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神秘四大陵墓之一,秦公一号大墓中殉葬者是如何集体死亡的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个最神秘的陵墓,一个找不到,一个挖不动,一个不敢挖,一个挖了十年。找不到的是成吉思汗墓,挖不动的是武则天乾陵,不敢挖的是秦始皇陵,而挖了十年的是一个较少有人提及的低调大墓。可它却创下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五个之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秦公一号大墓。
1974年,自秦始皇兵马俑被偶然发现之后,考古界就掀起了一阵研究秦史和秦文化的热潮。先秦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多年的西周时期。
周孝王时,秦人的祖先在首领非子的带领下,居住在西犬丘,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礼县一带。那时的秦人过着畜牧业生活。后来,周孝王看重非子一族养马的特长,封非子为“附庸”。西犬丘就成为了秦人的封地。在历史的变迁过程中,秦人“九都八迁”,不断地将都城向东迁移。
从西犬丘,到汧邑,平阳,雍城,摆脱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外族的威胁,直到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最终建立了统一天下的大秦帝国。如果说,当初在陇东甘肃地区秦国拉开了自身发展的历史序幕,那么后来向关中挺进,尤其定都雍城之后,才真正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强国之梦。而雍城,作为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有“水上秦都”之称,曾经有19位秦国国君再次执政。因此,雍城也成为了上个世纪考古队勘察的重点地点。
雍城位于今天的陕西宝鸡凤翔县。1975年,陕西省考古所的一支考古队带着发掘秦代墓葬的目的,来到了这里。可是他们忙活了整整一年,几乎走过了关中山脉的每个角落,仍然一无所获。就在考古队员有些心灰意冷的时候,凤翔县南指挥村的一个村民悄悄跑来,给考古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他说村子南侧的麦田有一块奇怪的荒地,无论雨季旱季,地上打不了粮食。周围的庄稼都长得很旺盛,只有那块地显得格格不入。这个村民有一次想从荒地里取点土,修补自家院墙,可没想到挖出来的土即坚硬,还夹杂着一些青红色的不明物质。
听了这话的考古队员兴奋无比。他们抄起洛阳铲,就来到了荒地,立马着手勘测。一铲子下去,带出来的全是五花夯土,下面果然有墓,考古队员简直激动得热泪盈眶。
要知道土质是判断墓葬的一个重要指标。原生土,即使经过几千年,土色都是一致的。而五花夯土是由生土和墓内的白膏泥或木炭等结合,经过人工夯打而成,土质坚硬,不同于生土的自然状态。可以说挖出了五花夯土,地下有古墓,就八九不离十了。
很快,古队员们大致摸清了这个地下工程的形态,可所有人都被这座古墓的规模震惊了。大墓呈一个诡异的“中”字型,有两条东西走向的墓道,和一个长方形墓室组成。全长将近300米。 东墓道长156米,西墓道长85米。墓室 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5米。主体墓室分三层,呈现一个倒金字塔状,总深24米,相当于一个8层楼的高度。
大墓总面积5334平方米,相当于一个国际足球场那么大。此墓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大10倍以上,比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大20倍,是迄今为止,已经被考古挖掘的最大规模的陵墓。如此规模的古墓,墓主人绝非常人。因为宝鸡凤翔是先秦都城雍城的所在地,此墓又是被发掘的第一座古墓,因此被命名为“秦公一号大墓”。
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大型的挖掘器械,而且考古是个细致活,陵墓的挖掘工作只能靠人工。就这样,墓葬里的土,靠着工人们,一车车的,如同蚂蚁搬山一样,拉出去。光夯土就挖出了8万立方米。整个陵墓的发掘工作从1976年开始,到1986年结束,耗时10年。可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们还是看到了他们最不想见到的一幕,墓葬周围发现了大大小小240多个盗洞。此墓也没能逃过史上盗墓贼们的黑手。而最让众人感到惊叹的是,随着夯土一点点被移除,墓穴中出现了大量的人骨遗骸。他们各个都是在埋葬之前就已经身首异处。正是这些神秘的尸骸,揭开了古代最为残酷的殉葬制度的面纱,那就是人殉。
● 人殉
考古队员先在大墓第2层台基处,发现了一个狰狞的头骨,他嘴巴大张,好像死前经历过极大的痛苦,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什么。随后,在头骨发现不远处,又找到了一节折断的胳膊残骸。顿时整座古墓蒙上了一层恐怖的氛围。经过连续几天的工作,在二层台的泥土中一共清理出20具人骨遗骸。这些尸骸都无棺无椁,位置杂乱无章。他们应该就是传说中用来祭祀的人牲。人牲还与人殉有所不同,他们是殉葬制度中最悲惨的牺牲品。顾名思义,就是把人当做牛羊猪等牲畜一样宰杀掉,供奉给祖先的神灵,祈求征战的胜利,保佑国家的长盛不衰。被杀的人牲多是一些战俘和奴隶。然而,这20具人牲还不是最让人感到震惊的。
