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家邦万代崇——《论语》悟读【343】
长征气概千秋敬,仁德家邦万代崇。
《论语》第十四篇第十七章: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公子纠的家臣)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悟读】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的德行,恰如一个人的名节,宁肯丢命,不可失节。
召忽、管仲皆为公子纠的家臣或师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殉节,管仲却由鲍叔牙举荐,被齐桓公重用。
夫子一贯主张“事君以忠”。公子纠被杀了,管仲却没有死,不仅如此,他还归服了其主之政敌,做了宰相,如此行为当属对主之不忠。但夫子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对于管仲是否属仁,子贡亦有此疑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假如没有管仲,我们还是野人,夫子高度评价管仲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
这里涉及到仁德评估的一个标准问题。对于仁德,《论语》之中多次阐述,在夫子看来,忠与不忠,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出对家邦有益之功业,方能称得上仁德,此仁德之最高层次。
在仁德方面,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何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境界,或是最好的一种注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