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与《牡丹亭》
文/肖旭
先简单介绍一下汤显祖。
汤显祖是明清传奇戏曲作家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生活在嘉靖、万历时期,是江西临川人。汤显祖在政治上是站在东林党的一边,表现了一定的进步性。在哲学思想方面,他是受李贽、紫柏和尚的影响,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汤显祖的文艺思想和当时的进步思潮是一致的,他认为“人生而情”,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观,他支持公安派的“性灵说”,反对复古模拟。他主 张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他也承认灵感,这些都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个抗议、反抗。
汤显祖的书斋叫“玉茗堂”,他所作的剧本《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这四个剧都写了梦境,称为“玉茗堂四梦’。又因为他是江西临川人,所以又称“临川四梦”。
《紫钗记》取材于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描写李益和霍小玉的故事。这是汤显祖描写梦境开始的作品。
《南柯记》取材子唐传奇的小说《南柯太守传》,描写淳子棼在槐安国的经历,可以看作是汤显祖的个人理想,汤显祖还借槐安国的黑暗来讽刺明代政治的黑暗。
《邯郸记》取材于唐传奇小说《枕中记》,作者的主旨在批评时政,主人公芦生经历了一枕黄粱美梦,他在梦中的一生是大官僚在政治上互相倾轧,生活上荒淫腐化,也刻画了当时的人情世态,但作品也表现出作者消极出世的思想。 以上介绍了汤显祖的思想和他的“玉茗堂四梦”。
通过杜丽娘形象看《牡丹亭》主题思想时代特征
要认识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必涉及到朋中叶的时代特征,然后再看这个时代特征如何在剧中反映出来的。
我们知道,程朱理学产生于宋代,但它产生重大影响在明清,理学是统治阶级的哲学思想,它把封建的伦理道德说成万古不变之理,要人民绝对的服从,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他强迫人民排除基本的生活要求与合理的愿望,要求人民压制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提倡禁欲主义。在封建社会的后期,统治阶级加强了理学,用它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明中叶以后,在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萌芽状态下,在哲学思想方面,泰州学派提出了“以情反理”,他们反对禁欲主义,他们提出要重视人的思想感情与合理的生活愿望,提出了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时代要求,所以在明中叶以后,从生活领域到意识形态,情与理的斗争是非常尖锐的,这就是明中叶以后的时代特征。
《牡丹亭》主题思想时代特征和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牡丹亭》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恋爱故事。围绕这恋爱故事展开的戏剧冲突,既不是负情与多情的矛盾冲突,也不是恋爱自主与门第观念的矛盾冲突,而是封建卫道与反理学的斗争,这个斗争主要在杜丽娘与其父杜宝之间展开。这点很重要,即从戏剧冲突来看它的时代特征。
杜宝是位有爱国之心的正直清濂的官,他是南安太守,他自称是西蜀名儒,是以理学传家的,应该说他是封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克守封建的礼法,对女儿实行封建的专制主义,对女儿进行封建主义的教育,他要把杜丽娘培养成“三从四德”的活标本,要求杜丽娘在家中做孝敬父母的温顺的女儿;出嫁以后做一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在严格的封建教育下,杜丽娘不能自由的行动,也不能有自由的思想,不允许她有个人意志和思想感情。
杜宝还请了陈最良来教杜丽娘读书,目的在于用儒家圣贤的书籍来使杜丽娘拘束身心,不让她自由行动,一切都要服从于“理”。
杜宝这个人物是理学的代表人物。杜丽娘生活在一个蒙昧主义、禁欲主义的客观环境里,她的内心深处积压着深深的郁闷,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中的一个独生小姐,她养尊处优没有什么生活负担和痛苦,更不存在饥寒的威胁,她切身感受最突出的是对身心不自由的不满,对个人青春的担扰,对将来婚姻的关注,她要情,要合情合理的生活欲望和要求。这样,在杜宝与杜丽娘之间就存在封建卫道与反封建理学的尖锐斗争。这一斗争贯穿了全剧,至到杜丽娘死而还生,杜宝还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牡丹亭》通过封建阶级内部一个感情倍受压抑,行动不得自由的少女,争取自由爱情而出生入死的故事,展开了真情与伪理的矛盾,强调了“情”的伟大作用,反映了明中叶后从生活领域到意识形态,情与理的尖锐斗争,反映了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时代要求。这是从戏剧冲突来看《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的。
汤显祖写的爱情故事,是传统的题材,它表现的是反封建主题,但在反封建的具体内容上,不是反对父母包办,反对门第观念、等级制度,而是反封建、反理学,这个主题抹上了情与理的斗争的时代特色,具有斗争性。
2、《牡丹亭》主题思想时代特征,主要是通过杜丽娘这个形象体现的。汤显祖把杜丽娘作为达到“情之至”的有情人,来塑造杜丽娘的感情真挚、强烈和合理性,这与程朱理学所提倡的“去人欲”是针锋相对的。作者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而复活,反映了当时反礼教、反理学的普遍要求和强烈的愿望。
