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 大阳旦汤 黄芪建中汤(29)
原方: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自汗出)不止(暗示津血虚损严重),身劳(指疲惫、疲劳)力怯,恶风凉(即恶寒。此处没说发热、发烧,临床上常有恶寒而不发热或发热极少而恶寒极重之类的表现,是里虚寒、肌体失养之类的表现)(以上有用炙甘草、红枣、胶饴之类养胃补津血,用生姜温胃、温里、袪寒,用黄芪固表止汗、补肌表津血、营养之虚以治自汗不止、恶风寒之类的机会),气息惙惙(音“绰”,为疲乏之意。即心悸气短、气促(气上冲)之类,有用桂枝的机会),腹中拘急(指腹中拘急挛痛,有用白芍、芍药甘草汤之类的机会,也有用胶饴润燥、补虚、止痛的机会),不欲饮食(一是指心下痞、胃口差、不欲饮食、食不消化之类,有用红参健胃的机会;二是指呕吐哕逆,不能饮食,有用生姜的机会),皆宜此方。(若脉虚(指虚软无力,是津血虚衰的表现)大(粗大)者(脉大而虚软,说明本证是个虚证),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参考比例:桂枝三,生姜三,炙甘草二,红枣四,麦芽糖或黑红糖五,黄芪三~五,红参三;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1、大阳旦汤=小建中汤(即小建中补脾汤)+红参(健胃生津血)、黄芪(固表止汗,补肌表津血、营养的虚衰不足(在这一点上与葛根相似,但葛根用于虚热证,以项背、腰背强几几的僵硬、强直为使用的指征;黄芪用于虚寒证,以严重的恶寒(恶寒而不发热或恶寒极重而发热极轻微)、肌体麻木不仁、全身酸痛乏力、肌肉痿软无力之类为使用的指征))。
2、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红参。
按:本方与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之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这类方剂的加减变化使用法,宜互参。
本方与小建中补脾汤均无“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的说明,可见仲景的小建中汤方后的这种说法当为后人在药不对证的误治下的不良结果,并被误当成一种经验记录了下来,而绝非此类方剂的原文、原意。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此类方剂是可以用于呕吐的治疗的,而且此类方剂的方证在实际临床中也是常有呕吐的证情表现的,所以这种“呕家不可用”的说法是不可从、不可信的,临证时只要对证、据证而用即可,不能囿于此说而贻误病情。
大阳旦汤治凡病,自汗出不止,气息怯怯,身劳无力,每恶凉风,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脉虚大者,更为切证。凡病是说不管它是外感天行,还是内伤杂症,凡是得病都能治。这种病出汗要比小阳旦汤程度要厉害一些,感觉非常气短,稍微一点凉风就怕吹到身上,都是非常弱的现象。而且肚子老疼,吃东西不行,这个方子就特别合适了。黄帝内经说脉虚大为劳,我在临床经常遇到这种病人,这是阳气不能入于阴中、浮阳外脱的表现。黄芪建中汤主治胃气不足,得把中气重新建立起来。
有黄芪五两,有芍药六两,桂枝三两,这就是泻肝补脾。黄芪五两,人参三两,是用来补气的药,甘辛补脾。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这个方子可以把少阳的虚火降下来,这就有了小建中汤的意思,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它扎的根比较深,而且它的质地比较松软,可以深入沙土几米深。所以它生发津液的力量就特别强,张锡纯就善用黄芪补正气,张仲景的黄芪建中汤就用一两黄芪,他这里加大了生阳的药量。
人参是补气生津、健脾,因为出汗多会伤到胃液。伤寒论的新加汤就是用党参、倍白芍,思路是一样的。这就是虚劳病,脉无力而且洪大,里面是空的。洪而有力是里面有实证了,而这种松软的脉就跟摸到豆腐或棉絮一样。芤脉的外面还有点硬,缺血后里面的气还比较足,这里的脉象是里面的气已经不足了,搏动的力量小了。各种病都能引起这个症状,有的西医还是叫不上名的,内伤的比较多,但不一定就能化验出什么病来。
拘急就是痉挛或抽筋,小孩子老肚子疼,就用小建中汤加饴糖和白芍,酸甘就除了痉挛了。白芍能利脾下血脉,走静脉。熬法就是把药渣去掉后,把饴糖放进去再开一个滚儿,化掉就可以了。睡着了以后就不主张再喝药了,应该勿扰其阳。睡觉后阳气入里的目的是阳气潜藏修整了,还可以温养脏腑,打扰了他就伤到阳气了,而且还伤神,所以有人睡觉了别人应该不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