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持和方丈,二者有何区别?别再傻傻分不清楚了!
在古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是为“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每一个团体都需要一个领头人,来整合团体资源和意志,才能形成共力,从而事半功倍,进而高效地完成一个目标。
而这个领头人,放在封建王朝就是皇帝,放在封建家族就是族长,放在公司就是董事长、总经理等。那么如果放到道观或者僧庙之中,那又是什么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是“住持”,可能会说是“方丈”,事实上,住持跟方丈的确都是道庙当中某个方面的领头人,存在一定的重合度,但其中还是有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分的。
词源不同
“住持”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自东汉开始,佛教就开始传入了我国,并且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此后延续一千多年,成为了我国文化的根源之一,也就是“儒释道”中的“释”。
而佛教在我国传承如此之久,自然也跟我国文化相结合,衍生出来了新的佛教词汇。而“住持”就是其中之一。其实“住持”一词,在最开始的中国佛教当中是没有的。
根据《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记载:“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摩至……未有住持之名……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
也就是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400多年的时间里,都一直没有“住持”这个概念,佛教子弟之间的组织度不高,传播力度也不大。
直到魏晋南北朝末期,佛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设置了“住持”一职,作为一个佛庙之中的管理者,将佛教更加系统地组织起来,而这也是为何佛教在隋唐时期能够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而之所以取名为“住持”的原因,是因为“住持”意味着久住和掌持,首先这个佛庙的领导者必须是一个居住在佛庙之中足够久,足够老的高僧,才能够把持和领导整个佛寺,古人将这两个字合起来,就很清晰地说明了“住持”这个职务的含义,而住持也就如此在佛教之中出现了。
而“方丈”一词则不同,这个词语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意思指的其实是跟蓬莱一样的仙山,本身跟佛教是不搭边的。但是后来佛教进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影响和同化。
随着住持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住持也被视作比较神圣的存在,而住持的居所也就有了新的名字,正是“方丈”一词,用以凸显住持的神圣地位。后来“方丈”被这样使用多了之后,就直接引申为了跟住持意思相近的词语。
等到后来道教兴起之后,道教也吸纳了佛教当中“住持”和“方丈”的称呼,在道观之中其意思完全对应佛庙。因此,跟人们的普遍印象中,认为住持跟方丈都是佛教称呼不同,其实在道教当中,也同样使用着“住持”和“方丈”两个词汇。
从上面的词源来看,方丈刚刚作为佛教职务的称呼,其实是跟住持完全混用的。但是如此混用会给人带来误解,到底住持是老大还是方丈是老大呢?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佛教之中就开始慢慢将住持跟方丈区分开来,而道教也对住持跟方丈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解释和区分,并且在佛教跟道教之中都是同样使用的。
《三乘经要》中记载: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师,演龙门之正法,撑苦海之慈航,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非有道之师,不可立也。
这段解释,就很明显地将住持跟方丈区分了开来。住持最主要的职务,是管理一个寺庙的运行,对于修行的水平要求相对不高。而方丈必须是得道高僧,对教义有深刻的认知研究,并且有足够大的功绩才能当上,主要的精力也不在具体的管理上,而是在于开坛传戒,教化弟子上。
因此,从任职的难易度来看,住持比起方丈是更加简单的,因此从权力上来看,方丈也是比住持更高一个等级的。
住持就是一个寺庙中的管理者,而方丈则是整个佛教或者道教的脸面,每一个方丈的出现,都要经过三坛大戒的严格删选,水平较高的方丈,甚至还会得到皇族接见,拥有官方背景。
以上两点,就是住持跟方丈两个词和两个职务的不同之处。
佛教和道教作为我国文化的三大根本之二,研究二者的文化和架构是十分有必要的。
比如方丈和住持的出现及区分,就是一个文化融合、组织系统化、分工明确化的过程,从方丈和住持两个词汇的变化,我们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华文明的发展和演进,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