在清理完三层台的泥土之后,秦公一号大墓的全貌展现在众人面前。最底层的中间位置是庞大的主椁室,旁边还有一个副椁室。
在椁室周围摆放了整整166个棺木。棺木被打开后,里面全是蜷缩下肢的殉葬之人。其中有72具殉人被摆放在靠近棺椁室的位置。棺木大而宽厚,被称为“箱殉”。考古人员猜测这72具箱殉应该是身份稍高的姬妾和近臣。在72具 箱殉的外围是94具细长狭窄,质地单薄的棺木,被称为“匣殉”。 匣子中的94人应该是身份较低的丫鬟或者奴仆。在处理这些棺木时,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的丧葬习俗是“岁以髹漆”,也就是说死者多少岁,就会在棺木上刷多少层漆。这166具殉葬者,年龄最大的50岁左右,最小的只有十几岁。可他们在棺木中的姿势却十分奇特。全部都是蜷缩着下肢,用布或绳索紧紧捆绑。
但是并没有发现外伤的痕迹,而且形体安详,好像丝毫没有经过痛苦的挣扎。那么这些人在殉葬的过程中是如何集体死亡的呢?后来专家们,在这些骨骸中,发现了严重超标的汞元素和砷元素。砷,是剧毒砒霜的主要成分。也就是说,这些殉葬者,可能是集体喝了含有砒霜的毒酒,毒发时间快,来不及挣扎就死亡了。
人殉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达到巅峰。特别是殷商时期最为鼎盛。西周承续殷商,继续实行人殉。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人殉逐步减少,但从未真正杜绝。尤其是由于地处西垂的秦国,依然长期保持着对灵魂的崇拜和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尊卑观念。认为主人去世后,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殉葬者下肢蜷缩的姿势,也代表了他们的奴隶阶级。面对主人,即使到了阴间,也要屈膝下跪。
不仅仅是人殉,大墓东侧墓道的南边,还有一个“车马坑”。2019年3月正式启动了发掘工作。根据勘探资料显示,坑内埋有3列真车活马。活人、活马、真车陪葬,墓主人还真是下得了狠手啊。那么他究竟是谁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 黄肠题凑
时间来到了1986年,经过了10年的挖掘,中央椁室的棺顶才露出土面。与此同时,另外几路考古队已经在宝鸡凤翔县又发现了十几座秦国古墓。秦雍城遗址,包括墓葬和其他居住区遗迹,渐渐地浮现在了世人眼前。而“秦公一号大墓”也在雍城遗址的范围以内,由此推断,它也是一座秦墓没跑了。
考古队员们小心地清理掉椁室周围的青膏泥和积炭,看到了一座如同平顶木屋般的主棺椁,面积约90平方米。主棺椁的西南处还有一个副椁室,是存放大件随葬器物的。整个棺椁全部由一根根四方木头组成,边缘有榫头伸出,全椁没有一枚金属钉。每根木头都是上好的坚硬柏木心儿,规格一致,横截面都是边长21厘米的正方形。专家们都惊呆了,这就是传说中,比金缕玉衣更加奢华的丧葬形式,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古代天子帝王级别使用的棺椁,属于最高等级的墓葬,东汉之后就逐渐失传了。一旦攻破,里面的随葬品必定堆积如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秦公一号大墓周围的盗洞足足有240多个。所谓黄肠题凑的“黄”指的就是材料选择的是上好的黄心柏木。“肠”是指将柏木去皮,只留木心。“题”指的是木头的端头,在棺椁四周形成了榫头,便于多人搬运。因为会黄肠题凑的棺椁,里面陪葬物品的数量不容小觑,重量自然不轻。“凑”则指的是木条严密整齐的摆放形式。它对工艺的要求极高。木头表面必须打磨光滑,稍有不平之处,便不能做到严丝合缝,坚固不摧。秦公一号大墓整套椁具,用了680多根百年以上的黄心柏木。据推测至少需要300亩森林才能凑齐这些木料。恐怕只有天子皇家的财力才能做到了。可雍城是诸侯国秦国的都城,春秋时期,黄肠题凑是周天子专有的葬式,在雍城怎么可能会出现天子墓呢?
让考古队员们感到震惊的还不仅仅是黄肠题凑本身。当一根根椁木被抬出大墓时,一个考古队员,惊奇地喊道,“快看木头上闪着银光啊!” 一开始大家以为木头上应该是被镶嵌了银饰品作为装饰。后来,经研究,考古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些木头是经过金属浇灌的。而且被浇灌的金属是铅,锡和白铁的合金。也就是说,在几千年前,古人已经掌握了复杂的合金技术,懂得用浇灌金属为木材防腐。更让人称奇的是,椁木上没有任何烧焦的痕迹。理论上,铅,锡和白铁合金的熔点要比木材的燃点高很多,秦人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液态金属直接浇灌到木材上的?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与此同时,当椁木一根根被移除后,众人都傻眼了。光主棺室和副棺室周围就有20多个盗洞。里面的陪葬物品都被偷得七七八八了。通常用来确定墓主人身份的,刻有铭文的青铜器一样都没找到。完了,忙活了10年,难道要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吗?
