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回顾 | 名家医方的变化与应用漫谈
王均宁,医学博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重点学科方剂学科带头人,国家卫健委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传承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方剂学》精品课程负责人,中医方药学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主编,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方剂学》课程联盟理事。主要从事中医药文献与方剂组方理论、方剂应用与疗效客观化的研究。曾获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指导老师、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称号。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到了王均宁老师为我们进行以“名家医方的变化与应用漫谈”为主题的讲座。本场讲座内容主要为:方药的用法、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八味肾气丸组成功效和后世衍化方及应用。老师讲解生动有趣、博古通今,与我们一起漫谈名家医方的变化与应用,下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此次讲座。
一、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具体来讲,“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方以药成、因证制方以及灵活权变。
中医在临床上有个形象的比喻:“用药如用兵”!每个兵有不同的特长,通过配伍,让各有专长的兵组合在一起出任务,就能激发产生整体集团军的新功效,而这个整体兵团即为方剂。所以说“方以药成”,方有合群之功效。
作为传统“君臣佐使”模式的一种补充,因证制方可以对证确定药物的主次地位和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其重点在于审机用药,通过针对病机的治疗以获得症状解除。
组方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状况、个体差异等灵活变通,因证制方,不能一成不变。
二、影响方剂疗效的因素
不同药物有各自的专长,不同的配伍方式会使方剂产生不同的疗效。
方剂剂量的变化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在一定的用量范围内,量的变化不会引起质变,反之,若用药超过一定的用量范围,量的变化则会引发质变。
剂型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而最常用的剂型则为汤剂。它的优点是可以根据每一个病人的不同情况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吸收快,疗效好,对病情针对性强。
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最具特色的内容,它以证为核心,证是辨治的关键,因此,选择方剂应对证。如《神农本草经》所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对于不同的方药,其服用的时间、剂量以及顺序等都有所不同,而相同的方药因个体差异(如体质、性别、年龄)其用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因素的不同,其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都会有所不同,从而会对药物疗效出现不同的差异。
三、肾气丸(八味肾气丸)
王老师以《金匮要略》中的八味肾气丸这一方剂为例,与我们一同开启了今天的讲座。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山药四两 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炮附子、桂枝各一两。
该方共八味药组成,所以又叫八味肾气丸。这里王老师向我们解释,在《金匮要略》中,山药是以薯蓣的名称被记载的,后为了避唐代宗李豫之讳改名为“薯药”,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王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方剂中个药物的用量和种类,因为八味肾气丸是温补肾中之阳的主方,后世许多温补肾阳、元阳与命门之火的方剂大都在此基础上变化展开的。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酒送下,日再服。
这里炼蜜的程度须达到“滴于水中不散,捻于手中成丝。”练蜜后制成丸,再以酒送服。酒为辛温助散的,能温通,有利于药物发挥功效。
⑴虚劳腰痛久而不愈导致的脏腑虚弱,气血营养具亏,少腹拘急,肾阳不足,脏腑经脉失于温养,下腹部有抽筋感,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⑵夫短气有微饮者,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王老师补充道:“这里的苓桂术甘汤针对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导致的痰饮内停,痰饮内生犯肺,而肾气丸则针对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导致的痰饮内生。”
