三派”
关于前辈对剧装的态度,我个人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派,一类是革新派,还有一类介于二者之间,演老戏传统,演新戏革新。审美问题不是很好评判,我们讲众口难调,审美也是因人而异的事情。由于容易引起争议,这方面先不展开讨论。我先从上述三派谈起。

杨小楼 谭鑫培《阳平关》剧照

过去的老前辈留下了很多剧照,这都是我们今天研究剧装的宝贵财富,先说传统派。在谭鑫培老先生那代京剧演员的时候,都是官中行头,这时候的京剧舞台,还没有出现彰显个人风格的私房行头。有一派演员喜欢传统的这路风格,像生行的余叔岩、王凤卿这些老先生,就是这派的代表。
王凤卿《霸王别姬》剧照
王凤卿先生可说是地道的京朝派,行头都很正统。现在能看到很多他早期的剧照,都是清末的样式。他有一张穿蟒的坐像,那张剧照的红蟒很漂亮,水里还绣着各种宝儿,身上除了团龙外,空余的地方都是草龙勾儿,这都是清末的一种审美样式,很古朴。
余叔岩《战樊城》剧照
余叔岩先生的行头也很传统,他有一张《战樊城》剧照,穿了一件狮子开氅,是用的太狮、少狮纹样,看着很是古朴。后来王少楼、谭富英这二位先生,都模仿过余先生这张剧照。虽然他们的行头和余先生并不完全一样,但都是太狮、少狮纹样,可以说是老生的一个经典搭配。还有余派演出《洪羊洞》的杨六郎,一般都穿鹤帔,虽然目前还没有见过余先生《洪羊洞》的剧照,但是孟小冬、谭富英、王少楼、杨宝森这些余先生的后学都是穿的鹤帔,过去的帔都是大缎做的,大缎做出来的行头都很挺阔,看着比较富贵,显得正统大气。
金少山《盗御马》剧照
一般花脸的行头,绣的都是大龙,像侯喜瑞先生唱《马踏青苗》有一件红蟒,就是绣的大龙,是比较传统的风格。金少山先生很有意思,虽然他演的人物,大部分性格都是很彪悍的角色,但是他的剧装看着却很文雅,比如他演《盗御马》的窦尔墩,就穿了一件蓝蟒,绣的是十团龙,和老生的样式基本一样,看着也很舒服,我认为金先生审美的格调也是很高的。
革新派
马连良《甘露寺》剧照
革新派的代表,比如马连良、荀慧生这二位先生,都发明了很多新样式。马先生的思维很开阔,他的剧装基本上都改过,比如他有一件很著名的太阳蟒,与传统的蟒风格迥异,袖子上没有龙,下摆有两条行龙,剩下的只有前后心有龙,最显著的是直水上面的水皮儿,有一个太阳。我有幸见过原物,绣法也很特别,并不是传统京绣的绣法,据说借鉴了粤剧剧装的绣法。
马富禄 马连良 李洪福《淮河营》剧照
像马先生后期《淮河营》《赵氏孤儿》这些戏,行头都很新颖,蒯彻的那身行头,与其说是蟒,更像是一件圆领褶子,领口和前后心都绣了很多东西,看着很新颖。马先生甚至还借鉴了很多青铜器上面的纹饰,有时候我就感慨,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演老戏传统 演新戏革新
周信芳《四郎探母》剧照
第三类演老戏传统,演新戏革新的代表,我认为是周信芳先生,周先生也有很多老剧照,通过这些剧照,我们能看到周先生对于剧装的很多思想。从他很多传统老戏的剧照看,我认为都是老北派的风格,剧装是典型的北方京朝派的审美,比如他有一张《战樊城》的剧照,和余先生风格一样,也是太狮、少狮。包括他穿的一件《四郎探母》的红蟒,样式和身段都是很规矩的。领口带回文,十团龙,直水,这些样式都很传统。
林树森 周信芳《徐策跑城》剧照
但是有的老戏,他也改扮相,如《徐策跑城》过去穿官衣,周先生穿蟒,他的蟒袍不同于传统的十团龙,他减了几个,又把胸口的团龙,换成了坐龙,看着很新颖。我还见过他一张《跑城》的剧照,穿一身绣狮子底摆的蟒,也很好看。周先生的戏很多,老戏多,新戏也不少,他为很多新戏,都设计了新行头,比如《封神榜》里闻太师穿的改良靠,上面绣着麒麟,看着很别致。还有比干穿的那身,基本上是汉代的风格,让人看着耳目一新。这些创造里有被大众认可的,也有不被认可的。像《文天祥》他设计了方靠旗,这和马连良先生的《临潼山》如出一辙,不过这个方靠旗没有流行开,算是一种试验,普及性并不是很强。
马连良《临潼山》剧照   周信芳《文天祥》剧照
京剧剧装很讲究颜色的搭配,配色根据剧中角色身份、性格而定,比如《铡美案》里的包公,为了突出其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一般选用黑蟒。配色的取舍,往往能看出演员的审美水平。
郝寿臣《铡美案》剧照
除了符合剧中人物的需求外,还要注重冷暖色调和,像盔头上装饰用的绒球,也是真丝做的,颜色选用也有一定搭配。比如《镇潭州》的岳飞,岳帅带的叫白荷叶盔,用的是蓝绒球,《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穿红蟒带驸马翅,用的是杏黄绒球。除了纯色外,还有一种带点儿的花绒球,一般红绒球配黄点,白绒球配蓝点,蓝绒球的配白点。原则上并不拘泥,比较灵活。
