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教你的一门本事:分辨自己应该怎样补肾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天气:晴
01
中医真的是一门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的学问。
“凡遇六辛年,涸流之纪,岁水不及,湿乃盛行,民病肿满身重,濡泄寒疡,腰、腘、股、膝痛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肾气不行。为木所复,则反面色时变,筋骨并臂肉瞤瘈,目视荒荒,肌肉胗发,热并膈中,痛于心腹。”
这是900年前一个叫陈言医家依据《内经》,对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六个年份中人们身体表现的概括。
如果你愿意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情况绝对具有统计学意义。
比如说,身体感觉沉重,腹部胀满,易发疮疡,腰股疼痛,下肢行动不便,烦闷抑郁,两足痿软,脚底、足背疼痛。
又比如说,人们面色变得萎黄无光泽,筋骨拘挛疼痛,肌肉抽搐,两眼昏花,视物不清,容易发风疹,胸膈雍滞而烦闷,心腹疼痛等。
事实上,这些病证在我本人的身边都有发生,且均是在辛丑年出现的。
02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开篇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即“凡遇六辛年,涸流之纪,岁水不及,湿乃盛行”。
辛年的主基调就是“涸流”,也就是所谓的“水不及”。
根据《内经·素问》的《气交变大论》,水不及的年份,土湿就会流行。于是就有了身体沉重、腹部胀满等情况。
又因为土太过,那么木就会来与之抗衡,于是就有了面色萎黄,视物不清等症状。
上述关系中,水与土的关系源于其强弱对比,土与木的关系产生自五行间的制克关系。
但必须要明确的是,不管土湿盛行还是风木肆虐,其根本原因还是肾水不及。
于是,我们便有了应对辛丑年的疾病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补肾。
03
那么,肾应该怎么补呢?
中医的“玄”点,就在于因人而异,不是血压高就吃利尿药,血糖高就二甲双胍。
从这个角度讲,中医似乎更“科学”。
对于肾虚的问题,基本着眼点可以有三种:一是肾阴虚,一是肾阳虚,还有一个就是阴阳两虚。
说到这儿,阴阳再次成为难以跨越的问题。想成为合格中医的基本功,就是懂阴阳。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次次通过各种现象解释观想阴阳的原因。
反过来说,用肾阴和肾阳这对概念理解阴阳,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肾阳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即气化过程,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并使之转化为能量,使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加快,热量增加,精神振奋;
肾阴则抑制或减缓人体的过度的新陈代谢过程,使精血津液转化为能量减少,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进程减慢,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聚成形而化为精血津液,精神也趋于宁静内守。
简单理解,属阳的负责推动、提供能量、趋于无形,属阴的负责抑制、敛守凝聚、趋于有形。
从这一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推断出,肾阴虚和肾阳虚的主要症状有什么不同。
肾阴虚的主要症状有﹕腰膝部位酸痛,头晕或耳鸣,听力下降,口干咽燥,烦热,手足掌心发热,晚上出汗,大便乾结,男子遗精。脉搏细弱无力或脉搏细弱快速。舌体红,舌苔少。
肾阳虚的主要症状有﹕腰膝部位酸痛或疼痛寒冷,畏寒,四肢冰冷,精神萎靡,小便不顺畅或失禁遗尿,男子性功能下降,更可有阳萎,女子不能怀孕,有时还出现水肿。脉搏细弱或要重按才能触到细弱的脉搏。舌体胖大,有白色舌苔。
再概括一下,肾阴虚者,往往有阴虚火旺症状。肾阳虚者,往往有阳虚而寒的症状。
南怀瑾老师曾经说:“我们不希望看到奸臣,也不希望看到忠臣,这话怎么说呢?我们晓得文天祥是忠臣,岳飞也是忠臣,但是我们不希望国家遭遇到他们当时那样的时代。”
这句话中其实也藏着阴阳。
如果你是世界上最忠诚的那个人,那么你看到的都是小人;如果你是最无私的,那么世界上都是自私的人。
只有一个没有“忠臣”的时代,才是平安祥和的。
这就是:阴虚,你会看到热象;阳虚,就会有寒症。
而从疾病的发展进程看,不管阴虚还是阳虚,阴虚会及阳,阳虚可及阴,所以都可能转化为阴阳两虚。
那么阴虚和阳虚又是如何导致的呢?
阳虚,“或由其用心过度,亏损肾阳;或由饮食伤中,损及脾胃;或有房劳过度,亏损肾阳。”
阴虚,“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
知道了这些,你就明白平日里对肾的养生之道啦。
04
好了,说了这么多,你大概率可以看清楚自己是啥虚了。
我们开始开药啦~
补阴大法很简单,六味地黄是标配。
这种人人都知道的成药,必定得到了很多很多医家的认可。
方用熟地、萸肉、山药“三补”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然全用滋补,有守无走,有碍药力吸收,于是用泽泻、丹皮、茯苓“三泻”肾浊、肝火、脾湿。
甚是妙哉!
与之相对用于补阳的,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
只是在这六位药的基础之上,加了附子和肉桂。
稍微接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这两味,是扶阳大法之要药。附子温阳,肉桂把火引向命门。
那为什么不是单独用阳药,而是必须加上补阴的药呢?
因为补阳而不顾阴,则阳无以附。阴中求阳,才能生化无穷。
这也能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我又跑题了,哈哈~
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