⑶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此处消渴指消渴病,中医认为多数情况指本虚标实,本虚为阴津不足,标实燥热,且把消渴病分为上消主要在肺,中消主要在胃,下消主要在肾。
⑷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⑸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附方):附子二两、茯苓三两、泽泻四两、山茱萸五两、署蓣(山药)四两、牡丹皮三两、桂心三两、干地黄八两。
崔氏八味丸,原载《外台秘要·脚气门》,治脚气不随,有崔氏八方。其中第4方,若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张仲景八味方。
这里王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崔氏为何人?《旧唐书·经籍志》载:“《崔氏纂要方》,崔知悌撰。”崔知悌,隋朝医家。《新唐书·艺文志》又说“崔行功撰。”新旧《唐书·崔行功传》都未说他知医,可见,崔氏实引仲景之方。“因脚气之名,隋唐始有,故本方治脚气,系隋唐人所增。”宋人林亿所附。
王老师总结道,本方所治诸病,虽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肾中阳气耗损所致。因肾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营养、气化等重要功用,故肾气虚表现出上述一系列临床证候。
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是本方治证的基本病机。
在现今所学的方剂教材中,八味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尺脉沉细,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以及脚气、痰饮、水肿、消渴、转胞等证。
用于补肾助阳,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
在八味肾气丸中君药为附子、桂枝两味,附子用以温补命门之火,桂枝则长于温阳化气,二者补肾阳之虚,助气化之复。臣药为干地黄——滋阴补肾、山茱萸和山药——补肝脾而益精血。君药与臣药的功效为微微生火、鼓舞肾气。佐药为泽泻与茯苓用于渗湿泄浊,通调水道,得桂枝之助又善化痰,而丹皮搭配桂枝可调血分之滞。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色赤入营,上行力专,功能温通经脉、活血化瘀。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入于血分,下行力速,功能活血通经、清血分之热。两药相伍,直入营血,一上一下,一温一寒,共使瘀滞化,经脉通,癥瘕消。所有药物相互配合,发挥功效,达成寓泻于补,补而不滞的作用。
全方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阴之虚以生气,助阳之弱以化水,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证自除。
一是补阳之中伍以滋阴之品,阴中求阳,使阳有所化;二是少量补阳药与大队滋阴药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气。
⑴[君药之争]
一是干地黄为君;二是附子、桂枝为君。
①干地黄为君。
王履《医经溯洄集》,高校教材《方剂学》(1979年版、1995年版、2006、2011、2016年版)等。
②附子、桂枝为君。
吴仪洛《成方便读》,高校教材《方剂学》(2003年版)、中医药高级丛书《方剂学》等。
王老师解释道:“分歧的原因主要在于衡量君药的标准不一。”若据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者,当首推桂、附。而若以量大者为君,则非干地黄莫属。有关君药的标准究竟哪一条是其所必须具备的?王老师说:“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主药。”不仅应当是君药必备条件,也是判定君药的首要标准。肾气丸所治之主证是阳虚还是阴虚?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是桂、附还是干地黄?答案即显而易见。因为只有桂、附才具有温补肾阳的主要治疗作用,若减去二药,原方的功用就会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⑵[用药之惑]
在这里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桂枝改为肉桂合理吗?二是干地改为熟地合理吗?
①方中是桂枝还是肉桂:
肉桂、桂枝性味均辛甘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且都有温通、助阳、散寒之用,用治寒凝血滞之胸痹、闭经、痛经、风寒湿痹证。肉桂长于温里寒,用治里寒证;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源,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下元虚衰、虚阳上浮之虚喘、心悸等。桂枝长于散表寒,用于治风寒表证,亦可散里寒,但作用不如肉桂,又能助阳化气,用治痰饮、蓄水证。在《本经疏证》中记载道:“盖其(桂枝)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虽然桂枝散里寒的作用不如桂枝,但还是有些方剂是用桂枝来温通,如《伤寒杂病论》中的小建中汤和《外台秘要》中的当归四季汤。