《四郎探母》戏画
除此之外还讲究面里一致,什么颜色的面儿,配什么颜色的里儿,但是,有时候客观原因凑不全,一般都用湖色里儿代替,比如《搜孤救孤》程婴穿的青道袍,一般配的就是湖色里儿。其他像红龙箭衣、蓝蟒、绿蟒这些一般配黄里儿,这都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搭配。
我有时候也给自己做剧装,基本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前一阵子我们团恢复了一出老戏《天水关》,我在这里饰演《祭旗》的刘禅,为此我专门给自己设计了一件黄蟒。从画图、刷活儿、配线、选料、裁剪、承做这些步骤,我都上手参与了。
周晓盟《天水关》剧照
剧中的刘禅是蜀主,是可以穿黄蟒的,考虑到他的身份,还有戏中出现的场景,我选用的是明黄的大缎,之后用真丝绒线绣制三蓝的龙,这个蓝取材于清代的朝服,有些发灰色。还有底下的布水,也是选用清代朝服的颜色,用红、蓝、绿、香绿这几个色儿绣水。小生穿黄蟒,一般摆叉子都是用的品蓝色,老生用藏蓝色,我平常喜欢偏庄重一些的颜色,所以这件也用的是藏蓝色。整体搭配起来,看着即鲜艳又庄重。
周晓盟《群英会》剧照
我还仿照叶盛兰先生的白蟒设计过一件行头,主要借鉴了叶先生对剧装的审美思路,并没有完全学叶先生的样子,我自己选的绒线,出来的效果也还可以,我自己比较满意。
优质剧装的标准
一件优质的剧装,我认为起码要具备以下这么几点,首先材料要好,第二要有精细的做工,第三要有高级的审美。
真丝大缎
先说材料,咱们京剧的行头,根据剧中人物角色身份的不同,要选用不同的面料,像常见的蟒、靠、官衣、帔这些行头,用的都得是真丝大缎,有大缎、皱缎、软缎等种类,什么叫大缎?他也是真丝制作的,但由于织法不同,显得比较挺阔,适合制作蟒、靠这类行头。还有一种皱缎,一面是亮面,一面是乌面。软缎的质地介于上述二者之间,采用的半棉半真丝织成,比大缎质地软一些,比皱缎又挺阔一些。传统京剧的剧装,首要的一点就是四个字——真材实料。无论是真丝也好、棉布也好,他讲究的是一个纯。
布水
拿咱们舞台上的蟒举例,上半截用的是缎子,绣着龙和云头等吉祥纹饰,下半截选用棉布,绣制海水江涯,还有后身儿的摆叉子,用的都是真棉布,甭管是棉的还是丝的,讲究的都是一个真。
传统、改良八卦衣
卢胜奎(画像) 马连良(剧照)
北方剧装一般采用京绣,细分也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绒绣,采用真丝绒线绣制。还有一种高规格的是盘金绣,采用的是金、银线,最常见的像戏曲舞台上诸葛亮身穿的八卦衣,中间的太极图,就是典型的平金、平银绣法。两个阴阳鱼,一半是盘金绣,一半是盘银绣。金、银线采用真金真银制成。拿金线举例,首先将金子制成方块,用机器碾压成片,手工打成金箔,由于金箔质地脆弱,需要用骨头熬制的骨胶和南京当地红土融合,将金箔褙在特殊材料的纸上,最后用玛瑙石抛光,切成丝状,手工捻到棉线上制成金线,故此又称之为手捻金。
制作一件盘金绣活,耗工甚重。比如包公所穿的黑蟒,起码要用一百支金线制作,一支金线是七十米,一百支就是七千米,过去名角儿定制的私房行头都是采用这种绣法。由于工序繁杂,在七十年代逐渐被机器制作的机制金所取代,机制金的原材料是一种涤纶薄膜,由机器捻制。机制金的优点是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节约了生产成本,但是效果欠佳。机制金的光泽明显发亮,欠缺自然感,俗语讲叫“发贼光”,不如手捻金的光泽自然、醇厚。
画活儿 扎样儿 印活儿
第二个就是要有好的制作技艺,京剧剧装的成品要经历成样儿、扎样儿、刷活儿、刺绣、裁剪、承做这么几个步骤,首先画样儿要精细,扎活儿要准确,绣活儿的时候也不能马虎,比如师傅画个云头儿、凤头、龙团什么的,师傅画的很好,但是绣出来松松垮垮,看着很糙,十分难看。好的绣活儿,要求纹饰的绒线流畅,纹理柔顺,出来的光泽度很强,离远了看非常有质感,说的通俗点看着能反光儿。
刮糨子(蟒满刮)
过去师傅们做一件蟒,需要绷片儿,之后满刮糨子,现在很多人为了省事都不满刮了,这是不行的。尤其是蟒,必须要满刮,满刮后的蟒,会显得很挺阔。现在很多人不刮,主要也是为了省工时,还有可以省糨子,刮好了糨子后需要晾干,有些人图快就把这道工序免了。而且刮糨子要刮的均匀,如果刮不好到处是糨子疙瘩,穿在身上是很难受的。这就跟过去药房配药是的,比如安宫牛黄,这是救命的药,应该下多少料,有几道工序,这都是有准的,差一点药效就不够了。这就让我想起我们京剧院的几件老行头了,都是马连良、谭富英这些老先生生前穿过的,叠好了之后看着非常平整,人家是一道工序都不带少的。

