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慈悲心肠

“慈悲”二字,本是佛教用语。在佛教中,常以追求慈悲和智慧为修行的最高目标。准确来说,“慈悲”是“慈”和“悲”的合称。“慈”是带给他人利益和幸福;“悲”指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通俗地讲,“慈”是施爱;“悲”是救赎。这两个词后来被泛化为慈爱与怜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常把师德放置于教师专业修养之上。什么样的教师可以称之为师德高尚的教师呢?我们可以说,教师要具有慈悲心肠。所谓的慈悲,可以分作两层意思理解:一是融入,俯下身子,走到孩子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二是改变,尽己之力,促进他们幸福成长。

所谓融入,就是要走近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做到,这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的基础,只有了解对象是块什么样的“材质”,才能施以不同的“教育”。我们说,要以人为本,放在学校里,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聆听孩子的心声,真正了解孩子。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学问。老师一定要放下姿态,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学生才会展现真实的自己。当然,这样做还不够,了解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的智慧,这也就需要教师职业应有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家庭孩子的不同需求,据此,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如春风化雨,润泽他们的心田。

教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孩子们教育上。而教育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改变。这个改变,主要是启迪孩子的智慧,让他们向上向善向美。现在的学校教育,表面看来是教师在教书,其本质在于育人。例如,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上好每节语文课。而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能从那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语文课里,不仅仅教给孩子以汉语、文学等知识,教给他们如何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个文本传递给孩子们语言文学的美,在美的教育中启迪孩子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性情,日积月累,孩子们会在语文教育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而这,就是这名普通老师的价值。他通过一节又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渐渐改变着孩子的灵魂。这就是老师的伟大之处。

老师是平凡的职业,每天面对的都是平凡而琐碎的事情。但是,教师所做的教育却是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因为正是教师的存在,才使人类文化薪火相传,一代接着一代,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正是教师的慈悲心肠,他们才能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施以巧妙的手段,让一块块璞玉化为神奇,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