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聊聊」
今天朋友发给我知名公号“海边西塞罗”写盖茨离婚的那篇文章,我看了后发现诸多文章立意我无法赞同。作为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并对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有些了解的人,我个人认为我一直非常尊敬的“西塞罗”前辈依然在用中式思维解读西方世界,以下为个人浅见。推荐给我的朋友说:我没有全篇认可他的观点,但他有些语句很能戳中我们普通人的神经,比如说爱情是三种情感的打包需求;比如关于不同阶层对爱情的态度。𝟙 首先我们知道: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会有差异,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的价值观,那差别就更大了“西塞罗”说,一个人处于赤贫、小康、财务自由甚至更高阶段时,对爱情和婚姻的定义会不同。赤贫的时候有个伴就不错了,顾不上想什么爱不爱情;小康了就希望婚姻中有爱情,这个爱情是“我能看上她,她也能看上我,彼此财产、家室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些要素”;接着向财务自由挺进时,“之前束缚平民择偶的那些枷锁逐次打开,你可以自由选择你喜欢的人了”;最后到手握财富阶层跃步时,爱情观又会发生变化。这段文字描绘的是我们身边真实而普遍的社会现象,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用这些现象作论据来推测美国人比尔∙盖茨的离婚真相,首先需要证明这也是美国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也没生活在美国,我在英国。若说到价值观,以及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我认为美国人恐怕还是会跟英国人更接近一些。就我在英国生活十多年的所见所感,我没觉得英国人在爱情上有这么多的束缚。“门当户对”是所有国家恋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参考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如果说实现财务自由、或者接近财务自由才能“自由选择你喜欢的人”,那我怀疑西方的青年里有几个可以实现这“爱情自由”?不只东方,西方世界也存在豪门联姻的普遍现象,但是相较东方,西方的婚恋多元化也可以从王室娶民女,公主下嫁普通人看出端倪。英国王室就是绝佳的例子,凯特王妃、梅根王妃。这在疯女胡安娜的时代是不可能想象的,那个时代的欧洲诸国有一个约定俗成——国王的爱情属于国家。不仅如此,整个王室的爱情都是属于国家的,王子公主很小就被订下婚约,并随着各国关系的变动不停更改。但在新时代,王室都与时俱进了,我们更没必要拿几百年前的现象解读现在的故事。其实这半年多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许多写手在讨论西方问题时,动用的论据和思维依旧是中式的。比如欧洲的难民危机问题,大批难民涌入,消耗着西欧各国纳税人的钱,并频频发生袭击事件。记得咱们国内讨论是否开放移民时,网上几乎一边倒地反对,更别说接纳难民了,那连讨论都不用讨论。但是在西方国家里有许多“圣母”,他们挂心难民,并尽自己努力帮助他们来到自己的国家。“没有人是非法的,爱所有人类,欢迎你们来与我们在一起”我在此不是想说谁对谁错,更遑论道德评价,我只是想指出不同文化、环境、收入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差异很大。英国也有人站到英国东南角的多佛尔大海里,举着大字板反对政府接纳难民,但多数人对难民的态度还是很包容、同情的。我有一位英国朋友,她前年加读了一个硕士。我们惯常会觉得,加一层学历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她的动机很单纯:为了学习相关知识,好全职在难民机构工作(她本来是位教师)。
说到这再插一句,我同事读硕士也不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不还窝在我这小破公司,单纯因为她喜欢中国文化,想进一步学习。
我有位朋友说过一句很狠的话,他说:等将来欧洲全绿了,他们的后代都去为mxx生孩子,看他们后不后悔。我想他们不会后悔,因为他们在意的,是此刻的自己必须遵循内心的价值观。至于子孙后代……那是中国人最爱操心的事情。所以我说,不能用一个环境下的现象和思维,去推论另一个社会发生的事情。
𝟚 爱情是普世的,选择爱情的方式各有不同
