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六百零八首《竹枝词九首(其二)》(刘禹锡)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四】

 竹枝词九首(其二)

【中唐·刘禹锡·乐府诗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拼音版

shān táo hóng huā mǎn shàng tou,shǔ jiāng chūn shuǐ pāi shān liú。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huā hóng yì shuāi shì láng yì,shuǐ liú wú xiàn shì nóng chóu。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作品介绍]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绝,可以看成是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这些作品从各个侧面表现夔州一带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及其风俗与风情,展现了巴蜀地区的节物风光与生活、生产、爱情与娱乐的场景风貌。这组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活泼,生动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注释]

⑴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们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⑵山桃:野桃。
⑶上头:山头,山顶。
⑷蜀(shǔ)江:河流的名称,今四川境内的江河。
⑸侬(nóng):方言,我。

  [译文]

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入仕以后,积极参加政治运动。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赏析

壹/

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其二
“山桃红花”一首,写一位深情女子在爱情受到挫折时的愁怨。这挫折乃是薄情郎的负心,这原是一个很古老的主题,而表现这个古老主题的这首小诗,其情景之浑化无迹,意境之高妙优美,却是罕见无比的。首两句,写女主人公所在之环境:山上桃花盛开,江中春水方涣,春意正浓。唯其如此,才触动了她的春思,进而引发了她的愁情。与此同时,山上盛开的桃花将见飘零,江间拍岸的碧水却悠悠无尽,这景象又为她的愁情提供了确切不过的表达形式,于是信手拈来,遂成下两句抒情语。旖旎的风光和内心的情愫,真可谓妙合无痕。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创作后不久便流传到长安、洛阳,成为流行的新歌词。其传唱时间甚久。据邵博《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可知《竹枝词》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

名家点评

宋人黄庭坚《山谷题跋》: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明人陆时雍《唐诗镜》:竹枝词俚而雅。
明人敖英《唐诗绝句类选》: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人黄生《唐诗摘钞》: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人毛先舒《诗辩坻》: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清人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人吴瑞荣《唐诗笺要》: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其一)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其二)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其六)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雨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其七)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佚名

赏析

贰/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佚名

赏析

叁/

这是一首摹拟民间情歌、抒发女性怨情的作品。诗中写的是一位女子与她的恋人经过一段短暂的热恋之后,很快发觉对方的情意冷淡下来,因而内心产生了郎意易衰、侬愁无限的哀怨。这哀怨一旦受到外界景观的触发,便借以倾吐出来。
        诗的头两句描绘女子眼前所见之景。高山上开满了火红的山桃花,山脚下,碧波浩荡的蜀江春水拍山流过。这里,红花碧水相映如画,一个“春”字,点明时间,使人想象桃花之红与江水之盛,景象确是十分美好。
        后两句写女子见景生情,触发了心中的哀怨。火红的山桃花,使女子联想到爱情的火焰,她想起自己的恋人当初对她的热恋; 盛碧绵长的江水,使女子联想到爱的柔情,她想到自己对恋人情意的纯洁与深厚持久。这样看来,山桃红花与蜀江春水,所唤起的女子的联想都应该是美好的; 但是,问题是这女子现实的爱情生活遭遇是,自己的情意未变,而曾经热恋她的男子已经开始对她冷淡或嫌弃,这给她的内心造成巨大创伤。郎意易衰,侬愁无限,这就是她对自己爱情生活的痛苦遭际的总结。她是带着这种感性认识来观看眼前的山桃花与蜀江水的,所以她的美好联想与回忆只能是昙花一现,瞬息即逝,随之而来的则是要把自己的痛苦感受与眼前的景观联系在一起,于是她进一步想到,山桃花虽红,春去即谢,而蜀江水却一年四季总是奔流不尽。这样一来,她心中先已感到的郎意易衰与眼前的花红易衰,侬愁无限与水流无限便完全合拍了。心中的哀怨找到了表达的媒介,感情的潮水找到了倾泻的闸门,她要唱,唱给山桃红花听,唱给蜀江春水听,唱给所有来往于山桃花盛开与蜀江水奔流的山水之间的人们听,谴责薄情的男子,倾诉女儿的怨愁,于是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形象而又寓意深婉的凄楚的诗句产生了。
        在封建社会里,广大妇女在政治、经济上不能独立,在婚姻爱情生活中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男子的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往往造成许多女子的终生不幸。所谓 “痴情女子负心汉”,应该说是那个时代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本诗所表达的女子的哀怨,正具有这种普遍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艺术表现。诗人巧妙地运用类比的手法,把自然界的景观与社会现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花红易衰比拟郎意易衰,以水流无限比拟侬愁无限,景与情达到了自然的交融。
        选取眼前习见之景,比拟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一定的爱憎,这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刘禹锡学习这种手法,获得了成功,使作品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佚名

赏析

肆/

这首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的。首二句“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写漫山遍野开着灿烂艳丽的桃花,山下一江浩淼的春水,正拍岸激流。如此鲜艳明媚的春光春水,我们的主人公却无心欣赏。她心事重重,满腹哀怨,也许是与情郎偶尔吵了一架,也许是正品尝着失恋的痛苦。正因为深深地沉湎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姑娘眼中所见的景物都染上可主观的印记。花虽美丽但容易凋谢,就像那位郎君的爱情一样;春水虽清碧但长流不尽,就好象自己的无穷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似脱口而出,清新自然。实际上却非常巧妙地运用比喻,将女子的担心与痴情摹写的微妙细腻,使本来没有具体形象的内心感情变得可触可感。读到这里,这位女子的苦闷与忐忑,已深深为人领悟。以落花流水写闺情本为词中常见,只是一般是取落花之有意、流水之无情,这首诗恰反其道而行之。以水写愁前有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都是震人心弦的名句。这首诗先写眼前景物,再借景抒情,采用的是民歌的一般套路,但由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读起来格外清新可人。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