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南去人北望,刘裕痛失左膀右臂,华夏再失天下一统良机

刘裕门第甚卑,与谯国桓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门阀相比有着云泥之别。在极为重视门第的东晋时代,刘裕却凭着卓越战功脱颖而出,扶摇直上,成为政坛新星,被各方势力所拉拢。刘裕通过政变消灭桓楚,再造晋室,一举成为东晋的实际统治者。随后,刘裕挟天子以讨诸侯,统一了南方,结束了军阀纷争的局面。紧接着,他又将目光投向北方诸国,兴师北伐欲一统华夏,终结自西晋以来外族入侵的乱局。义熙北伐,灭燕平秦,卓有成效,将东晋领土一直扩张至黄河南岸,华夏一统计日而待。刘裕也因此积累大量威望,从而取代东晋,建立了刘宋。可是事与愿违,刘裕终其一生都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究其原因,这都与两个人的早逝有着莫大关系。

刘松王朝疆域

刘道规早逝,宗室力量匮乏

乱世中起业的军阀往往十分依赖乡党和宗室力量,比如曹操便以谯沛宗室和姻亲子弟统领军队征伐天下建立曹魏。宗室往往要比外人更易得到主君的信任,毕竟互相之间知根知底,又有着共同家族利益绑定,所以远比任用外人放心。西晋爆发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许多家族迁往南方定居,刘裕家族便在其中。刘裕家族并不算庞大。他在年少时放浪形骸,为乡里所轻视,因此家族中并未把刘裕当块成器的料,与刘裕的关系也十分冷淡。待到日后刘裕飞黄腾达,能信重的唯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道怜和刘道规。

当年,刘裕密谋反桓玄,也是立刻联络两位弟弟共同举事。此后,刘裕常常亲自率军东征西讨,后方也多交由刘道怜镇守。刘道怜才能平庸,沈约称其“道怜素无才能,言音甚楚,举止施为,多诸鄙拙。”换句话说,刘道怜不仅无才,而且缺德。刘道怜镇守过的地区府库皆空,俱被刘道怜贪入囊中。刘裕为此数次遣大将辅佐刘道怜,并劝其收敛,可他通通当作耳旁风。

刘裕画像

刘道规相比起哥哥刘道怜要优秀许多,刘裕也更愿意委派刘道规执行更重要的作战任务。义军起事后,连战连捷,桓玄无奈之下西遁荆州,刘裕令刘道规率军追击。刘道规一路高歌猛进,在桑落洲大破敌军,夺取寻阳。刘道规继续西进,在峥嵘洲与桓玄数万大军相遇。当时刘道规仅有数千人,双方实力悬殊。部下皆建议刘道规退守寻阳,可他毫不畏惧,鼓励将士奋勇进攻,一举击溃数万大军。

刘裕占领荆州后,便留刘道规担任荆州刺史,都督荆州军事。荆州在建康(东晋的首都,即今南京市)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晋时期中央每逢政治危机,往往是荆州军阀作乱,顺江而下包围首都建康。刘裕非常重视荆州都督的任命,所以安插自己的弟弟刘道规担任此职。

晋末局势紧张,各地军阀林立。荆州处于四战之地,西有谯蜀政权,南有卢循、徐道覆,北有强盛的后秦,三方俱对荆州虎视眈眈。再加上,荆州内部还有桓氏残余势力作乱,其形势可谓三面临敌、内外交困,刘道规身上担子一点也不轻松。

刘裕大军北伐南燕之际,卢、徐趁虚而入,迅速攻下江州。并且联合桓谦、西蜀谯道福、后秦大将苟林一起攻打荆州。可是刘道规临危不乱,他内抚百姓,外御诸寇。桓氏在荆州极有威望,甚至江陵城中不少人写信与桓谦通敌。刘道规发现后,看也没看便把书信全部烧毁,这让军民百姓都信服于刘道规的仁德,便誓死助其守城。

剿灭卢、徐

刘道规在战争中相继击杀桓谦、苟林,大破徐道覆,力保荆州不失,军事谋略和政治胸襟展现得淋漓尽致。战争结束后,朝廷大力嘉奖刘道规,进拜他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比三司(即相关礼仪、官府规模如同三公)。

然而刘道规却在荆州染上了重病,他只能上表请求回朝养病,朝廷答应了他。但不幸的是,刘道规回朝不久便猝然而逝,年仅四十三岁。刘道规任荆州都督时,府库中的财物分文不取,解职时有两名亲随士兵擅自取走坐席,竟被刘道规军法处置。这与他兄长刘道怜的“贼不走空”形成了鲜明对比。刘裕因念其镇守荆州之功,追封他为南郡公,谥曰烈武,还追赠他为司徒、侍中。刘裕本就没有多少可信任的宗室力量,雄才大略的刘道规早逝后,这让刘裕在后来用人之时处处掣肘。

关键之时最佳拍档去世,刘裕被迫班师

刘裕北伐之师犹如摧枯拉朽,很快就攻灭了姚秦。他还在黄河岸边布署“却月阵”大破北魏军队,吓得北魏再不敢与之争锋,局势可谓一片大好。刘裕本来想经营关中,乘势西征,可正当此时,刘穆之却在建康病逝。刘裕怕京师生乱,只能率大军回师。那么,这个刘穆之又是何许人?为什么他的病逝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呢?