还好此时在棺室中发现了另外一件陪葬物品,解开了墓主人的神秘面纱。
● 编磬
在前棺室正西的木架上,悬挂着一组石磬。别小看这组石头残片。它们被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古代的钢琴,是一种击打传声的乐器。传闻中让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就是由编磬演奏的。而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的这组石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上面带有铭文。
其中一句是“天子郾喜,龚桓是嗣”,推测此墓主应该是继秦龚公,秦桓公之后享国40年之久的秦景公。此外,另一句铭文写有“唯四年八月,初吉甲申”,应该对应的就是秦景公四年八月初的甲申日。由此,考古界目前统一的说法是,秦公一号大墓乃是秦景公之墓。
景公在位期间秦国已在雍城雄踞百年,国力日渐强大。在那个事死如事生的时代,按理说,景公墓中应该出土大量的珍宝重器。虽然墓中仍然发掘了3千多件文物,但青铜重器,大件器具都已经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了。连被称为墓葬铜墙铁壁的黄肠题凑都能攻破,不得不说古代的盗墓祖师爷们,功力了得啊。那么我们是不是就与景公墓中的文物无缘了呢?也不能这么说,事情在1992年出现了转机。
● 盗墓贼之墓
1992年5月,宝鸡市考古队在市区南郊的益门村,发现了两座春秋古墓,将其分别命名为M1,M2号墓。这两座古墓并不起眼,规格十分简陋,尤其2号墓,整个墓葬的面积不足3平方米,葬具只有一副棺椁。可是接下来的发掘让考古队员们又傻眼了。
两座古墓中陆续出土金器、玉器、铁器、料器等珍贵文物200多件。
其中金器最多,占到了半数以上。根据出土文物的样式和纹路,此墓也属于春秋时期的秦墓。可这么多黄金饰品怎么会出现在如此“寒酸”的墓葬中?这与墓主人的身份也太格格不入了。就在这时,考古队员们发现,从益门春秋墓中出土的器物,与秦公一号大墓中的出土文物十分相似。两座墓中都有出土金圆泡,金串珠,鸭首金带扣和鸟首形玉带钩的造型也如出一辙。
部分考古队员们大胆推测,益门春秋秦墓的墓主人该不会就是秦公一号大墓的盗墓贼吧?当然了,这只是一种猜测。
先秦时期,黄金器物的数量十分有限,不是王公贵族是不会将贵重的黄金制品作为随葬品的。而在益门春秋秦墓中出土的所有金器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有“秦剑之星”美誉的金柄铁剑了。金质的剑柄作镂空蟠螭纹和饕餮纹,镶嵌绿松石和料珠,其雕刻技术,镶嵌工艺让人叹为观止。
而这把金柄铁剑最有价值的还不是金,而是铁。要知道,金的熔点是1064℃,铜的熔点是1083℃,而铁的熔点为1535℃。 冶炼金属,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温度。在奴隶社会,人们所使用的燃料,大都是木材。木材燃烧的温度低,熔点高的金属根本不能融化,无法冶炼。相对来说,金和铜的熔点要比铁低很多。所以历史上也是先后冶炼出了金和铜 ,后冶炼出了铁。铁器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打开能源开发之门的标志。可见,昔日的秦国早已掌握了最先进的金属冶炼技术。
除此之外,益门春秋秦墓中还出土了9件料器,也就是用加颜料的玻璃制成的器皿或者工艺品。其中由近千颗珠子串成的黑色料珠串,绿色料珠串,和褐色料珠串,精美绝伦。深埋地下几千年,仍然光泽依旧。远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后来传遍欧洲大陆。最初人们认为中国的玻璃也是从西方传入的。
可是专家对益门春秋墓中料器鉴定后发现,这些料器使用的是铅钡玻璃, 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所以说先秦烧制玻璃的技术是自成系统发展而来,并非舶来品。木材的金属浇灌技术,冶铸技术,烧制玻璃的技术,先秦可谓是掌握了古时候罕见的各种黑科技。怪不得有传闻说,秦国统一天下,背后有外星人的神助攻。
秦公一号大墓的墓主秦景公,作为秦国的13代国君,在位期间将秦国势力不断地向中原地区推进,为日后秦始皇一统六国奠定了基础。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也占据了考古学上的五个之最,是迄今为止中国已被发掘的最大墓葬;主椁室的“黄肠题凑”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周、秦时代的最高等级葬具;椁室外侧的墓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墓中出土的石磬是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可以说秦景公墓葬的规模,以及黄肠题凑的棺椁都是按照周天子的等制来完成的。原来早在景公时期,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就已经把他们雄霸天下的野心刻在了骨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