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历代王朝之兴起与衰落,莫不与君王之政密切相关
中国历史上从夏开始共经历了约83个王朝559个帝王(见中国历朝历代皇帝),每个朝代大体来说又经历了开国初兴、中兴之治、衰而灭亡三个阶段。大凡开国之王能励精图治、革故鼎新,行改革之策,宽赋税、兴百业、整吏治、强军队等等,由是国力兴盛;历经几代,守业君王不思进取、奢靡享乐,国力渐衰;后逢英明之主,再行改革之举,呈现中兴之治;最终朝政腐败、社会颓废、矛盾激化,而致改朝换代。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发展。
开国初兴
开国之初,往往是国家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呈现出政局不稳、内乱不息、经济萧条、生活穷困的景象,君王便采取稳定朝局、休养生息、宽赋减息等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在经过治理后于是社会呈现出一片经济繁荣景象。历史上有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之治”、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宋太祖赵匡胤的“建隆之治”等。
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创下了历朝全国户籍人口之最、粮仓充盈之最和藏书数量之最,为后来大唐盛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皇时期,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隋书》评价“开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纵观历史,开国之初的为政举措大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一、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如秦始皇时废除了以前的分封制,改成了全国的郡县制,官员任免权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汉武帝的“削藩”和“推恩令”也加强了中央集权);一方面安抚功臣良将,分封行赏,另一方面又削弱打压,借故讨伐,或贬或废(如汉高祖刘邦清理异姓王韩信、彭越等、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任用贤相能臣进行治国理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唐太宗李世民时从谏如流,魏徵尤名);废除旧制,建章立制,推陈出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不论出身,不问门第,为国家招贤纳士,选拔了很多优秀人才);整治吏治(明太祖朱元璋“剥皮实草”整治贪枉官员,又借“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肆杀朝臣四万余人);
明太祖朱元璋
二、经济方面:减赋税、轻徭役,休养生息,厉行节约(隋文帝杨坚清户册,置粮仓,改货币,精兵简政,倡导节俭),释放奴婢,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秦始皇修灵渠,隋文帝杨坚修大运河),繁荣经济(如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形成了经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到欧洲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繁荣了汉朝同西域及西亚和欧洲的经济);
三、军事方面:平定内乱,稳定朝局。建国之初,往往内忧外患,政权割据,四方不服,还需以武治武,征讨叛乱,实现统一。如李渊建唐后,派秦王李世民平定陇西薛仁杲,击败北方宋金刚、刘武周,歼灭河北窦建德和河南王世充,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由此奠定了大唐统一基础。
四、文化方面:推崇某家学说思想,教化民众,设置学馆,招贤纳士,编撰典籍。如汉初以儒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和唐时期以佛教为主;隋文帝提倡文教,广求图书,“凡献书一卷,赏绢一匹”,藏书量达37万卷,为历史上之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侧面反映了南朝时期佛教兴盛寺庙之多。
五、社会与民族方面:征服少数民族,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实现多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拓了北疆和西南,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李世民登帝后,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统一了各民族,被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中兴之治
经过开国之初的兴起后,历经几代,又逢英明君王行系列改革之举后,国家再现繁荣景象,为中兴之治,史称“某某中兴”。从君王所处的不同时代背景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父辈已打下良好的国力基础,后代在父辈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再创辉煌。如商武丁在盘庚的基础上创下“武丁之兴”,唐太宗李世民在李渊的基础上创下“贞观之治”,西汉文、景二帝在高祖刘邦的基础上创下“文景之治”,东汉明、景二帝在“光武中兴”的基础上创下“明章之治”,清康熙、乾隆二帝在顺治基础上创下“康乾盛世”等等,这都为帝国大厦的后来夯实了坚固的根基,其历史意义影响深长久远。
武丁中兴
武丁时期,商的国力已经强盛,武丁在此基础上不断征战四方,势力在西、北、东、南急速扩张,商朝版图达到了最高峰,史称“武丁中兴”。
第二种情况:接手父辈殷实的江山后,守业君王往往不思进取,开始过上了奢靡享乐的生活,渐渐不理朝政,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专注于歪门邪道之内,以致朝廷腐败,国力渐衰,社会矛盾彰显突出。此时出现了一位颇有志向的君王,行改革之举,扶危旧室,力挽狂澜,国家再现兴盛。如周之“宣王中兴”、中唐“开元盛世”、宋孝宗“乾淳之治”、宋理宗“端平更化”以及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兴”——“同光中兴”等等。
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后,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史称“宣王中兴”,可惜时间短暂,至宣王晚年,国力又衰落了。
第三种情况:朝局动荡,内忧外患,或权臣篡位,此时出身极具传奇色彩的君王在历经坎坷后,重建朝代,恢复政权。如少康在后羿、寒浞后重建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刘秀在王莽新政后建立了东汉,创下“光武中兴”等等。
光武中兴
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军事上平定了河北、关东、陇右、西蜀等的割据势力;政治上改革官制,精简机构,加强集权,整饬官吏,优待功臣;经济上,与民休息,释放奴婢、刑徒,削弱地主豪强,发展生产经济;文化上,崇尚儒术,重用文人贤士,形成“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经过改革后,呈现出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中兴之举无非也从以上谈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五个方面予以实施,不同的是君王所处的时代背景不一样了。但这些君王最终能继承先辈遗志,立志光复皇室,再现盛世景象,不能不令人佩服,拍手称赞了。
衰而灭亡
当腐朽的朝廷政权衰落到一定程度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生活苦难不堪,于是就会爆发农民起义,随着割据势力日益扩大,一种新的朝代必然会取代旧的体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秦统六室、楚又亡秦等等皆因夏桀、商纣、暴秦搞得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而自取灭亡。后来者亦是如此。
观历朝历代之灭亡原因,无不是统治者贪图享乐、昏庸无道、朝政腐败、佞臣当道、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等。贾谊《过秦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可见,导致朝代灭亡的主要原因乃是君王自身的失政。
商纣王与妲己
商纣王时期,重刑厚敛,荒淫无度,沉迷酒色,宠幸妲己,亲近小人,肆杀功臣,屡次对外发兵攻打东夷等部,以致众叛亲离,最终被周灭掉,自焚鹿台而死。
历朝灭亡形式也是千奇百怪、各具不一。有祸起萧墙、藩王叛乱的,如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历时十六年之久,导致了西晋的灭亡;有少数民族侵略推翻的,如“靖康之变”金灭北宋,蒙古灭南宋;有权臣篡位,美其名曰“禅让”的,如王莽篡汉(西汉),曹丕篡汉(东汉)、司马炎取代曹魏、南朝走马换灯般的宋齐梁陈、杨坚取代北周;有农民起义推翻的,如刘邦、项羽起义灭秦,朱元璋起义灭元,李自成灭明等等。
总结
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莫不与君王之政密切相关。君王明则国盛,君王暗则国衰。明君之政强国固本、国泰民安、千秋万代,昏君失政大厦将倾、民不聊生、顷刻而亡。是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君王之政,莫若此焉。