如果说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都能有同感的,当然是爱情。“西塞罗”前辈说,“在现在社会里,钱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阶层,进而不同的阶层会有不同的世界观,所以阶层每跃迁一次,爱情都要遭遇一次生死考验。”之后他推测,比尔∙盖茨与夫人一直在假装和常人一样夫妻恩爱。这个推测是不成立的——没有任何一个旁观者能证明盖茨夫妻一直在假装恩爱吧,咱毕竟又不是住人家家里。27年啊!这装起来,也着实够累。何况,盖茨在结婚的时候已经是超级大富豪,并非是婚后才实现阶级跃层。我重点想讨论的是,“西塞罗”的“每个阶层有不同爱情定义”的这个观点。这边“西塞罗”前辈在说着“不同阶层的爱情与婚姻不同”,那边美国《时代杂志》找来个婚姻治疗师讨论为啥像盖茨夫妇这种老夫老妻会离婚。
他们并没有只针对富豪进行讨论,而是延伸到整个社会。他们详细的讨论了现今美国老年人离婚越来越多的情况,在他们看来,这是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高阶层”才会发生的现象。“西塞罗”前辈应该也意识到了阶层之间的共通性,他根据比尔盖茨生命里的三个女人定义了爱情:一个导师、一个生活伙伴、一个情欲伙伴,然后说“一般人,无论男女,往往会试图在同一个异性身上找齐这三种特质”,接着他给出了爱情的定义——“它也许只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为了节省资源而进行的一种’情感打包’。”仿佛是别无选择,才只能将这多种需求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不过呢,“西塞罗”老师当然是个严谨的人,他接着还是找出了富豪阶层跟我们普通人的不同,就是比尔∙盖茨不需要打包,他可以在三个人身上玩“分布式爱情”。关于盖茨那些桃色事件的真假,我下一段再说,我们先来聊两句爱情。现代社会压力太大,遇见那个对的人太难;有幸遇见后又面临更多的压力,在事业、家庭、金钱的夹缝中勉力维系。但人们为拥有的爱情或没有的爱情而苦恼,不恰恰说明爱情是人一种本能的追求?跟阶层有什么关系?爱情的吸引从来没有道理,这不是阶层高低就可以免疫的。即使一个困苦的庄稼汉子,也会有最朴素的情感。按“西塞罗”前辈所说,比尔∙盖茨的择妻是选择合作伙伴。但这时出现一个问题,在普通富豪结婚都会签婚前协议的时代,一个选择“合作伙伴”而非妻子的超级富豪,居然没有做这件事。比尔∙盖茨从1987年就登上了福布斯富豪榜,而和梅琳达结婚是在1994年,精明如盖茨,选择“合作伙伴”结婚居然不签婚前财产协议?所以相比“选择合作伙伴”这种猜测,我更倾向于猜测盖茨是爱梅琳达的。更不是只有财务自由的人,才有资格享受爱情。“西塞罗”前辈的通篇看下来,都是在讲盖茨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什么样的生活。可是,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是谁提出的离婚啊,除了当事人根本没有人知道他们离婚的确切原因,也许是梅琳达要离婚呢?其实我们不是一个习惯讨论爱情的民族,多数时候我们更愿意讨论欲望,而也有非常非常多的人把欲望当爱情,以至于我们对那种用解读欲望的角度去解读爱情的文章反而接受度更高。去年Papi酱讲她内心的重要性排序:自己、爱人、孩子、父母,惹来一阵喧哗。我们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父母与孩子哪个放前面都可以,但爱人?这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我曾跟闺蜜开玩笑说,许多中国男人不懂爱情,也体会不到爱情的美好。但这不是他们的错,因为他们被千古以来的孝道、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捆绑住了,还有就是大男人不能儿女情长,要建功立业,一句话,加在男人身上的束缚太多了。当然,女人的束缚只多不少。
𝟛 身为一个历史题材的写手,查证资料是最基本的素养
我想很多人都会好奇,到底盖茨的“桃色事件”是不是真的?首先呢,前女友的事情是真的,这个我找到了1997年的《时代杂志》(TIME)上的原文:
我看了许多讲这事的媒体,包括Foxbusiness,还有英国的独立报、每日邮报等,都是说来源于这篇1997年的文章《寻找真正的比尔∙盖茨》。
再插句题外话,英国媒体写这事的都是平时爱搞噱头的小报,正经大报没一个提的。
里面写到盖茨在求婚前的确询问了前女友Ann Winblad的意见,他也的确跟妻子谈妥了可以每年跟Ann Winblad度过一个周末。文章里写的是“骑沙丘越野车,玩滑翔和在沙滩上散步”,当然信不信全凭读者个人。但不知怎地,版本就变成了盖茨在婚宴后跟妻子郑重协议了这件事,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的事实是,前面也说了,俩人并无婚前协议。还有关于盖茨仔细演算后才决定结婚的事,实在是过度解读了。盖茨曾在一块白板上写出结婚的优点和缺点,这种行为,顶多是有点儿恐婚吧,跟精心算计这种猜测差太远了,他要精心算计的话,一定会优先考虑婚前财产协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