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收藏•文苑】杨建华:外祖父张晋与他的篆刻艺术

作者:杨建华(张晋外孙)

图:张晋治印


在吴门画坛老一辈的画家中,我的外祖父张晋是以青绿山水为人所称道的。其实,外祖父不仅画画得好,在篆刻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其作品自然平淡,清逸浑朴,高古天成。

外祖父刻印很讲究立意,他曾对我讲:“刻章、写字、画画,首先要立意,立意是所有艺术作品的灵魂。立意的高低取决于作者对生活、艺术、生命的关注及人文修养的程度。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意在笔先。刻章也是同样道理,印章的构图从字的排列到白文或朱文的应用等等也是意在刀先。”

如何才能做到立意不俗呢?外祖父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外祖父此语实际道出了艺术创作的根本大法。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作品的精气神实际上也正是画家精气神的反映。艺术家学识修养的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是成正比的。要脱俗就必须多读书。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与工匠没什么区别的。

外祖父治印对章料也是极讲究的,他晚年用的章料多是玛瑙、翡翠。他在治印工艺方面也很是用心。苏州篆刻名家蔡谨士先生与外祖父是邻居,也是挚友。蔡先生每日上下午必来外祖父家两趟喝茶聊天,他们谈论的话题也是五花八门,从国家大事到市井新闻无所不谈,而谈论最多的自然也是如何治印了。外祖父常常感叹苏州能刻印的不多,对蔡先生治印之艺寄予厚望。蔡先生每有新作也都要来向外祖父请教一番。我也是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了冲刀法、单刀法、汉白文、朱文这些篆刻术语以及篆刻创作中字的大小排律,还有工艺极其复杂的喷沙法等。他们经常谈及治印布局要做到“宽可走马”、“密密不容针”。艺术都是相通的,外祖父与蔡谨士治印之法对我绘画艺术创作也很有帮助。

外祖父治印态度很是严谨,对自己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也都是精益求精,因而留下的作品也不多,至于治印方面的东西就更少了。外祖父曾给我刻过一枚“建华所藏”方章。受外祖父影响,我自小喜爱画画,他也对我很是关爱。他给我刻这枚印章时还感慨地对我说:“我现在年纪大了,有几十年不刻印了,这枚印章算是留给你的一个纪念。”这枚印章我一直珍藏着,每每看到它,我就想起了与外祖父一起度过的难忘而又快乐的时光。除了这枚印章,我还珍藏着外祖父的一本印谱。我之所以能拥有这本印谱,还得感谢苏州书画老前辈、文物鉴定专家、收藏家、原平江书画院院长江洛一先生。江老生前写过许多苏州名人,还编写过我外祖父的年谱,曾刊于《苏州史志》(1992年1-2合辑)。江老得到这本印谱说来也是出于偶然,一次,他在文物商店里无意之中看到了这本印谱,当即买下送我,还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这是你外祖父的东西,你要好好留着纪念他。

这本印谱与外祖父给我刻得那枚印章既是我怀念外祖父最珍贵的纪念物,也是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我一定不辜负前辈们对我的希望,在绘画艺术道路上努力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张晋(1907.3—1988.4) 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名义隆,又名益龠、一龠,字晋,以字行。苏州人,居马场弄。

张晋一生勤奋艺事,能书法、印章,印章朱白文俱佳,印有《张晋印选一百方》;绘画初宗清“四王”,后追“明四家”,上探北宋赵令穰、王希孟、南宋马远、夏圭,元代黄公望等艺术大师的堂奥。功底深厚,画类全面。不仅屡屡参加市、省、全国展览,而且其影响远播日本、巴基斯担、英国、意大利等国。

杨建华1959年生于苏州,现为苏州市书画研究会理事,平江书画院画师。外祖父张晋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原江苏省国画院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