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6作文:这道题,比八省联考强多了(详解 下水)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她,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注意:综合理解材料,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公正,800字以上。

题目详解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李湘滨

从网络检索结果看,这应该是一道原创作文题,很有层次感与思辨性。如果说大多数模拟作文题,就好比过门槛,完全没障碍,人人都可以跨过去,那么这道题就好像摘苹果,能力一般抬手就近摘一个,能力好跳起来摘最大的。

初看挺简单,实则有深意。材料出自古籍,而有推古及今、观照现实的意义。题目和2020年全国Ⅰ卷有所呼应,又不重合,值得品味,有训练价值。

自然也不能少“立德树人”“核心价值观”。相比之下,前一阵八省适应性考试的作文题(详情请戳《湘语文八省联考作文资料:2段解读,2篇下水》),在作文材料的筛选,命题的创意设计,思维能力的考查等方面,都让人……

长沙市一中月考6的这道题,作文材料和“报恩”有关。两则历史故事,一则脍炙人口,一则相对小众。考生很容易先入为主,简单处理,看完第一则材料,就直接提炼出“感恩”的观点,然后据此行文,这显然是没有识破命题用意的。这也是命题者设置的审题陷阱,或者说这道题目的特别之处。

第一个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虽然一饭之恩与千金之酬,突出了报恩的分量,但这仍是守常理,循人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报恩”,我们可以用“懂得感恩”“不忘旧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君子报恩,十年不晚”来界定、评价。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义”的层面。

而第二个故事的情节,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考生对此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我们不妨看看材料的细节,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体现他的恭敬,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

我们再看看材料二出处——《韩非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包含了:反对礼制,健全法制,以法治国,富民强兵,不别亲疏,赏罚分明。韩非子列举管仲这个例子,应当不是简单地倡导我们“知恩图报”,而是有更深意味,他借此宣扬他的法家思想,告诫世人,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

而更深一层来看,一个手握实权的官员,抛下一己私利与个人恩怨,推行公平公正、赏罚分明的原则,尽己之力将国家治理好,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泽,包括齐国边境的那位官员从中受惠,管仲不是薄情寡义,而是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

回到历史事实,后来管仲被委以重任,他任贤选能,励精图治,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引用语)。所谓“合”为联合、会盟,“匡”为匡扶、纠正,是“不以兵车”(孔子语),是依靠“管仲之贤”(司马迁语),结束混乱割据局势,使天下百姓安定,这和秦王扫六合的武力征伐、一统天下是有区别的。所以,鲍叔牙高义让贤,成全管仲,孔子后来也有由衷之赞(“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遗憾的是,守边境的人并非鲍叔牙、孔子之辈,他不具备这种远略和襟怀,因而无法领悟管仲的苦心孤诣,心怀“怨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补充一句的是,管仲的伟大,不仅在于他成就桓公之霸业和齐国之强大,还在于他似儒似法的杂家思想,对后世的启迪。如果说韩非借管仲不报私恩的公心,宣扬了法家思想,那么孔子借管仲克己复礼、审慎用兵的做法,来为儒家之仁立论。

回到题目上,如果考生关注社会,了解一个词汇“公权力”,立意无疑更佳。所谓“公权力”,是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总括,主要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它相对于私权力而言,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

在依法治国的当下,有关慎用公权力的表述很多:“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权力只能用来为国干事、为民谋利”“手握国家公权,谨防公权私用”“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综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等并列的,而是有更进一层,或者说境界有别的关系。加上题目有“综合理解材料”的明确要求,写作时不可割裂两则材料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则材料尤其是第一则材料来立意行文。

此外,注意题目设置的情境,关键词是“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应聘者被考官青睐相中的场景,和管仲被边境官员发现才能并施以恩惠,是有几分相似的。考官提供这两则材料,应也有特别用意,即希望应聘者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报恩”这个问题:人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但要注意报恩的方式,要明确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私恩,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公私不分。

如果从漂母和守边境者的角度,言之有理似乎也可以。漂母的施舍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恰恰得到了韩信的重谢;而守边境者帮助他人,动机不纯,也就得不到他人的真心致谢。