剪裁

除了做到上述几点外,接下来就是裁剪了。如果前面都做的很好,但最后几步出了问题,也白瞎。前面几道工序虽然繁琐,但是都可以修改,可是裁剪这个环节,错一点都不行。好比人家三尺一的袖长,师傅一剪子下去剪多了,就剩下三尺了,那一寸都没办法补,这一步非常考验师傅的经验,一般都是老师傅来做。钱派身段谱有句话叫“一脚定乾坤”,我借用到裁剪这里,也可以说是“一剪定乾坤”。
配里儿

最后就是承活儿了,配里儿、沿边儿、盘扣儿、上扣儿这些环节也都很重要。比如做一身靠,靠上面的三肩儿,也是需要沿边儿的,三肩儿的形状上有几个波浪状的弧度,我们叫弯儿,很不好沿。沿好后,还得翻,一沿一翻很考验功力,如果没弄好,波浪纹不明显,好的师傅做出来和画的一样,波浪纹又对称,又流畅,很是好看。

沿边儿

沿边儿看着很简单,但是水平也有高低,沿宽了不行,沿窄了也不行。我曾经见过一件花旦的袄子,绣的很不错,就是那个边儿沿的很宽,看着很蠢笨。而且扣儿也非常大,肯定不是自己盘的,一看就是外边批发来的,和行头明显不是一套,样子很好,但是坏在了承做环节,那这种情况就可以说,不能算是一件合格的剧装。(周晓盟口述 川页LCP整理)

采用手捻金线绣制的团龙纹饰

北京绣珑坊剧装工作室,聘请资深专业顾问,传承手捻金手绣工艺,制作精良,品质上乘,业务范围广泛,主营剧装行头,蟒靠褶帔、盔帽鞋衣、刀枪把子均可定制,兼营男女中式时装、传统汉服、刺绣工艺品。旨在传承优秀剧装工艺,弘扬戏曲剧装艺术,如有意向可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官方微信定制优质剧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