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三)

书架上总有些被遗忘的书,我随手抽了一本名字陌生的,清朝人写的,叫做《安士全书》,我把他比作一本讲因果的故事书,好比《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宋宋郊、宋祁,兄弟同在太学。有僧相之曰:“小宋大魁天下,大宋不失科甲。”后春试毕,僧见大宋贺曰:“似曾活数百万生命者。”郊笑曰:“贫儒何力及此?”僧曰:“蠕动之物皆命也。”郊曰:“有蚁穴为暴雨所浸,吾编竹桥渡之。岂此是耶?”僧曰:“是矣。小宋今当大魁,公终不出其下。”及唱第,祁果状元。章献太后谓弟不可先兄,乃易郊第一,祁第十。始信僧言不谬。大家比较熟悉宋词里“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宋祁,故事说宋祁本是状元,但兄长宋郊因救了很多蚂蚁,改变了命数,变成了“大宋大魁天下,小宋不失科甲。”

书中文字让我有了联想。我小时候有段时间很喜欢踩蚂蚁,奶奶就告诉我一个关于蚂蚁与状元的故事,传说刘姓家族为蚂蚁免遭水淹而搭过一座桥,后来刘姓后代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总有一个黑点在自己的试卷上,细看是一只蚂蚁,多次轻拂,多次存在,刘姓后代好生奇怪,为何蚂蚁一直停留在试卷这个位置?当他又一次轻轻地将蚂蚁拂去时,大吃一惊,原来蚂蚁爬的这个字上少写一点,刘姓后代也由于添了这个点而高中了状元,成了一段佳话。我听得这个故事,会呆望着地上这些移动的黑点,脚步好久没有移动。

这个点着实会很有些艺术境界,远的的我能想到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里谈到书法“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是在谈点的速度与力度,很有艺术的张力。我不可能见到卫夫人的书法行笔和教育方法,但能知晓楷书之祖钟繇对其行笔气质的评价,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若树,穆若清风”;我更加知道其徒弟王羲之的书法意义,可以猜想卫夫人教王羲之写点的时候,一定是先让其感受高峰坠石,进入了审美境界后,方教这个点是怎么写的。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有关于点的故事,王献之小时学书法,想超过父亲,练习了很多,父亲看后,摇了摇头,随手提笔,就在儿子写的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个点。等到王献之把字拿给母亲郗璇看,郗氏看后,对着其“太”字叹息:“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王氏家族与郗氏家族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来头不小,所以才能请到家族世代工书的卫夫人来做家教,郗璇是“女中笔仙”,王羲之是“书圣”,王献之有“冠世”之名,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算在一起,开书法历史“二王”的路数体系。

关于点,近的可说日本的草间弥生,她是以画点而闻名世界的当代艺术家。她由于某种病态,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听障碍,她观看世界如隔了一层圆点状的网。她的母亲却鼓励她:要是你能把看到的圆点都画出来,那你的眼睛也就好了。似乎大艺术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家族家庭的教育及影响。此后,草间弥生拼命地画她看到的圆点,通过艺术释放自己的情绪,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病态。草间弥生曾说:地球也不过是百万个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点可算作美术元素中很简单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么一个点引发了传说,引发了艺术,引发了家庭教育。

艺术真的可以给人很多的路径,我又联想起了明代文氏家族也是艺术大家族,到了文徵明这一代官至翰林待诏,是吴门四家之一,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其大儿子文彭官国子监博士,工书画,尤精篆刻,小儿子文嘉,诗人、画家,侄子文伯仁画家,后辈中突出的就有诗人画家文元发,状元及第,书画家文震孟,藏书家文从鼎,文从简,到了清代初,书香门第后续还有书画家文点、文侦,世代传香,其中的小插曲是:大儿子文彭在书法上比不过父亲文徵明,在画工上也赶不上弟弟文嘉,家庭环境硬是把文彭塑造成了著名的篆刻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