当初刘裕暗中联络北府军旧将,密谋共同起事,反抗谋国篡位的桓玄。在急需人才之际,何无忌向他举荐了刘穆之。刘裕与刘穆之相谈甚欢,一见如故,迅速建立信任。攻占建康后,刘裕常问计于刘穆之,还将许多大事托付给刘穆之处理。每当刘裕在外征伐,便由刘穆之处理国政。

刘裕攻破长安

刘穆之确实才华横溢,甚至可以一心多用。史书中记载: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辏,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

也就是说,刘穆之在阅览辞讼的同时,还能写着公文笺书,听着命令,应酬宾客。一人同时处理四件事,还能做到有条不紊、互不干涉,刘穆之的确是个奇才。

刘穆之还提出过许多有建设性的建议。当时豪强门阀仗势欺压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刘穆之便整改法律,将法律尽量偏向于保护底层百姓的权益,打击豪强利益。他宰执晋廷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刘穆之曾多次帮助刘裕挫败政敌的阴谋。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的老臣王谧去世后,理应轮到刘裕继任,但另一位义军领袖刘毅却不赞同刘裕独揽大权,他想让谢混接替王谧,或者让刘裕在丹徒领扬州刺史,尚书省诸事交付予尚书仆射孟昶决断。

刘毅派皮沈向刘裕转达他的看法,皮沈没有立刻去见刘裕,而是先见了刘穆之。刘穆之假装上厕所,暗中通知刘裕,建议他拒绝刘毅。刘裕依言而行,事后询问刘穆之何故。刘穆之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朝局形势,认定刘毅等义军元勋必会作乱、争权夺利,此时刘裕应当尽力包揽权势,不应该仅仅屈就于守藩之将,刘裕这才如梦方醒。后来刘毅等人果然与刘裕唱对台戏,而且他们也嫉恨刘裕手下有如此智士,便时常挑拨离间刘裕和刘穆之的关系,结果刘裕反而更加信任刘穆之。

南朝步兵兵俑

刘穆之对刘裕非常忠诚,在官场、民间打听到的消息无一例外都汇报给刘裕,维护刘裕的统治。刘穆之喜欢广交宾客,在朝堂上布置大量耳目,将每个朝臣的信息和想法统统报告给刘裕,即使是与他关系亲近的同僚也不例外。有人经常借此讥讽刘穆之,可他却不以为意。因为刘穆之认为刘裕对他有知遇之恩,自己理应效仿昔日张辽告发关羽欲叛之事。

天不假年,刘穆之骤然长逝,刘裕在长安听闻此事后悲恸哀婉不已,他的逝世对政局影响极其巨大。刘裕之所以敢常年远离中央在外征伐,正是因为后方有刘穆之这位黄金搭档,自己才可以毫无顾虑。当时刘裕正处于经营禅代的关键时期,须极力避免中央政局出现混乱,所以刘穆之逝世后刘裕决定立即班师,回去稳定大局。

无奈之下,委任其子镇守关中

虽然决定班师,但是刚打下的关中总不能不要,缺乏宗室力量的刘裕在关中都督的人选上犯了难。经历了太多都督割据一方的教训,刘裕不敢留外姓将军镇守关中。关中重地,远离中央,又与大夏和北魏相邻,二国都对关中虎视眈眈。若爆发战争,刘裕定然难以立刻施救,这就需要关中都督才能卓越,可以应对突发情况。若刘道规还活着,他毫无疑问是最佳人选,可现在又可以用谁呢?刘裕的宗室之中根本无人能满足这两个条件。无奈之下,刘裕只能委任自己的二儿子刘义真为关中都督。

义熙北伐

刘义真年纪太小(仅十二岁),还是个孩子。他虽然不会背叛自己,但是同样缺乏政治才能和经验。刘裕便留下亲信王修担任刘义真的长史,王镇恶担任司马,辅助刘义真掌管关中军政。刘裕忌惮大将王镇恶,害怕他在关中骄纵无人能制,便以卫瓘诛杀钟会之旧事,暗示沈田子监督王镇恶。

刘裕自以为安排周到,可事却与愿违。沈田子心中对王镇恶存有怨恨,当初沈田子先打到长安城下,因为不敢独自贪功才没有进攻长安。后来王镇恶到了长安城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从北门攻入长安,灭亡了姚秦。战争结束后王镇恶得到丰厚奖赏,冠于诸将,这让沈田子及其他诸将非常眼红。

刘裕画像

后来军中盛传王镇恶想杀尽南方人,在关中自立。沈田子一直想除掉王镇恶,见此机会便自称得到刘裕命令,拉拢傅弘之合作,最后二人在军账中擅自杀害了王镇恶。长史王修听闻此事,又以沈田子擅杀大臣为由将其下狱处死。

而刘义真因为年少,总是对左右奴仆胡封乱赏,王修见状常裁减刘义真的赏赐,这引来了奴仆们的怨恨。在王修处死沈田子以后,奴仆们就进谗言说,王修之所以杀死沈田子是想要欲造反,结果毫无政治经验的刘义真竟信以为真,击杀了王修。

王修死后,关中彻底乱了套,再也没有统一的号令。赫连勃勃大军趁机逼进长安,刘裕大惊失色,要求刘义真舍弃长安,率轻军速归。可是,刘义真与诸将舍不得财宝辎重,部队行军速度缓慢。傅弘之虽苦劝舍财,可刘义真仍不听从。最终队伍被赫连勃勃追上,在青泥死伤惨重,蒯恩、傅弘之等将皆被俘虏。刘义真因为在前军侥幸逃脱,当初浩浩荡荡的关中军队,最终仅剩下数百人。而前去支援关中的朱超石和朱龄石也被赫连勃勃打败,二人也被俘身亡。

关中大军死伤惨重,一统江山愿望就此破灭

经此一役,刘裕麾下名将被赫连勃勃杀得杀、俘得俘,昔日不可一世的关中大军仅剩数百人,这对刘裕造成严重打击。此后,刘裕再也无力兴师北伐,一统江山的伟大愿望就此破灭。如果刘道规活着,刘裕定不会让童稚统治关中;如果刘穆之不死,刘裕和不可能就此班师回朝,可如今只留下千古遗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