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诸医家的16条脾胃论
1、《伤寒来苏集》说:“脾为五脏之母。”
2、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3、李东垣指出:“元气是决定健康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他在“脾胃论”中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4、李东垣说:“内伤病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气不足又是脾胃不损伤的结果。”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则生也。”
5、李东垣说:“脾胃一病,在上波及于肺,在下波及于下焦之肾,肺及脾胃虚,肾之脾胃虚。”叫土不生金,故创制升阳益胃汤。脾气不足(中气不足)神疲思睡。少气懒言,脾失运健,水湿不化,流注肠中,则大便溏薄,或先干后溏。脾失运健,水湿内生,则困脾,故形成腹胀。脾胃相表里,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功能失职,故纳呆食少。脾虚日久,营血内虚,而气血两虚。脾虚气血不足,肌肤失气血之濡养温照,则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6、刘完素(刘河间)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
7、喻昌说:“以理大剂运转脾阳,胸中大气因之得升举。”
8、吴崑说: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百骸皆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渐赢弱矣,故治杂症者,益以脾胃为主。脾胃有五脏之母说。
9、黄文东说:“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治疗不当,容易积虚成损,所以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且忌妄施苦寒克伐,或进大剂腻补。”
10、皇甫谧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肌;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热有寒。饮食不下,阻塞不通,邪在胃腕。邪在上腕,则抑而下之;邪在下腕,则散而去之。
11、“内经”认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生肉,肉生肺。”“脾胃虚损,不能滋养肺气,叫做土不生金。”心肾虚衰,肾水不能上升,或心火不能下降,势必引起气血失调。因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气血虚衰,精神萎靡不振,故但欲寐。
12、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已败,百药难施。”
13、医籍曰:“饥不能食嘈杂,为痰内阻。多食易饥,形肉反瘦,为胃火内炽中消。能食善胀,为胃强脾弱。”
14、医籍曰:脾阴虚(胃阴虚)主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津,甚则干呕,呃逆,脉细数。分析由于脾胃虚,饮食衰少,不能化生经微阴液来源渐竭,或虚火扰动,浊伤脾胃之阴,故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脉细数等。虚劳后期,且见舌干少津,干呕呃逆,乃是阴液枯凅,胃气垂绝的危侯。脾为湿土,恶湿而喜燥,胃为燥土,恶燥而喜润;脾气以升为顺,胃气为降为顺;两则相辅相成。
15、医籍曰:赵绍琴用升降散,符合病机,无伤正之弊。若病情危重,身体虚弱,若邪实为主,不可攻伐太过,免伤正气,与病无益,不可速决,只宜缓图。不可因虚(正虚)而纯用补剂。否则,瘀痰胶结更甚。
16、黄元御的“脾胃论”说:人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气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气,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气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肝随脾升,肝气升血流畅,脾气升,肝肾就不会有病,有点病对证吃药很快能好。胆随胃降,胃气降,心肺胆气都降,这样,胆肺心不容易有病。肝血流畅,心脏有充足的血液供养,脾能上清,胃能降浊,肺气降气顺畅。正常下降,这样,心气在下,肾气在上,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心肾相交,水火济济。胃能吃,脾能消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小肠,糟泊排送到大肠,营养人体百骸五脏,肺气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人。
▍声明:
○ 本文涉及方药请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