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人物——张守珪(唐朝名将)

张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宝,唐代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 唐朝名将。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渡过的,长期戍边,戎马倥偬,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其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由于战功卓越,累官至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南阳郡开国公。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他多次与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作战,是抵御北方入侵的著名戍边将领,且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立下赫赫战功,对开创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之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少年得志张守珪早年跟随父辈流落边塞,自幼天资聪颖,生得高大魁伟,仪表俊堂;又性格豪爽大气,充满正气义感,善奔骑精猎射。青年时期,他在郭虔瑾的部下任职,曾在北庭镇与突厥侵略者作战。有一次他奉命领兵援救,在半路上与敌军相遇,其身先士卒,奋力苦战,杀敌千余人,生擒敌军统领一人。因骁勇善战,颇为当地州府官吏的重视。因功升迁开元初,在瓜州平乐府任别将,后随从北庭都护府右饶卫将军郭虔瑾门下镇守北庭。当时吐蕃、突厥、契丹等部族屡犯北庭、瓜州一带,虔瑾派张守珪入京奏事,他向朝廷-,面陈利害,自请领兵,从蒲昌、轮台两翼进攻,又一次击败了突厥军的入侵,在每次战斗中由于发挥了独立作战的组织指挥才能而攻必克,因功特加济南将军。不久之后,他调往幽州良社府任果毅,受到幽州刺史卢齐卿的敬重。后又因战功升为左金吾员外将军、建康军使。累败吐蕃开元十五年(727年),吐蕃进掠河西地区,攻陷瓜州。为了扭转战局,抵御吐蕃入侵,玄宗调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张守珪接到任命后带少数亲兵往瓜州上任,时值吐蕃军队撤离不久,瓜州城劫掠之余残破不堪,而吐蕃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形势非常严峻。时不我待,张守珪马上组织留存的军民修筑州城,但刚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吐蕃军队突然驰临城下。城中军民见状,相顾失色,仓猝临敌,均无斗志。但张守珪却非常冷静,他先布置军民固守,之后命人在城上摆酒席,歌舞作乐,会集将士饮宴。这时吐蕃已把瓜州城团团围住,见城上唐军饮酒作乐,全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一时摸不着头脑,迟疑观望半晌,不敢贸然攻城而退。张守珪在城上见吐蕃退去,立刻命军士追击,此时吐蕃兵并无斗志,大败逃奔。战后,张守珪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宣威将军、左领卫率。朝廷为了加强对吐蕃的防御,又特置瓜州都督府,以张守珪为都督。开元十六年(728年),吐蕃大将悉末朗领兵进攻唐瓜州,被张守珪所败。战后张守珪被封为右羽林将军、兼鄯州都督、持节陇右经略节度使。开元十七年(729年),为了打击吐蕃,瓜州都督张守珪与沙州刺史贾师顺各率所部兵马向吐番大同军发起突然袭击。由于行动突然,吐蕃军毫无防范,唐军大获全胜。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遣使致书求和。平定契丹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遂下令进调张守珪移镇幽州,迁任幽州节度使。当时活动于幽州东北部的契丹、奚势力强大,尤其契丹牙官可突干有勇有谋,经常侵唐边境,以前幽州长史赵含章、薛楚玉等人,对可突干的进攻都无能为力。张守珪到任后,整顿军政,激励将士,伺机主动出击契丹,频频取得胜利。诏封张守珪兼御史中丞,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及河北采访处置使。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对张守珪非常害怕,他们感到在战场上取胜无望,于是改变策略遣使诈降,以求一逞。但他们的计谋被张守珪识破,张守珪将计就计派部将王悔去屈剌营帐商量受降事宜。屈剌并无降意,想杀死王悔。王悔早有警惕,时值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成隙,王悔利用矛盾,劝诱李过折斩屈剌和可突干。之后,王悔率李过折及契丹余部归降唐朝。张守珪受降后,率军北出至紫蒙川检阅军队,宴赏将士,并将屈剌、可突干的斩首送往东都,悬挂在天津桥的南门。功勋卓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守珪奉命亲往东都献捷,被以“藉田”吉礼会见结束后,还下令准许臣民会聚饮酒为乐,并让张守珪回宗庙饮酒庆功祝捷。玄宗亲自赋诗推崇偏爱他,被封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并赐予金银彩绸等奖赏。他的两个儿子因此授予官职,并在幽州为张守珪立碑记功。晚节不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部将赵堪等人假借张守珪之名,令平卢军使乌知义截击契丹、奚余众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部将假传诏命导致了这次败绩,本以惨痛教训引以为鉴,重整军威,以利再战。但张守珪好大喜功,隐瞒败绩而谎报军情,事实泄漏后玄宗派遣内常侍牛仙童前往幽州查考实情。张守珪用重金厚礼赂贿皇上派来的使者,还-疏奏跟以前一样的实情辩解。后来牛仙童因为受赃一事被人发觉,张守珪以旧功减罪,被贬为括州刺史。开元二十八年五月六日(740年6月4日),在括州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赠凉州都督。同年葬于洛阳北邙山。长辈曾祖:张迁,朝散大夫、金州长史。祖父:张才,同州济北府折冲都尉。父亲:张义福,京兆府常保府折冲都尉,赠蔚州刺史。妻妾陈尚仙。兄弟弟张守琦,左骁卫将军。弟张守瑜,金吾将军。子女嗣子:张献通,朝散大夫、殿中丞。子:张献诚,兴元节度使。旁系宗亲侄子:张献甫,弟弟张守琦之子,兴元节度使。侄子:张献恭,弟弟张守瑜之子,兴元节度使。同年(公元684年)出生的名人:

