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斋主人:永不能尘封的红色历史——拼合涧泉先生的革命人生
涧泉先生是我的曾祖父,岁贡张为霖的长孙。先生名炳文,字其皇,涧泉是其号。光绪十五年,先生出生于黄梅西乡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克绍书香。读书和教书,是先生留给世人最主要的形象。但是,先生于黄梅近代革命之作为,却已是知之者鲜矣。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里,我想为曾祖父涧泉先生写点什么。因为,红色历史永不能尘封,红色基因要永远传承下去。为此,我有责任将先生革命人生的碎片拼合起来,形成一幅稍完整的画图,让后人时常观瞻。
关于曾祖父涧泉先生的人生,在我们这一代,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了,或者是一些历史场景的记忆。而这些零碎片段和历史场景,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祖辈与父辈们的口传,在官方文献中找不到只言片语。也正如此,早些年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先生写点什么。因为,只有用文字记载下来,才不至于让这些历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永远地尘封,亦或者让人们对其于黄梅近代革命历史之作为的质疑随之消弥。
涧泉先生,不仅仅是一个读书人,他更是一个有着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的读书人。先生的祖父张为霖即雨亭先生,平生为族人、乡邻排难解纷,深受人民爱戴。先生继承了家学,也继承了祖辈的高尚精神。光绪三十二年,先生才十七岁,而这一年,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灾难之年。先生的父亲于正月去世,叔父及祖父在七月相继亡故,其母与祖母,早年就已离世。此时,先生便成了孤儿。家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此时竟如此相似!家国虽罹难,先生志更坚。余下的岁月里,先生一直积极地探索着家国强盛之道,并用自己的言行为之奋斗终生。
初中三年级暑假的一天,我第一次阅读了曾祖父为续修《张氏宗谱》所写的序言。当时,我激动不已。这篇序言的写作时间,是民国六年。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是曾祖父对三民主义及“五族一家”思想的称赞。读了这些文字,能感知到曾祖父的革命精神。若是封建腐朽势力,怎么会拥护三民主义呢?又怎么会称赞五族一家的新思想呢?
蔡琼,出生于我们村对面的蔡湾村。少年时期,受教于我曾祖父涧泉先生,其革命思想的火种,是在学生时代点燃的。一路上,黄梅许多有着进步思想、革命信念的教师,为国家和党培养了许多革命志士。而我曾祖父涧泉先生,就是这些教师中的一员。
大姑奶在世的时候,曾多次和我说起她小时候家中过年的情景。每年正月初,曾祖父的学生都会来给他拜年。学生们身穿军装,列队整齐来到家中。当时的大姑奶年纪尚小,见许多身穿军装的人,十分害怕,赶紧躲起来。曾祖父笑对大姑奶说:“莫怕,不碍事”。见父亲发话了,而这些穿军装的人又没有恶意,大姑奶便放心了。关于这个现象,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民国时期的学生是有学生服,但是学生服就等同于军装吗?如果只是学生服,大姑奶肯定不会害怕,更不至于吓得躲起来。
后来,我在黄梅教育志里找到了答案。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黄梅县政府训令:自本年起,初级中学,以童子军为必修课。由此可以断定,当年来家中给曾祖父拜年的是受教的童子军。我曾祖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过塾师,小学及初级中学教员。自民国二十三年开始,至其去世前,在初级中学教授童子军共四年。
关于童子军的来历,简要叙述一下。1912年2月25日,严家麟武昌文华书院创童子军,其后流播渐远,为各地所仿效。民国时期的童子军教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各地自主创办时期(1912—1926年);二、中国国民党领导时期(1926-1934年);三、中国童子军总会领导时期(1935-1949年)。北京的童子军教育最初创设于清华学校,时在1917年,不久,京师学务局颁发《京师童子军办法》,统一指导京师地区的童子军运动。由此可见,童子军与教育是紧密关联的。
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月,黄梅县成立了青年战时服务团,开展宣传抗日救亡活动。青年战时服务团的主要成员,是黄梅县中学学生。四月,被迫解散。八月二日,日寇攻陷黄梅。正因为曾祖父带领学生开展宣传抗日救亡活动,才遭致敌人的悬赏捉拿。
民国二十七年六月,黄梅县立初级中学学生被迫分散,加之曾祖父病重,于是便回家修养。日寇攻陷黄梅,残酷屠杀抗日力量,曾祖父被悬赏,成为敌人捉拿的要员。九月二十七日去世后,因时局动荡,且先生是被悬赏之人,于是丧事简办,停厝于村口北面荒地。刚停厝完毕,日寇即进村搜寻,发现人已去世,便作罢。关于悬赏和日寇进村搜寻的事,这是很多人传下来的。如果不是抗日主要领头人,怎么会被悬赏呢?又如何招致日寇进村搜寻呢?
先生毕生教书育人,后来投身革命,为革命奋斗至死不渝,其精神可歌可泣。然而,为何地方文献只字不提?我想主要原因有几点:一、黄梅儿女为了革命,奉献毕生精力甚至是奉献了生命的太多了,言之不尽,书之不竭,而涧泉先生只是其中一员;二、涧泉先生去世的时间太早了,距离解放后整理革命史料的时间跨度很长,除了极为重要的内容保留了下来,其他事迹丢失太多了;三、解放后,我们家因成分问题,全家没有发言权,更不敢争取政治荣光。
青史有无芳名,并不重要。在后代心中留下光辉、伟大的形象,才是最重要的。始终具有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心系人民的精神,是先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每每回想起曾祖父涧泉先生革命人生的碎片和历史情景,则令我们这些后裔倍有无上荣光。有些历史,永不能尘封,该将它拼合起来,储存起来,以激励后人做一个有益于家国的人!
浣斋主人
辛丑三月廿四日于武昌
作者:浣斋主人,原名张虎,黄梅濯港人,定居武汉。从事规划设计工作,高级工程师。喜好历史文化、民俗方言研究及诗词、文学创作。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