3、《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还表现在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上。我们说浪漫主义就是理想主义,为了追求某种理想而表现出强烈激情,表现出对反抗斗争的坚持,对腐朽传统的叛逆,在剧中杜丽娘一口咬住“情”字,为争取合理的生活欲望要求,她出生入死。剧本通过虚幻离奇的情节,描写了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复活,表现了“情”可以超越生死界限,具有伟大不可征服的力量,在情与理的斗争中,情最后取得胜利。这种“情”主要是爱情,但又不限于爱情,而是包括了一切生活欲望、要求。剧本还展示了未来是“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世界,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和激情。
杜丽娘是个具有反封建的光辉形象。她是封建官僚的女儿,从小受着严格的封建教育,被严密的关在家里,同外界社会隔绝;被严密关在闺房里,与外界自然也完全隔绝。
她的家庭是处在理学的统治下,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一重又一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为疲乏了白天稍微困一会儿,就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她在裙子上绣成了成双成对的花鸟,却引起了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被看作是不得了的邪思妄念。她的父母对她冷酷,只盼望着她将来为父争光添彩。她的母亲拿封建礼教来毒害杜丽娘,把女儿关在闺房里,认为凡少年女子最不能够冲撞无人之处。她的老师是个腐儒。陈最良从小攻读儒家的“经典”,迂腐的近于愚昧,他叫杜丽娘读书只知道孟夫子说的好,圣人千言万语,则要人“收其放心”。“收其放心”就是拘束身心,不准自由行动,自由思想,一切都要服从“理”。
杜宝、杜母、陈最良等人组成了一个使人窒息的客观环境,这就是杜丽娘生活的环境,这些人代表着封建势力,代表着礼教观念,代表着理学思想的统治。这是一个笼罩着禁欲主义、愚昧主义世界。杜丽娘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里,循轨蹈矩。她稳重、文静、温良、柔顺,这是她性格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她的内心深处又积压着长期的郁闷,她抑郁、愁烦、焦虑不安,这并不是为生活而愁,而是被礼教束缚了身心,得不到自由而发愁。她要求人的正当感情,她要自由,她要接近大自然,要迈出囚笼一样的闺房,她要享受青春的欢乐,她也要求爱情。总之,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要求和权利,杜丽娘都要,因此她有排解不开的内心矛盾。
杜丽娘性格有两个方面:她内心充满着矛盾,她和环境的对立掩盖在庄重的外表之下,杜丽娘的性格是发展的。
《闺塾》一出,通过春香闹学,实际写的是杜丽娘闹学,具体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杜丽娘厌烦陈最良先生的说教,但不敢反对,不敢表露,她读了《关睢》诗以后,把长期压在心底的郁闷引发了出来。陈最良说妇女不能抛头露面,不能伤春游春,但杜丽娘在春香的提议下,乘她父亲不在家的机会去府衙后面的花园游玩消遣,游玩花园对杜丽娘来说是一个大胆的行为,使她长期被压抑的郁闷忧愁逐渐发展为反抗的因素。她的身子挪出了闺房,思想也开始逾出了礼教的限制;她的脚步踏进了花园,行动也就开始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惊梦》一出是杜丽娘性格发展转折的重要一场。在游玩中她抒发着爱美的情趣,流露着伤春的哀愁,她无限珍惜春光,但春光却白白逝去,使她更感韶华虚度,她联系到自己青春貌美,而面对着一个暗淡的未来,落得个可悲的命运,无限的悲伤。在现实生活中杜丽娘没有出入,她即不能享受崔莺莺那样的自由去游玩佛殿,她也决碰不到崔莺莺偶然遇见张生那样的机会,她不可能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但又不肯放弃对爱情、自由的向往、追求,结果她所盼望的只能在虚幻的梦中出现。在梦境中她遇见了自己钟情的青年,但是梦醒以后,周围还是森严冷酷的现实,不过这时杜丽娘的性格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下,她对现实更为不满,对理想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她梦醒以后,再去寻梦。我们说寻梦表现了杜丽娘个人内心情绪的一种主动要求,她大胆倾诉了对真情的追求,说:“这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意思是说,追求幸福美好,要自由地去追求,是死是生都靠自己拿定主意,即使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也毫无怨恨。因此,我们说杜丽娘的性格确实是复杂的。“寻梦”并没寻出什么结果来,杜丽娘就因情而病,因病而死。她的死是封建礼教的精神摧残而造成的,但死对杜丽娘来说是对爱情追求的一个新开始。在幽冥世界里终于找到了梦中相会的情人,于是他们自由的结合了。她又与胡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复生,杜丽娘复生以后,斗争性更坚决了,她不顾父母的反对,也不用媒婆的撮合,自己做主就和柳梦梅结婚了。
总的来说,杜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梦幻——再到幽冥——再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由死而生。这个过程就是杜丽娘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作者塑造了一个反封建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有情人,并且是达到了“情之至”的有情人,这个形象,封建的礼教、理学是排斥的,她和理学否定情,“去人欲”是针锋相对的。这个形象表现了情与理的尖锐冲突与斗争,反映了反礼教的普遍情绪的强烈的要求,歌颂了为争取合理的生活愿望得到满足而奋不顾身的坚持精神、执着的态度。因此我们说,杜丽娘这个形象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
《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色主要是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来体现的,杜丽娘这个形象反映着明中叶后,从生活领域到意识形态情与理的尖锐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