后世运用八味肾气丸时,常将桂枝改为肉桂,以增强补火助阳之力,如《圣惠方》地黄丸、《圣济总录》补肾八味丸、宋代《养老奉亲书》八仙丸、明代《赤水玄珠》金匮肾气丸、《简明医彀》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现代中成药亦多从之,像《药典》上的桂附地黄丸。此处王老师提出将桂枝改为肉桂是否合理?回顾前面肾气丸原治病证,主要病症是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单纯从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特点上来说桂枝辛甘温煦,既可温扶脾阳以运湿,又可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肉桂辛甘大热,长于补火助阳,引火归元。如果病证是单纯的阳气不足,水液代谢异常这样的病变,这时可以将桂枝改为肉桂,但如果是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导致的小便代谢不利,小便困难癃闭,此时则用桂枝更适合。王老师强调桂枝有双面作用,当小便排泄不出时,桂枝可以温阳,化气行水,助膀胱气化;若是肾阳不足,膀胱失约,小便频少量多,像消渴病,桂枝可温补肾中阳气来封藏,固摄膀胱,治疗小便多、遗尿及尿失禁等。
王老师表示:“桂枝主通,肉桂主温,二药各有所长,若笼统地认为将桂枝改为肉桂,有可能加强本方温补肾命之火之功,但却已失仲景制方本意。”就如《医宗己任编》中所说:“医当论方,不当论药。当就方以论药,不当执药以论方。”
②干地黄与熟地黄的区别:
干地黄是将鲜地黄晒或烘焙至八成干时捏成团块,习称“干地黄”或“生地黄”。
由于熟地黄是干地黄的炮制品,所以在《神农本草经》中没有熟地黄其中讲的是: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即内伤,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本草经疏》对地黄的总结为:“乃益阴血之上品,补肾家之要药。”
现在中药学中学干地黄主要强调干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作用,在古代却作为补精血补肾阴的药物。
唐代《本草拾遗》讲到:“《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
《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其中“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的想法是不准确的,王老师讲解到生地黄包括鲜地黄和干地黄,熟地黄是将干地黄用酒伴,蒸后再晒,反复蒸晒九次,九蒸九晒,而后得到的熟地黄已就没有了干地黄的寒和苦,得到的熟地黄又称黑金,乌黑发亮味甜。
《本草蒙筌》:“生干地黄,日干者平,火干者温,蒸干者温补,生干者平宣。”
王老师总结,从唐代开始之后才有熟地黄炮制品,而后炮制方法才逐渐完善,最早记载熟地黄炮制方法的是药王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而到了后世运用本方时,常将干地黄改为熟地黄,以增强滋补之力。虽然如此,我们仍需要分清干地黄和熟地黄的性味、功用,不可一概而论。
《本草经百种录》:“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
《本草求原》:“干地黄乃补宣并行,为因虚得实之良药。”
肾气丸原治病证,是由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如果是肾中阳气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这时若仍用熟地黄是不妥当的,因为熟地黄性滋腻助湿碍邪,容易注湿生湿,而干地黄较之鲜地黄凉性已减,又不似熟地黄之粘腻,故用干地黄可发挥其补血宣通的作用。二药各有所长,若笼统地认为将干地黄改为熟地能够加强本方之补肾之功,似乎又失之片面。
⑶临床应用
①辨证要点:
本方是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基础方。临床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辨证要点。本方对腰痛、痰饮、消渴、脚气、水肿、阳痿、遗精、男性不育、遗尿或小便余沥、妇女带下等由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所致者,都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对于肾虚腰疼、慢性腰肌劳损、老年骨质疏松等病可用此方。对于痰饮病,并饮者当以温药合治,常将该剂作为缓解慢性咳喘性疾病的调补名方,特别是在缓解期的夏天,俗话说春夏养阳,夏季效果更好。消渴病即糖尿病,用该方时要注意辨别症候,若属于肾阳虚证,这类病人大多较胖畏寒,脚下发凉,舌质淡,舌苔润。脚气病与现代医学的维生素E缺乏引起的脚气病较为相似,分为干脚气与湿脚气,干脚气主要表现为肌肉痿软无力,皮肤肌肉干缩麻木,湿脚气则因为维生素E缺乏影响到心脏,出现心慌气短甚至心功能不全,这是中医讲的脚气冲心。导致水肿有多种原因,特别是肾炎水肿,肾病到了后期会严重影响肾功能,导致尿中出现蛋白质,可用此方加减治之。男性阳痿则是因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痿不举,此时可将桂枝换为肉桂,干地黄换为熟地黄,另外可辅助些壮阳的药物如淫羊藿、巴戟天。至于遗精,王老师解释道其原因是肾虚而导致不能封藏,可加些涩精止遗的药物如桑螵鞘或五味子,本方中已有山茱萸可用来涩精固脱。小便余沥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感觉尿不尽,主要因为肾阳虚,气化无力,膀胱失约。至于妇女带下病,临床常用此方来治疗一些慢性盆腔炎,表现为带下色白、量多清稀、伴有腰酸怕冷。对于肾阳不足或阴阳两虚所导致的疾病,都可用本方加减治之,并适当加减用量。