命题者提供的评分标准:如果学生没有写成发言稿,格式扣2分;如果只就两个故事中的一个来立意的,不超过42分。能辩证地看问题,能结合材料与现实,谈如何报恩时考虑到了“不用公权力报私恩”这一点,才可以评为一类文。

部分内容来自命题者解析,特此鸣谢

拟题参考

报恩的更高标准
感恩的正确打开方式
公而忘私,管仲之贤
管仲报恩,愿你能懂
两种报恩,两层境界
报私恩,不可用公权
泽被天下,私恩已报
公权姓公,岂可私用?
以公为先,不报私恩
成大事者公其心
舍小恩而循大道
欲成大事,不拘小恩
识大局,以报私恩
不顾私恩,为天下计
分清公事与私恩

材料出处

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走在路上,在途中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喂他吃东西,十分恭敬。(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怨恨他。

材料出自《韩非子》

下水作文

涵养格局,推恩四海

湖北远安第一高级中学:徐建华

尊敬的主考官:
您好,我是应聘的考生,感谢考官给我发言的机会。
韩信以千金回报一饭之恩,成就知恩图报的历史佳话,自然也为人称道;同样是身处穷乏而受人之恩,管仲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其正道直行,令尘俗之人怨恨,但却令君子、令天下人感佩。确实,一般意义的报恩,有恩必报,且当涌泉相报;但君子心中的报恩,则超越了私恩,推及四海,泽润苍生。
两人格局的高下,或许也和日后的结局不无关联。韩信“将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建不世之功,但最终惨遭“葅醢”之刑,令人唏嘘感慨。这固然因为汉高祖薄情寡义,但恐怕也与韩信格局不大有关系;管仲则不然,饥渴难耐,受人之恩,按理说,他应感恩戴德,但他却翻脸不领情,在常人看来不近人情,但他绝不为一己私恩,就罔顾国家法度,背弃公心,正是因为这样的格局,故能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业。
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智。
可能多数人,在遭遇管仲的情况时,会先开一个“日后必有厚报”的空头支票。但如果口惠而实不至,往往祸及其身,与其日后授人以柄,不如当面回绝。管仲深知这点,因此绝不封官许愿,信誓旦旦。管仲之智,还在于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守边境者言行背后的私心。那不是施恩,而是交易和投机。
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直。
从古到今,并不乏收买人心、假公济私的人,他们善于以小恩小惠笼络人,积攒所谓的人脉,然后互通有无,广开门路,“姊妹兄弟皆列土”的也不在少数,而管仲绝不迎合世俗,足见其直。管仲的回答,听起来容易让人有怨意,也是有深意的:你若有才,我也量才录用;你若无能,我亦无可奈何。这话虽然让恩人怨恨,但公心为上,哪怕背上“忘恩负义”的诟病,又何必在意?
历史是一堆灰烬,灰烬之中尚有余温。韩信、管仲的故事一直启迪着后人。当我们步入新时期,礼尚往来,有恩报恩,仍然是不可丢弃的美德,但在法治社会,有志青年们又有必要涵养更宏大的格局,铭记而又能超越私人之间的恩情,看清楚公私之间的分水岭。
报私恩,看似是私事,其实可能彰显公德、公心。这对于今天的选贤任能也很有警示意义。如果领导干部,以是否有功于我、有恩于我、有利于我,作为人才使用标准,而不是公心为上,唯才是举,就会掉入任人唯亲,大搞裙带关系的泥淖之中。再说,那些急于报答小恩小惠之人,也多是睚眦必报之人。记住那些真正雪中送炭的人,远离那些锦上添花、别有居心的人,为官者不可以不察。
臧否人物,鉴古知今。管仲的知恩不报,“非不为也,乃不可为也”,绝不为一己之私,而违背天下公义。这种不枉私情、不恤人言,而推恩四海,为天下计的人格背后,是深远恢弘的格局。见贤思齐,我们当从而师之!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各位考官!

声明  本文内容由湘语文(xiangyuwen8)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