唐中宗永泰公主李仙蕙 (684~701)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唐中宗安乐公主李裹儿 (684~710) 唐朝唐中宗李显最小女 陕西省西安新城区

高力士 (684~762) 中国古代十大太监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

萧衡 (684~752) 山东省临沂兰陵县+ 更多公元684年出生的名人》同年(公元740年)去世的名人:

杨思勖 (659~740)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

卢鸿一 (?~740)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

杜暹 (?~740) 唐朝宰相 河南省濮阳市

孟浩然 (689~740) 唐朝诗人,仙宗十友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

张九龄 (678~740) 广东古八贤,南粤先贤,唐朝宰相,唐朝诗人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

李尚隐 (666~740) 陕西省西安+ 更多公元740年去世的名人》

(0)

相关推荐

  • 南诏国的成立与吐蕃的关系

    (日本)藤泽义美著 吴彦金伟译 前言 南诏国是晚唐后半期以今云南地区为中心建立起的一个王国.传说细奴罗为王统的初代,他是大理盆地南部蒙化县一带的蒙姓部族的酋长.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前后,细奴罗作 ...

  • 唐明皇李隆基的“开元之治”,都做了些啥事 |隋唐史话连载10

    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连载10(点击看上篇),欢迎收看.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在皇族内部争夺权力的同时,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都很严重,大江南北不断出现小股农民暴动,吐蕃.契丹. ...

  • 唐朝历史人物——张文瓘(唐朝宰相)

    张文瓘 (606年-678年) 字稚圭,唐代魏州昌乐(今南乐县)人.生于隋大业二年,卒于唐仪凤三年.幼年丧父,及长,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多智谋政德. 唐贞观年间,张文瑾以明经得第,任并州参军,甚得并州 ...

  • 唐朝历史人物——尉迟恭(唐朝名将)

    尉迟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人.青年时以勇武闻名乡里,参加了刘武周起义军,并和宋金刚率军南下,陷唐晋阳.浍州,大败李渊军队,俘虏了永安王李孝基及独孤怀恩.唐俭.于均.齐世良 ...

  • 唐朝历史人物——张公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曾在唐与- 厥的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门之变中辅佐了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张公谨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 ...

  • 唐朝历史人物——唐休璟(唐朝宰相,十七史百将传)

    唐休璟(627年-712年),名璿,字休璟,以字行,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唐朝宰相.名将.唐休璟早年以明经擢第,历任营州户曹.丰州司马.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卫尉卿.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等 ...

  • 唐朝历史人物——陆象先(唐朝宰相)

    陆象先(665年-736年),原名景初,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朝宰相,尚书左丞陆元方之子.陆象先早年历任扬州参军.洛阳县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中书侍郎,并在太平公主的举荐下担任宰相.但他始终 ...

  • 唐朝历史人物——陆元方(唐朝宰相)

    陆元方(639-701),字希仲,今江苏苏州人.唐代大臣.历官监察御史.武则天朝殿中侍御史.凤阁舍人.长寿二年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贬绥州刺史,后复相,仕至文昌左丞,临终尽焚草奏.陆元方字希 ...

  • 唐朝历史人物——韦珪(唐太宗李世民韦贵妃)

    韦珪(597-665年),字泽,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唐太宗后妃. 初嫁隋朝民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生下定襄县主.武德四年,再嫁唐太宗李世民,生皇十子纪王李慎.皇十二女临川公主李孟姜.贞观元年, ...

  • 唐朝历史人物——李光弼(中国唐朝名将)

    李光弼(公元708年-764年),契丹族,盛唐后期著名少数民族大将,他戎马倥偬四十余年,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李光弼祖先是契丹族部落首领,世居营州柳城(今辽宁 ...

  • 唐朝历史人物——王晙(唐朝宰相、名将)

    王晙(653年-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唐朝宰相.名将. 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