②加减变化:
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易为肉桂,干地黄易为熟地黄,且加大桂、附用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若阳虚水停者,仍用桂枝,并加大茯苓、泽泻用量,以温阳化气行水;若用于阳萎,尚须加淫羊霍、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⑷后世扩大应用
《圣济总录》卷51治“肾气内夺,舌喑足废。”舌喑足废实际上是喑痱证。舌喑是舌翘不灵活,发不出声音,足废是指下肢瘫痪,筋骨失养不能行走。
《仁斋直指方论》治“冷证齿痛。”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这种牙疼特点喜热恶冷。
《如宜方》治“禀气虚,骨弱,七八岁不能行立。”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发育不良。
《症因脉治》治“真阳不足,脾肾虚寒,土不生金,肺金亏损,肺气虚不能摄血,面色萎黄,时或咳嗽见血,脉多空大无力。”
《证治汇补》治“脾肾两败,水溢于外,土困于中而成水肿,或阳虚小便不通。”
《疡科心得集》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证,不能消溃收敛。”
①宋代以后,肾气丸又被奉为延年抗衰良方:
《太平圣惠方》“补虚损,益颜色,壮筋骨。”
《养老奉亲》“补老人元脏虚弱,腑气不顺,壮筋骨,益颜容,固精髓。”
《和剂局方》“久服壮元阳,益精髓,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提示了本方抗衰老的作用机制,展示了肾气丸在防治老年性疾病方面的广阔前景。
②后世衍化方及应用:
本方的配伍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方最大特点即是补阳精和补阴精的药物相配,阴盛阳涨,再一个就是本方补中有泻、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综观历代补肾之法,不仅温补肾阳之剂每以本方化裁而成,即便滋补肾阴之方,亦有从本方变化而出者。
《济生方》加味肾气丸:
炮附子二个、白茯苓、泽泻、山茱肉、山药、车前子(酒蒸)、牡丹皮各一两、官桂、川牛膝、熟地黄各半两。
主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其中官桂指供朝廷、官家所用的肉桂。
③《景岳全书》右归丸:
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三两、枸杞四两、鹿角胶四两、菟丝子四两、杜仲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主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便自遗。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肢不收,或阳衰无子等症。
《罗氏会约医镜》“治阳亏精滑,阳萎精冷。”
④药剂量的加减: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三两;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三两、肉豆蔻三两;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虚寒之证,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如腰膝痠痛,加胡桃肉四两;如阳虚阳萎,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
⑤《小儿药证直诀》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山药各四钱、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钱。
原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㿠白。
现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耳聋耳鸣,腰膝痠软,遗精盗汗,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失血失音,消渴淋浊;妇女肾虚,血枯闭经;小儿囟开不合,五迟五软。
⑥《济生方》十补丸:
炮附子、五味子各二两、白茯苓、泽泻、山茱肉、山药、鹿茸、牡丹皮、熟地黄、肉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送下。
功用:温肾阳,益精血。主治肾阳虚损,精血不足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本方温壮肾阳、补益精血之力较强,适宜肾阴阳两虚较著者,又可治兼肾不纳气之咳嗽、气喘者。
四、总结
王老师以他渊博的方剂学知识,加以对以上对名家医方的分析,以肾气丸为主要示例,为我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方剂讲座,教给我们组方的重要原则,就是无论其如何变化,都离不开证制方,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最后,王均宁老师表达了自己对同学们学业有成的期望,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未来的中医药研究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图文来源:中医学院学生教学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